■徐舫州
中国电视改革,从20世纪呼唤到21世纪,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举步维艰,成效甚微。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我国的新闻报道滞后于反腐败工作的进程,的确是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新闻改革步伐的迟缓,作为强力媒体的中国电视,当然难辞其咎。近两年来,各地电视台都在进行改革的各种尝试,基本上是在旧框架下进行的微调,由于运作体制没有根本的改变,许多改革的试验陷入“进两步,退一步”的怪圈之中。那么,中国电视改革的难点到底在那里呢?我们先来看中国电视积年形成的一些顽症。
1.身份不明
这是影响中国电视改革的症结所在。我国的各级电视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行政性的组织机构)呢?还是新闻传播媒体(事业性的单位)?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事业单位呢?还是产业化运作的商业企业?电视从业人员,是纳入国家机构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呢?还是事业单位的办事人员?或者就是企业的雇员?目前的情况是,这些性质和身份兼于一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身份都带一点,但都不是那么纯粹。这种“蝙蝠”身份,必然严重制约着中国电视改革的深入发展。而面对这种情况,上上下下都有不少顾虑,谁也不愿意给一个明确的界定。主管部门不愿撒手,以免指挥不灵或失控;而各级电视台尽管“妾身未分明”,但并不急于为自身“正名”,因为这种似是而非的身份,可以使电视台以不同的身份获得支持和利益。谁的光都借一点,谁的权力都用一点。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却日益尖锐。
比如,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以文件的形式指令全国电视台必须全程完整转播,不得随意掐断或插播广告。而中央电视台的主要广告收入是依赖一套的节目,广告收入完全归中央电视台所有。行政命令与巨大的商业利益纠缠在一起,势必导致地方电视台怨声载道,愤愤不平。在广告收入和经济利益面前,应当是平等的竞争,以强制行政命令的手段介入这种竞争,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的。再如,中央电视台多次反复声明自己的版权问题,其他电视台使用自己的节目素材时,不得随意侵权或盗用。而中央电视台在使用地方电视台的节目素材时,却很少也很难受到相应的制约,地方电视台要么是敢怒不敢言,要么是无条件奉送唯恐不及。
因为能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往往是今后评奖和得到领导表扬的重要因素。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某些著名演员经常私下发牢骚,他们辛辛苦苦创作的节目,既不享有版权,也没有著作权。最近中央台就此问题作了某些解释和规定,但演员个人在处于垄断地位的强势媒体面前,只有屈从而无力争辩。否则,某些著名演员被电视台屡屡“封杀”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类似的矛盾,不一而足,责任并不完全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台和地县台的关系也是一样,关键是体制和身份没有弄明白。
我国的各级电视台是沿袭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需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舆论宣传机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特定背景下它的性质和体制十分明确,基本是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维持生存,自身并无利润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介的运作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告收入成为电视台经营发展的主要来源,继续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维持生存的日子难以为继了。各种媒体对广告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级各类电视台的明争暗斗日趋明朗。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加入“WTO”后,面临境外媒体和节目制作公司的挑战,我国电视台的身份如果继续这样不明不白下去,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方寸,进退失据,找不到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应有位置。前一段,不少电视台的改革流产或进展缓慢,症结就在这里。
2.条块分割
中国电视台的设立和布局,基本上是根据行政区划逐层建设的。尤其是所谓“四级办电视”的号召,使每个行政区域,不论条件是否具备,不论制作力量和收视情况如何,都自办电视台。中央、省(自治区)、地、市、县,甚至有些乡,都办了隶属于行政区划的电视台,再加上各级教育电视台、企业电视台,以及同级的系列台(经济台、文艺台等)和有线台,可以说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短短十年之中,粗算下来,至少有数千家电视台在中国问世,成为世界电视的一大奇观。有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市,竟然同时有十几家本地电视台在制作播出。这种无谓的重复建设,不仅滥用了宝贵的频道资源,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制作能力的薄弱,严重的违规操作,造成播出秩序、节目来源和广告市场的极大混乱。许多地方的电视台,广告收入寥寥无几,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维持生存,连发放基本的人头费都捉襟见肘,更谈不上设备的更新和制作的投入了。
电视台内部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同样是条块分割,没有建立以频道为中心的管理运作机制。电视台的机构是按照不同的报道领域划分的行政管理部门,如新闻部、社教部、文艺部、经济部、少儿部等等。各个部门的节目分别在不同的频道播出,每个部门只为自己部门的节目负责,谁也不为频道的整体形象、整体的播出效果负责。经济利益、广告收入和从业者的工作成效没有直接联系,造成人浮于事,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在吃电视台的“铁饭碗”。做节目不计成本,不计投入产出比,肆意浪费,大量聘用打工人员,在电视台内部造成“三、六、九”等的身份差别。使从业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事业心日见萎缩。电视台成为一个臃肿、庞杂、效率低下的行政机构。
以行政区划进行布局的条块分割模式,往往使地方电视台的人权、财权依附于地方政府,各种利益关系渗入电视台的人员结构和节目制作之中,致使某些电视台成了地方领导干部子弟的安乐窝,从业人员的构成极为混乱。由此引发的种种暗中交易,尸位素餐般地养尊处优,严重影响了电视台在群众中的声誉,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监督。
更有甚者,利用电视媒介的力量,各取所需地歪曲中央政策,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不适当地树立地方领导的个人威信。或为了获取经济利益,非法播放虚假广告,甚至公开为有案在身的犯罪分子张目。
这种分级垄断的模式,使电视台缺少改革进取的竞争压力,反正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就是老大。节目做得再差,经营得再糟糕,生得歪瓜裂枣,你也得掏钱养活我这个独生子女。外人休想插足。外省的卫星电视办得再好,我就是不让你落地,怎奈我何?
毋庸置疑,中国电视四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但存在的问题和积弊也相当严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以上所谈的两点比较突出,其他附带的弊病,如有偿新闻之类,不再一一列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其他领域的改革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电视改革的步伐显得异常缓慢,甚至远远落后于报纸的改革。何去何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迫于形势和其他媒介的竞争压力,近两年来,中国电视界开始酝酿和尝试各种内部改革。比如在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奖惩机制、制片人负责制、内部成本核算制,以及收视率末位淘汰制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改革试验。在电视台结构调整,频道改造,栏目改版上均下了不少气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面貌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电视台在栏目改版上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整个推倒重来,结果劳民伤财,却事倍功半,最后不得不退回到老路上去。所以,许多专家提出,在整个体制和观念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的时候,最好进行改良和微调,不要轻举妄动,以免伤筋动骨。当然,这种建议只是出于现实考虑的权宜之计。那么中国电视改革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各级领导和业内人士纷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制作与播出分离”,实行“产业化、公司化运作模式”,取消“四级办电视”,只保留两级办电视的思路上去。显然,这是中国电视改革的基本出路,也是最具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在新世纪曙光初露的时候,这种千呼万唤的改革方案终于提上了日程,人们依稀看到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希望之光。然而,真正付诸实施,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在电视台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务必提醒大家注意,以免改革遇到这些障碍时再次流产。
我们先来看取消“四级办电视”,只保留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电视台(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两级办电视计划实施的可能性。
在历史上,我们做过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大的方面有大跃进、放卫星、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小的方面可以说不计其数,比如每天跳“忠字舞”,吹捧“白卷先生”,鼓吹“八个样板戏”和办“天才少年班”等。提倡“四级办电视”,就是中国电视界著名的历史笑话。但这个笑话却使我们笑不出来,因为它结下了许多苦涩的果子,至今梗塞着我们的喉咙,使我们难以下咽,更不好消化。
取消地、县两级电视台谈何容易!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撤销,还是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让其自生自灭?是采取与各级财政脱钩断奶的果断措施,还是采用兼并、联合的方式利用其有效资源?真正实施起来,麻烦不少,难题很多。
我国的地、县级电视台大多经过十年左右,或更长时间的经营。地方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兴建电视台,购置了成套的摄录编辑设备,甚至斥巨资购买转播车,建设演播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设备还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些价格昂贵的固定资产如何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应付本地电视台目前的制作播出,还勉强凑合。
如果需要合并、转移、出让,这些设备不能说一文不值,也所值无几,很快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地方财政的巨额投资白白打了水漂,尤其是通过银行贷款购置的设备,怎样收回投资,必然遇到许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挽回损失,实际可能性不大。除非地方和银行自认倒霉,就像其他重复建设项目的投资一样,再多认一大笔烂账罢了。
更为麻烦的是,各地电视台少至几十人,多至数百人的庞大制作队伍怎么处理?
虽然地县两级的转播站可以吸纳部分技术人员,但大量的制作和行政人员将面临下岗分流的困境。这个数字,全国加起来不是个小数。这些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学历文凭,或者经过专业培训。虽然将来的集团公司可以吸纳少部分人员,但离土离乡,拉家带口,住房待遇等问题,实施起来有许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处理起来非常麻烦。
这些问题虽然麻烦,但无非视同困难企业、破产企业一样,在社会心理上未必产生太大的震荡。最为棘手的是,这种措施,将会遇到地方行政领导的强烈抵触。
理由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这个县、这个地区,少则几十万人,多则数百万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电视台?咱们国家电视台是多了点,但咱们国家的人口还多呢!欧洲一个小国家,充其量也不过几百万人,不也有好几家电视台吗?
有了地方的电视台,地方的政令可以畅达,地方的消息可以交流,地方的先进可以宣传,否则整天需要仰人鼻息,太受制于人了。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了地方电视台这个工具,可以树立地方领导的威信,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某个县委书记就说过,电视是个好东西呀,有了电视,全县几十万老百姓都认识我,走到哪里工作十分方便。没有电视,老百姓哪里知道我是老几呀!至于电视台是赔是赚,我自己认了。财政再紧张,我勒紧裤带也能养活一个电视台。
理由之二,我们这个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充裕。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县级电视台,一年的广告收入,相当于西北某些贫困省级电视台全年的收入总和。我们不仅不需要地方财政的补贴,甚至可以向国家上缴利税,为地方作贡献。对我们这些富裕地区、富裕县的电视台,不能笼而统之一刀砍掉。我们的设备都是一流的高档设备,我们的采编人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并经过专业培训,我们的电视台不仅需要保留,而且准备进一步发展。
理由之三,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报道的范围太广,需要照顾的领域太多。我们地区的消息、经验很难得到及时的报道。而且中央和省级台报道的角度,缺少地域的接近性,无法充分满足本地观众的特殊需求。比如,我们要在电视上发布一条“寻人启事”,中央台做得到吗?我们要想给亲人点个歌曲播放,省台做得到吗?更不要说县里的会议需要报道,书记要在电视台发表新年献词,交警队要追查肇事车辆,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台,这些都无法做到。这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我们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