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美国探索发现(Discovery)频道选择的主题都是“人类本身已经感兴趣,但还弄不清楚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曾经存在的、或有待求证的事情。一类是自然的,如神秘的科学现象、大自然的奇迹、动物、风光旅游地,如《灰鲸迁移》、《驯鹿返乡》等。一类是历史文化的,如文化遗迹、历史人物、风俗,如《寻找亚特兰蒂斯》、《伊斯坦堡传奇》。一类是人类自身肉体和精神的,如身体结构、身体器官、情感和性,如《大脑》、《认识两性》等。”前文中,我们也探讨了《新闻调查》、《走近科学》等栏目在选题与主题上的操作方式,他们都涉及到了故事化的选题要求。
故事结构。可以为故事设置多种结构。长久以来电视新闻报道的经典结构是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即上大下小——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重要的信息按重要性依次往后,后面的信息是对前面信息的补充。这样的结构适合于短、平、快的消息类模式,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观众。而电视新闻报道中故事性的叙述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资深媒体顾问阿尔·汤姆金斯提出了沙漏式的结构,即两头大、中间小——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报道两头,次重要的信息放在中间,这样可以持续吸引观众的眼球。他从具体案例对两种结构的新闻报道作了对比:
记者:今天,一场汽车大火烧毁了四十岁的保罗所有的家当。保罗是失业者,住在车里。今天早上,当他的1989年款Chevy车在圣保罗I-94附近的汉姆林大街行驶时着火。没有人受伤。但是消防员无法挽救保罗失去的东西。他丢了帽子、手套、甚至他妈妈的照片,现在他一无所有。
保罗(震惊的表情,把燃烧着物品扔进火里):我还剩下什么?我的帽子,我的手套,我所有该死的东西。
记者:保罗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没有家,所有都被烧毁,他非常困惑该怎么从新开始。
保罗:(离开烧掉的车壳)你知道,我四十多岁了,没人帮我,一切都得靠我自己重新来。
记者:消防员不确定火是怎么引起的。
保罗:(向消防员讲述)我把车停在高速路旁,看见冒起的烟,我想可能是发动机太烫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模式,如果把以上报道简化,即形成这样的结构模式:记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放在了报道导语中,直接向观众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事件的经过,而后面的采访报道是对开头的进一步补充。如果把这条新闻改成沙漏式的结构。则成为以下的报道形式:
(镜头:房车火焰,消防水龙头灭火。同期声:警笛)
保罗:(向消防员讲述)我把车停在高速路旁,看见冒起的烟,我想可能是发动机太烫了。
记者:当保罗这辆89年款的车在汉姆林大道靠近I-94大街着火时,消防员就来了,但是你会惊讶事情如此快的发生。
保罗:我在明尼那不勒斯,我住在车里。
记者(同期声):你是一个流浪者?
保罗:我所有的东西,我妈妈的照片,我的家,我的身份证件,我所有的东西。
记者:自从这个冬天从肯塔基搬到这里,保罗以车为家并在找工作,没有明显的原因,他的家今天被毁了。
保罗(震惊的表情,把燃烧着物品扔进火里):我还剩下什么?我的帽子,我的手套,我所有该死的东西。
记者:当你认为保罗的这些东西并不算什么的时候。
保罗:我的该死的世界。
记者(同期声):这好象让你感到非常无助,为什么?
保罗:(离开烧掉的车壳)你知道,我四十多岁了,没人帮我,一切都得靠我自己重新来。
记者:圣保罗报道,KARE-11频道新闻。
在这条报道的开头,记者没有在开头就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而是一上来就给观众展现事件的现场状态,通过现场画面与同期声把观众带入现场中。接着是对当事人保罗的采访,并在采访中不时插入事件的背景信息。通过记者与当事人的交流把火灾的细节逐步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深刻体会这场火灾对保罗所造成的影响。这场火灾不仅烧毁了他的车,也烧毁了他的家,烧毁了他的希望。显然,这篇报道更多地带出了情感因素。也进一步论证了前文所说的,新闻报道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
沙漏式的结构以一个最简洁的方式概括了故事化的叙述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它其实有多种多样的变体,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式的结构、悬念式的结构等等。无论以什么样的变体出现,它在报道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现场细节的深入刻画与展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依据现场细节的结构方式更加符合电视媒介的直观、形象的特点,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现场性的特点。“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打破惯常的‘倒金字塔’式短、平、快的报道方式,而对新闻进行细节化、情节化的表现,凸现新闻事实本身含有的一些戏剧因素。”
下面我们就中央电视台《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报道这一案例对故事化的叙述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由于烟花爆炸,造成重大事故,这是一个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中央电视台记者迅速赶往现场进行了报道。
主持人导语:今天下午,河北省辛集市郭西烟花厂突然发生了爆炸,我们来看记者刚刚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导语向观众简明扼要的传达了事件信息,随即交给了现场记者。)
镜头:郭西烟花厂现场爆炸的场面——火光,烟雾,惊慌的人群,同期声:烟花爆炸的现场声。(报道首先把观众带入现场,让观众感受现场真实的氛围。)
记者解说词插入:下午6点零8分,辛集市网口镇郭西烟花厂响起了第一声爆炸,接着引起了连锁反应,爆炸持续不断,记者赶到现场时,郭西烟花厂已是一片火海。一股股热气夹杂着浓烈的焦糊味儿扑面而来,弥漫的烟雾刺激得人的眼睛都难以睁开,大大小小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搜集伤亡人员的工作在爆炸中紧张地进行着。(现场记者按照时间顺序式向观众讲述其在现场的感受,通过解说词深化现场内容,把记者亲自闻到、听到、接触到的感受传达给观众,与画面信息形成互补,共同建构一个立体的现场。)
镜头:烟花爆炸形成的火光,奔跑的人群。同期声:爆炸声。(进一步给观众展现现场的情景)
指挥人员手持话筒喊叫,现场同期声:除消防人员和救护人员,其他人员全部撤离二百米以外。
镜头:黑夜里奔驰的救护车,被救出的当地群众。同期声:救护车的鸣笛声。
记者解说词插入:据现场抢险人员介绍,爆炸发生后,当地医护人员、消防官兵、公安干警等陆续赶到现场抢险。现场不断有伤员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简单的处理后,根据不同情况送往相应的医院进行抢救。据了解,爆炸发生时,有169人在现场工作,截至记者发稿为止,有两人死亡,一百人左右受伤。(介绍爆炸发生以后的事件背景,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突出此次事件的性质)。这条电视报道充分发挥了电视采访现场性和过程性的特点,以正在发生的时态,叙述现场事件的进展,突出了现场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场面。
总的说来,从故事结构来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结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消息类新闻,在深度报道、专题类节目乃至纪录片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叙述结构。比如由单线结构变为复线结构、并列式的结构,事件的不同方面同时叙述,交叉进行(此类节目可参考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与时间顺序式结构相对的倒叙式的结构,从现场着手,回溯往事;除此之外,还有跳跃式的结构、碎片式的结构等适应后现代文化特征的结构模式。在这里我们不用赘述,只是想说明,记者在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可以打开思路,不能囿于既定的模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倒金字塔结构是形成近一百多年的经典模式,它仍然适用于短、平、快的消息类报道。记者需根据不同题材、不同报道灵活掌握。
悬念设置
什么是悬念
设置悬念是故事叙述方式的重要手段。尽管许多栏目和研究都认为悬念是故事化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何为悬念,具体分析不能笼而统之。悬念是钩,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现代汉语词典》对悬念的解释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也有观点认为,悬念是“戏剧性故事的讲述者运用更有诱惑力的技巧……来吊你的胃口……从广义上讲,他埋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感情的,然后把它留到最后爆炸。就这样,他把戏剧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就是悬念”。悬念的设置已经越来越为中国电视媒体重视。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栏目。在节目、频道竞争和生存激烈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十年前电视收视环境发生剧烈震荡的背景下出现的栏目,《走近科学》在叙事技巧、创作理念等方面都不啻是中国电视节目在竞争中求生存的缩影。《走近科学》栏目组研究并模仿好莱坞及美国探索发现(Dicovery)频道的叙事策略,尤其在悬念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中央电视台另一档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也在发展中逐渐强调悬念意识,问题意识。
电视新闻节目中悬念的类型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可以把悬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本身所构成的悬念,即通过事件本身未知结果的推动力,吸引观众对事件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另一种是记者设计的悬念,即人为设置叙事中的障碍,延缓事件真相的揭示,从而加强观众的期待心理。
电视新闻报道作为非虚构类的节目,可以充分运用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悬念感。比如在《寻找小王丽的家》这篇新闻报道中,小王丽的家在哪里?她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样的问题在电视记者的采访中逐渐展开,使观众期待最后真相的揭示。对于电视直播类的新闻事件,要充分利用事件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去结构悬念。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的直播中,对于灾区中人的命运的关切构成了直播过程中的巨大悬念。
除了这种直播事件本身所构成的悬念外,记者还可以人为设置叙事悬念。比如中央电视台《本周》栏目在节目中,尤其是在导语环节的设置富有新意,其主编王阳列举了这样两个案例:
新闻报道一:江苏日前破获一起盗墓案,四名盗墓分子被抓,他们盗挖了一个战国古墓,并在抢完财宝之后,把一具保存完整的战国女尸抛弃在水田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导语,编导以悬念的方式重新结构导语,成为如下形式:日前,江苏出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她比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还要早二百多年,然而,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的发现者不是考古学家,而是一群盗墓贼。编导从这条新闻最具吸引力的女尸着手,以悬念的方式引出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二:十六大期间,有一位退休女工王大姐,经过努力,终于在十六大召开的时候入了党,实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愿望最后报道成片的导语为:您想像一下,一个人有一天终于实现了她梦想30多年的愿望,她到底该有多高兴呢?我们带您认识一下一位北京的王大姐,您就知道了。导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非常亲切地把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题材转变为观众都能感知的关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报道。
具体说来,电视新闻节目悬念的设置可以分为结构性悬念、兴奋性悬念、抑制性悬念和冲突性悬念等技巧手段。
结构性悬念是“贯穿电视节目始终的总体悬念,是大悬念。其主要作用在于构建节目的整体框架,突出节目的总体构思,揭示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这种悬念主要在节目开头设置核心问题,以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展开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往往在节目开头即给观众一个待解的问题,并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调查,比如《双城的创伤》、《派出所的坠楼事件》、《眼球丢失的背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新闻报道都是以问题意识和悬念意识展开调查,使观众带着疑问进入事件的核心。
兴奋性悬念“通常是小悬念,诸多的小悬念在节目中起到铺垫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提高观众收视兴趣的作用”。兴奋性的悬念是节目中有待解决的小问题。如果把大悬念比喻为将要征服的高山,那么小悬念即是沿途中的河流与山崖。比如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陈凯歌访谈”这期节目,编导用五个胶片盒串起了陈凯歌的艺术成长经历,每个胶片盒里都盛放着与陈凯歌成长经历关系密切的物件:一个胶片盒里盛着一只铝皮牙膏(陈凯歌去云南插队的时候带了10筒家庭特大号的牙膏,当时他没准备再回到北京来);一个胶片盒里盛着一抔延安的黄土(陈凯歌的《黄土地》即拍摄于此)。在节目发展过程中,主持人分别打开不同的胶片盒,引出陈凯歌当年的经历故事。在这里,从打开第一个胶片盒开始,这五个胶片盒就成为观众期待的物件,成为推动节目发展的悬念因素。
冲突性悬念是指“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或是通过对游戏规则的操作,去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随收视对象的命运、遭遇而悲喜交加、紧张、焦虑”。冲突性悬念要求记者突出剪辑因素,人为地设置碰撞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