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网络传播概论
14248500000020

第20章 网络新闻传播(3)

如2003年7月,刚采访完淮河水灾的两位东方网特派记者高国营、王怡做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与广大网友交流淮河洪灾一线的所见所闻和采访报道的幕后故事。以下是一些节录:

嘉宾高国营:大家好!我是高国营,非常高兴能回答大家的提问,但愿能够让各位朋友满意。

嘉宾王怡:大家晚上好,我是王怡,很高兴能在这里通过这种方式与大家进行交流,我也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这次东方网抗洪报道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网友“韶关公”:那里的百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感谢政府?还是哭泣声?

嘉宾高国营:是感谢政府。我没有碰到哭泣的人,但我们有一种为他们哭泣的感觉,他们的牺牲太大了,作为在王家坝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如果迁移到外地,他们将无地可种,如果留在王家坝,他们每年都可能经历蓄洪,都可能受灾,但他们很容易满足。在中国,我认为最可敬的是农民。现在想一下,我们在上海,一顿饭可以吃掉2000元,那是当地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可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他们是那么的从容。

网友“新闻眼”:听说安徽老百姓对当官的有气,请问高记者您采访中遇到过老百姓骂当官的情况吗?

嘉宾高国营:我并没有遇到老百姓骂当官的,我所接触到的老百姓都对党和政府表示感谢。从1954年开始,我去过的王家坝蓄洪区先后14次蓄洪,每次蓄洪老百姓都要进行迁移,每次蓄洪老百姓都得到了政府各个方面的帮助。

网友“李书记”:有报道说,淮河前线是百姓抗洪,局长打牌,现场情况是不是这样?

你们遇到的领导怎么样?

嘉宾王怡:我不知道你看到的这篇报道出自哪里,但据我们在淮河抗洪前线所度过的五六个日日夜夜来看,我们所接触到的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都十分敬业,让我们非常感动。从市、县直到乡、镇,这些官员不分昼夜地守候在大堤旁。他们每月的月薪高的也就一千多,低的只有两三百,即使是这样,在唐垛湖行洪区的一个小镇上,所有的镇政府人员在救灾物资及资金还未到位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给百姓购买粮食和煤油等生活必需用品。

网友“洪水”:那里泄洪区的老百姓牺牲很大,他们有怨言吗?毕竟他们是没了家园。

嘉宾王怡:这里先纠正一点,没有泄洪区,只有行洪和蓄洪区。其实刚刚到达安徽灾区时,眼前的一幕景象带给人的感受几乎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两层楼房在水中只露出尖尖的房顶,高高的电线杆在水中只露出小半截,高压线就在水面一两尺高的地方。然而更让人感到“震撼”的还是那里的百姓,他们十分坦然、乐观,我觉得在他们面前,“同情”都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这些质朴的农民有如蒲苇一般坚韧不拔。当然,失去家园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的,他们也是人,因此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能在高地上有自己的耕地和住房。这几乎是我采访下来最奢侈的一个愿望了。

网友“燕窝”:那里老百姓最缺的是什么?

嘉宾王怡:那里的老百姓最缺乏的,就是粮食和干净的食用水。由于行蓄洪,百姓的耕地都淹没在水中,所以今年秋收的收入几乎全部泡汤。

目前国家的救灾粮是一人一天一斤面粉,而食用水的来源却很少。

不少灾民只能饮用周围的洪水,或接雨水。

网友“铁肩”:两位老师,您认为淮河人民遭受水灾是老天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嘉宾高国营:两个因素都有。我们只是采访了淮河中游的阜阳地区,那里的百姓遭受水灾以人为因素为主,如蒙洼地区是一个专门的蓄洪区,而且是淮河第一个蓄洪区。为了保住下游的工业重镇和铁路枢纽,那里必须蓄洪,百姓必须受灾。

依靠这种形式,传者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乃至受众与报道对象之间可以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对一等各种形式的纵横交织的多元互动交流关系。

7.新闻表达多媒体化

由于互联网是一种可以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平台,因此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网络新闻也是一种集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语音信息及视频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新闻。多媒体新闻的技术基础是多媒体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安装Media Player之类的播放软件,随时获取网络新闻媒体传送的音频、视频新闻节目。

多媒体新闻的魅力在于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可以有文字、图片、图表报道,也可以有精彩生动的动画、声像报道。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新闻比传统新闻更具感染力。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各大网站都推出专题来报道神舟六号的发射。人民网的专题在内容上包括“神六”追踪、“神六”解读、图片新闻、评论、幕后英雄谱、揭秘航天员、航天史话、航天科普、航天直播、网友寄语等栏目;在表达方式上则既有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又有现场直播、动画模拟。更重要的是,在网上人们还可以对需要细看、细听、细琢磨的新闻信息随时定格,必要时还可以很方便地“捡回”初看、初听时失落的图文、声像,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办到的。

我们主要介绍、分析了网络新闻的种种“好处”,但这并不等于说,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传播的新闻信息就扫除了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所有弊端。网络新闻传播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如:网上新闻信息的海量和人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过分追求时效和信息发布的主体多元化,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商业网站对新闻进行整合的手法带来了侵权等法律问题……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

网络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本节将围绕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展开分析、讨论,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网络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一、网络新闻信息流通的几种方式

网络新闻的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的传播形态,形成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小组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并存的态势,并且使人际传播、小组传播突破了时间、地域等的局限,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加大了传播的深度。由于网络传播集纳了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多种信息传播类型,且使各种传播类型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至难以确定,因此,在分析网络传播模式之前,要首先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包括哪几种传播行为。

从传播方式看,网络上新闻信息的流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one-to-on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例如电子邮件;

(2)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例如BBS;

(3)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不确定的多人的同步传播(one-to-one,one-to-few,one-to-man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例如在线聊天;

(4)多人(包括团体)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many-to-one,one-to-one,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例如从博客、新闻网站(或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上接收各种新闻信息的活动。

如果按照以上分类,那么我们所说的狭义的网络新闻的传播就被包含在第四种方式中,不管传播者是否职业,这种类型的传播方式都能够归属于大众传播的范围,尽管这种大众传播具备了太多的特殊性。而前三种情况都属于不同时态下的交互式传播,用户既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事实上,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呈现出更为复杂、互动性也更强的传播特征。

二、网络新闻的两种传播模式

在考察网络新闻传播模式之前,不妨先将它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比较。

新闻媒介存在的意义在于构建新闻事实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通道。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介,是以一种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的模式进行传播的。

这种模式显示了传统新闻媒介的如下传播特性:

第一,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受众与职业传播者是相区别的、相对固定的群体。

职业传播者掌握着传播权,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建构后,以文字、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的形式传播出去。作为普通受众,基本上是处于“刊(播)什么,读(听、视)什么”的被动接收地位。而有限的选择也是在职业传播者把关、框定的范围之内进行的。

第二,传统新闻传播大体以一种单向流动的模式进行,绝大多数新闻信息都是由媒体传向受众的;相对地,来自受众的反馈实在是少之又少。尽管为了密切传受双方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与意见,传统媒体进行了许多努力,如报纸有“读者来信”专栏,电台设立了热线电话,电视台还开办了邀请部分观众参与的各种节目。但这种交流互动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要么只是少部分的,要么是非实时的,只能获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媒介再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信息。换句话说,这种反馈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反应”,是在原来发出的信息内容影响下进行的双向交流,由此传播内容也显得相对固化。

第三,受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年龄、职业、性别、爱好、兴趣不尽相同,但长期以来,传统新闻媒体总是遵循着所谓的“大多数原则”,向人数众多、构成复杂的受众们发送共同的信息。虽然随着市场的分化,针对不同受众的小众性报刊、电台和电视频道纷纷出现,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受众对于传统媒介提供的信息,实在很难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各取所需,只能说是一种比较性选择。

而网络新闻传播则大不相同。从前文对网络新闻信息流通方式的归类中,我们认为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传播方式,即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和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不确定的多人的同步传播。

这个模式体现了以下传播特性:

第一,这种传播模式是非线性的、交互的。无论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还是接收者,他们首先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当他发布新闻信息时,他就是传播者,当他接收新闻信息时,他就是接收者,最终的新闻信息内容实际上由交流过程中双方发出的讯息共同构成。网络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上网者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对其进行修改或否定。以BBS为例,最初的发帖者可以是发布信息,也可以是寻求信息,之后跟帖的网民可能只是单纯地了解信息,也可能对已发布的新闻进行补充,如此,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甚至不存在了。

第二,这种传播模式的核心在于共享。共享是网络的生命,网民到网络中各取所需。虽然可能个人使用网络的水平不同而导致利用程度不一,但是每个人对网络媒介的控制权利是平等的,且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控制和占有网络媒介。

第三,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互联网用户作为个体来寻求、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每个人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都是个性化的,由他们构成的网上大众,必须看做是每个人的相加,而不是一个大多数化了的整体。

虽然上述传播模式具有许多颠覆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属于人际传播和小组传播的方式,大众传播的意味很少,因此还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而第四种新闻传播方式,即多人(包括团体)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是可以和传统大众传播并提的一种极具特性的传播方式。尽管其传播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个人、群体、专业机构和非专业机构。

这个模式体现了以下几点传播特性:

第一,网络大众传播中,虽然不像前一种模式一样以共享为核心,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尽管媒介控制者依然存在,但是他们可能同时也是接收者;同样,受众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接收者,而且也可能是新闻的发布者。因此,在网络大众传播中,媒介控制者与接收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统一的可能性。专业新闻网站设有留言,还有专门的评论板块,受众可以增添、更正新闻报道,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博客设有评论栏,有的博客主人会应评论者要求发布相关信息,有的则会作出反应、表明态度等,比较热门的博客往往是评论多于日志。比起报纸的读者来信、广播的热线电话和电视的谈话类节目等所获取的少量反馈,这些形式的互动所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有效性要高得多,参与互动的传播要素的范围也要广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频繁而丰富的互动容易使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第二,这种传播模式下,传受双方的地位对等而不平等。所谓对等,是指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为传受双方的平等交换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传播环境。而不是像传统媒介那样,必须以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为前提,由一方控制新闻信息,再通过媒体的选择、加工传播给另一方。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传受双方的交流可以是对等的,新闻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事实信息与评价可以进行对等的交换。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构成新闻事实的各个要素在数字化之后,都能更自由、更完全地被转化、传送和还原,加上不同的接收者的互动补充,新闻事实得以从不同角度被全方位、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也就改变了以往传播者接触第一手材料,受众只能接收到经过选择加工后的新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