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易聚合(RSS)
RSS是一种网站之间共享网络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也称为聚合内容技术,它将不同网站中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概要提取出来,动态生成若干摘要,并将其链接发布到网站中供用户选择。
RSS诞生于1997年,是如下两种技术的汇合:一种是网景(Netscape)公司提供的“丰富站点摘要”(Rich Site Summary)技术,该技术允许用户用定期更新的数据流来定制网景主页。另一种是戴夫·温纳(Dave Winer)的“真正简单的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用于通知博客的更新情况。后来网景公司失去了兴趣,这种技术便由温纳的一个博客先驱公司Userland承接下来。后来一个联合小组根据新一代的语义网技术RDF(Resource Deion Framework)将RSS重新定义为“资源概要站点摘要”(RDF Site Summary)。
对于网站来说,RSS扩大了网站内容的传播面,也增加了网站访问量,访问者调阅的RSS文件和浏览的网页都是从网站服务器上下载的。由于RSS文件的网址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网站内容的更新,浏览者看到的内容也随之更新。对于网民来说,有了RSS技术,网民阅读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来完成,只有被网民订阅的信息才能到达网民,甚至阅读的顺序、信息的编排方式也是网民自己设定的。它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没有广告或者图片来影响标题或者文章概要的阅读;二是RSS阅读器自动更新用户定制的网站内容,保持新闻的及时性;三是用户可以加入多个定制的RSS摘要,从多个来源搜集新闻整合到单个数据流中。这样不仅节省了网民查找相关信息的时间,同时强化了个体在网络传播中的权利和自由。RSS因此成为Web2.0时代的重要技术支持。
目前,这种个性化的浏览方式广泛应用于博客和网上新闻频道。网民可以通过RSS订阅某个博客,及时了解更新的内容;博客自身使用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加入摘要;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网站或频道都提供RSS订阅支持,如我国的人民网、新华网等,网民只需在自己的RSS阅读器中设置订阅,就可以直接浏览相关栏目的最新信息;在Google、雅虎等网站,网民还可以自定义网站的首页,首页上只有网民感兴趣的栏目和内容。
三、标签(Tag)
这是一种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使用者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然后你可以看到网站上所有和你使用相同标签的日志,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
2003年,一家叫“Del.icio.us”的美国网站开始提供一项叫做“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 marks)的网络服务,网友们称之为“美味书签”,该网站由此成为“分众分类”(Folksonomy,有别于传统分类法)概念的先行者。“分众分类”是一种由用户自由选择的关键词对网站进行协作分类的方式,这些关键词一般被称为标签(Tags)。标签的作用类似于搜索技术中的关键词,是对信息的个性化描述,其创建者是一个个网络用户。标签分类细致准确,易于被他人检索,同时也可以通过标签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标签技术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举例来说,假如你写了一篇关于大学校园生活的日志,你可以给它加上“大学”、“校园”、“青春”、“教育”、“毕业”、“逃课”等标签,如果写了一篇关于娱乐明星的文章,可以给它加上“娱乐”、“明星”、“粉丝”、“炒作”、“晚会”、“大腕”等标签,他人点击其中任何一个标签,都可以看到你的相关日志,同时你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些标签,看看有谁和你有同样的经历和感想,从而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分享更多的精彩。标签因此成为推动博客快速发展的重要工具,它可以让所有网络用户快捷地分享博客内容。
聚合技术与标签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标准化的信息接口降低了信息加工和传播的成本,降低了网络用户在获取个性化信息上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充分调动起网民创造、共享和消费的积极性。
四、维客(Wiki)
Wiki为一个超文本系统,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kee weekee”,本义是“快点快点”。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这是世界上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世界各地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Wiki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方便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词来建立链接(如页面、外部链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命名空间中。
2.自组织自组织:同页面的内容一样,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
可汇聚: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汇聚为一个,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3.可增长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到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4.开放性开放的:社群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访问者观察到。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致力于创建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的理念是: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添加,同时也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该系统于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维持。截至2007年12月,维基百科英文条目已有210万个,所有253种语言的版本共突破900万个条目,总用户也超越1000万人。英文维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他计划,例如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等计划的产生。
中文维基百科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到2007年已拥有近16万个条目。
此外,还设有其他独立运作的中国地方语言或汉语版本,包括闽南语维基百科、粤语维基百科、文言文维基百科、吴语维基百科、闽东语维基百科及客家语维基百科等。
我国有研究者从网络新闻的角度探讨了维客的意义,认为Wiki新闻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Wiki新闻的出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但是,Wiki新闻目前具有可信性危机和缺乏原创性的缺点。五、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 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SNS)是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建立起来的交友类的网络服务,目的是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平台采用P2P(个体对个体,PeertoPeer)、IM(即时聊天,Instant Messenger)等软件为具有相同兴趣和开展相同活动的一群人建立了在线社交网络,使沟通及共享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99年,英特尔公司宣布使用P2P技术,并制造与P2P相关的硬件。2001年,Napster推出集中管理模式的P2P音乐共享软件,3个月内有500万用户在线。2004年,Skype只用8个月的时间,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50万。美国通信委员会主席曾说:“我第一次看到Skype这种‘P2P’无须服务器的网络电话,我就知道一切都完了。”SUN公司认为,人人都需要P2P。IM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软件,被认为是现代交流方式的象征,几乎每个公司都想拥有自己的即时通信软件。目前SNS的代表性网站有LinkedIn、Facebook、Ning等。Linked In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平台,旨在将专业人员联系在一起,专业商务人士能够与那些需要从相似经验中学习的其他人分享经验,寻找、联系并与其他专业商务人士交流。该网站现在已有超过2000万的注册用户。Facebook比其他社交网络平台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会推出一些新的功能,其用户可以加入按城市、工作场所、学校和地区组织的网络,与其他人联系和交流。Ning也是一个有特色的社交网络平台,它的独特性在于任何人都可以为特定的主题或需求创建一个自己定制的社交网络,以满足所有小众的需求,专注于吸引技术能力有限但希望围绕特定兴趣创造社交网络的用户。
在SNS里面,交友是用户加入SNS后的初级需求,在交友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用户对SNS提出了更多的服务需求。SNS逐渐对服务进一步细分,出现了针对特定人群的SNS网络和垂直的SNS社区。
从2007年开始,SNS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它们与以往网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我身份及社会关系的公开性。鉴于每位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接触并使用SNS,这里将目前国内主要的SNS应用网站介绍如下:腾讯(以即时通讯为基础的SNS平台)、阿里巴巴(以商务应用为基础的SNS平台)、阔地(以资源分享为基础的SNS平台)、音盒网(音乐垂直社区SNS)、公关圈(公关行业人士的SNS)、蜂巢网(专为华人视觉艺术家服务的SNS网站);王家人(以同姓氏寻根交友为主题的社区SNS网站)、广告人精锐人脉(为专业广告人提供团队合作服务的工具性质的SNS网站)、京内网(北京人和北漂的圈子)、漂泊一族(全球华人漂泊者社区)、宅内网(面向宅人族的SNS交流平台);驴友录(面向驴友、自助游爱好者的SNS社区)、校内网(校园类)、开心网(娱乐类)等。
有人说,五年就是互联网的一个世纪,此话不假。正在Web2.0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Web3.0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预示着一个新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关于什么是Web3.0,网络实践界众说纷纭。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在分析了林林总总的预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Web3.0的核心理念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更以个体为中心,实现网络应用聚合。以博客技术为代表,完善个性化搜索引擎技术,建立“个人门户”,“个人门户”中所有的服务都由专业服务商提供,数据和应用可以全部存储在网络服务端,不再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打开浏览器就可以享用各种各样完善的服务,包括即时通信、交友、收发邮件、点播、购物等。Google的“Gmail”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现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博客营销”也代表了Web3.0的一种商务应用模式。
第二,突出媒介融合特征。Web3.0的网络模式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移动、便捷、智能的特色将更加突出。
第三,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用户需要建立一个Open ID(公开的通用的账号),将各个平台有机地连接起来,无论何时何地使用任何终端去进行交友、购物、游戏等活动,都使用同一个账号,内容处处关联,保证ID的真实性、有效性成为首要条件。
关于Web3.0的构思及实践还包括建立全球的语义网、网民的劳动将以有偿形式体现、网络财富(积分、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将被普遍认同等等,所有的预言和尝试都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体验的世界。
我们由现实世界走进虚拟世界,又从虚拟回归现实,并把虚拟世界规则带到了现实世界;网络传播从平面化聚众到垂直式分众,再到个体化的精确整合,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尼葛洛庞帝的那句话:“互动世界、娱乐世界、资讯世界终将合而为一。”网络使我们感受到了个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拓展了我们心灵的空间,增加了自我实现的途径,更多了份守望相助的关怀,它让我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