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新浪网除了及时播发有关动态消息外,还制作了“胡锦涛访问俄罗斯”的专题。其内容极其丰富,既有文字、图片,又有视频;既有动态消息,又有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回顾;既有对访问期间各项活动的专门报道,又有各方的评论分析;既有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这样的国内权威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又有来自外电的报道、分析;专题内容还随新闻事件的进程不断刷新、充实。新浪网作为一家商业网站并没有采访权,但是人们却认为它新闻服务做得好,原因就在于其对以整合为特征的新闻服务模式的运用。
好的整合包含着原创的内核,整合对象的选择、整合的方式等都体现了原创。整合是形式,也是内容。如今,只要你进入某一网站的新闻频道,便会发现编辑们已经将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大量相关报道进行了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奉献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只接触一家媒体却能获得来自多方面新闻信息的愿望在网络新闻的世界里得以实现。
目前,经整合的网络新闻大多数是用超链接的技术来呈现的,即运用链接的方式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新闻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超链接在较大意义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发展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多向性。整合各媒体所发布新闻的手法的运用,在新闻内容上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是,将大量的其他媒体采集的新闻信息随手拿来“为我所用”的行为,也带来了诸如侵犯版权以及处理不当有失真实之类的问题,这将在后面另作探讨。
此外,网络巨大的容量也为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多彩创造了条件。1998年9月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关于克林顿绯闻案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全文在互联网上公之于众。试想,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存在,这样翔实的新闻内容是很难全部提供给受众的。再如,打开www.china.com.cn,“网上中国”名不虚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一览无余,大到国家各项政策法规、重大时政消息,小到各地天气预报、旅游信息,可谓应有尽有。对传统的三大媒体来说,这样的包罗万象是不可能做到的。
3.传播面广
回顾人类传播史,每诞生一种新的媒介,在传播范围上就会有所拓展。报纸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带来了大众传播时代。之后的广播电视因其具有迅速、生动等特点而得以迅速普及。但是,报纸发行量、覆盖面由于受其物理特性和各国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传播范围毕竟有限;广播尽管有短波能穿越国境,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广播电台,也只有少数几个大国拥有;电视在这方面的发展也并不显著,尽管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已经通过卫星传输到世界每个角落,但由于收视设备的昂贵及各国政策和法律的限制,收看外国电视节目的平民家庭并不多。而网络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地域限制,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自由畅通地与全世界的计算机交换信息。就像尼葛洛庞帝所说,互联网将“改写距离的意义”,“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科技文化,其普遍适用性是网络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前提,科技文化是在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是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普遍适用性是科技文化的首要特点,它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科技文化成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通过网络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超越时空、超越各种媒体和国家、地区的界限自由地交流与沟通。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搜狐获得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资格,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
在互联网上,每台终端计算机都只有一个IP地址,可以标明自己在哪里,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计算机以这个地址上网,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网络之间的沟通。网上还有一种每台终端都懂得的语言文字“协议”。有了“IP地址”和“协议”,计算机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换信息了。虽然目前还没有人精确测出过互联网的规模,但一些大概的数字已令人惊奇。据美国网络数据监测公司ComScore在2006年6月份全球互联网用户活跃性报告统计,全球上网人数达到7.13亿;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6月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为2.53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频道、国界、气候的影响,网络连接到哪里,网上的信息就传送到哪里,这为新闻信息赢得了远距离的受众,也使得传播主体随时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成为可能。这也使我们意识到: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对外、对内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致,甚至存在许多对立的因素,一个国家可能会由于声音微弱而遭到“侵略”。这就要求主权国家为塑造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而努力。
4.极强的时效性
互联网的传输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的传递速度与电波一样,每秒可达30万公里,这无疑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得在线用户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接收到地处万里之外的新闻传媒发出的最新的新闻信息。在美伊战争中,互联网成为最先向世人传递消息的平台,2003年3月20日上午10点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10点35分,很多网民就在网站上看到了相关新闻。由于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加上各种消息的整合,使得美伊战争的报道呈现多方位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公众上网浏览新闻,搜狐、新浪等的相关网页浏览量都超过了亿次。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环节要简便得多。印刷报纸要经过稿件的文字录入、图片扫描或导入、计算机排版、用激光照排机出胶片以及制版印刷等诸多环节,最终才能通过各种渠道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广播、电视则要经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配音及播出等环节,这些都会使新闻内容的时效性降低。而网络新闻传播在不对声像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只需要输入文字信息,就可以直接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没有太多的中间环节,在一些对时效性要求高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尤易显示出其优势。
网络新闻的高时效常常表现在新闻的“滚动”传播方式上。网络新闻传播不必像报纸那样有截稿时间的限制,也不必像广播、电视那样要等待节目的播出时段。网络传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刷新,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和展现事物动态全貌的新闻信息。
同步传播本来是只有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具备的极富吸引力的功能,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自觉地加以使用。新浪网在最初推出滚动新闻时,用每五分钟更新一次新闻的方式领先于对手,而现在打开新浪的滚动新闻页面,看到的是“每分钟刷新一次”。难怪有人说,每一个网站都可能成为一家通讯社。就发稿时效来说,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即使通讯社的稿件还要等待具体媒体的采用和编发,而网络新闻却可以直接面对在线用户。
5.接收选择个人化
威尔伯·施拉姆曾说:“大众传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信息的个人控制权的趋势将越来越强,而信息垄断集中的形式将被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使施拉姆的这一预言成为现实可能。
就新闻传播来说,尽管报纸按内容划分出了不同的版面或出不同内容的特刊,广播电视按受众的不同需求向“窄播”方向发展,具体运作上则既有节目的分化,又有频道的专门化,但在空前强调个体的今天,仍无法完全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窄播”
发展到极致便是个人化——受众从大众到小众,再到具体的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而在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中,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新闻信息,这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其最大特点是遵循“大多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播者对受众需要的估测及不同社会、政治背景下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新闻信息。这样一来,无法与受众进行“点对点”交流的职业传播者只能为那些个性不同、需求亦不尽相同的目标受众去制作和发布群体化信息,而不可能为满足某一个体的要求去办一份报纸或一档节目。其结果就是当读者(听众、观众)在拿到一份报纸(听、看一个节目)时,只有一部分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用的新闻信息。这一方面造成了信息本身以及资源(纸张、频道)的浪费,一方面又浪费了受众大量的时间、金钱。于是,让媒体能够为“我”——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提供专门的新闻信息便成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
网络帮助人们实现了这一梦想。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说:我要看我想看的新闻,我要获得我想获得的信息。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主动地寻找并拉出(Pull)“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由别人推出(Push)的新闻信息。在这一推一拉的转换之间,网络新闻在接收选择上实现了向个人化的转变。就像尼葛洛庞帝说的那样:“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其受众从大众到较小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推出了可以由用户自己随意定制的个性化新闻。例如,Google的个性化主页服务使我们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个性化主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如科技、财经、体育、娱乐等)和自己需要的服务(如天气预报、日历等)设置为主页,再也不用依次打开页面,从密密麻麻的新闻资讯中去逐步筛选。而百度的个性化新闻可以由用户设置自己关心的相关主题关键词新闻(如:篮球、刘德华、旅游等)和选择自己关心的地区新闻,号称“每时每刻给您最想看的新闻,自己的新闻您自己做主”。
6.传受过程交互性强
2001年3月6日莫斯科时间晚6点,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过俄罗斯的两个网站www.gazeta.ru和www.stana.ru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网站www.bbc.com与全世界的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一个多小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提出了16000多个问题,普京回答了其中的18个,主要涉及美国NMD部署、俄罗斯民主化进程、军队改革、经济状况和车臣等问题。这次在线交流,绕过了把持国际舆论的西方媒体,直接向国际社会传递普京本人对国际、国内事务的看法,体现了网络新闻传受交互的独特魅力。
我们知道,传统的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单向传播的。为提高媒体质量,增加受众参与性,许多报刊开辟读者来信专栏,电台开办听众点播、热线电话节目,电视台推出游戏节目、谈话节目等等,但交互程度都比较有限。人们从传统媒体获取新闻基本上是被动的,处于“给什么,看什么”的状态。
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众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了主动选择的权利,整个信息传播过程都成了交互式的互动过程。一般来说,这种交互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方式进行:一是编读之间通过互发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种互动与报纸的读者来信和电台的热线电话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更为便捷和快速。二是网民可以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对某一事件的意见、看法“贴”到“公告板”上或在某个“论坛”上,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讨论。
如2006年12月5日,一名网友在天涯网贴出了名为《请关注张茂龙故意伤害案——一起写法制题材的作家的打人案!》的帖子之后,就有许多网友就此事发表意见。三是报道新闻的记者、编辑可以在“聊天室”里与网民座谈,双方交流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网民也能及时向记者、编辑提出自己的欲知需求。这种座谈不受地域和场所的限制,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参加,再多的人也可以容纳得下,有时还可以将受访者邀请至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