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的一个难点是如何用影像语言来展现事件、凸显主题,如何使新闻能够贴近观众,这就牵涉到在采访中如何把新闻具体化的问题。许多初涉电视领域的记者往往在这个环节捉襟见肘,所呈现出的电视作品往往大而空;或者通篇解说词贴空镜头;或者节目缺乏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节目简单、乏味,实际上是在不断地重复,观众看到了节目开头就知道结尾。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记者没有掌握具体化的方式与方法的体现。因此,在这一章节中,我们结合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普遍操作的方式与方法探讨如何具体化新闻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化的思路与技巧
在熟悉电视新闻具体化的思路与技巧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不同新闻选题的性质与特点,由此结合不同新闻选题做出相应的操作方案。
一、新闻报道的分类
我们通常把新闻报道分为事件类报道和非事件类报道。而非事件类报道又可分为现象类新闻和主题类新闻。具体说来。这三种报道类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操作中的思路与方法。
1.事件类新闻
这类新闻依托于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其新闻由头与事件发展变化相对具体、实在。记者采访报道新闻事件信息、挖掘事件真相、揭示事件背后的故事细节。比如《小金飞向总理进言》、《刘翔夺冠、创造历史》、《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以上节目分别为: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短消息类一等奖、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长消息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上海东方卫视)、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黑龙江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四川巴中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这些事件类新闻主题明确、人物具体,其操作实现有一定的优势。
2.现象类新闻
这类新闻以社会上出现的某类现象、某领域的发展趋向、某类问题为新闻线索来展开采访、调查,从而结构新闻报道。一般来说,这种现象或者问题具有抽象性,在电视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用可视性的电视语言来反映这些现象、挖出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是电视报道在具体化的操作过程中的难点。
3.主题类新闻
主题类新闻是围绕某类主题进行的采访报道。这类新闻往往是以国家、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方针政策等为基础形成的报道内容。由于主题与时政的紧密结合,往往这类主题新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这类报道有如《再说长江》、《香港十年》、《中国之路》等成就性的报道或回顾性的报道。主题类新闻在电视的具体化和可视化的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即如何把一种比较理性的概念或一个抽象的主题用具象、生动的电视形象语言去承载?
二、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方法
随着几十年的发展,电视报道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创作方法。简言之,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化的方法就是: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中央电视台《香港十年》剧组在该片创作时提出了“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的创作宗旨,而万法归宗的落脚点是现实,笔者认为其创作宗旨充分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思路和结构方法。
1.新闻事件化——新闻报道要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无论是事件类新闻、主题类新闻还是现象类新闻都要从具体的事件中寻求到表达主题、展现新闻价值的途径。在实际的报道中,尤其是面对现象类或主题类的报道时,很多记者最大的问题是从概念着手,解说词贴空画面,使得报道空泛而枯燥。因此,要给这些现象或主题寻找到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与个案故事,使概念和主题在事件、细节的展示中自然呈现出来。新闻事件化实际上就是“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细节说话。比如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等都采用了这样的报道叙述方式。
这里就牵涉到对事实的选取问题。一般说来,报道的事实是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能够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具象的事件要能在反映普遍的联系的同时又具有个性化的形象表现力。由此,要采用以小见大,从微观看宏观的操作方式。比如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一条长消息《市政府的92项权力——河北省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改革纪实》,这条报道从市长王三堂说起。按照一般的报道思路就是采访王三堂,然后是一些行政措施、下属单位的执行情况介绍,画面则配以成摞的文件、办公室墙上的报表、各种单位的挂牌等等。但是,这条新闻的记者却另辟蹊径,寻找了一位似乎与机制改革很不相干的五金店老板,通过他的切身体会,向观众传达了政府行政权力不清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烦恼:“同一种产品,工商局也来检查,技术监督局也来检查,具体该不该检查,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记者从一个非常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视角来反观市政府存在的问题,随后再分析职责不清、交叉执法的原因,改正的举措及分清职责后的成效。报道结尾又回到了五金店老板那里。解说词说出了五金店老板的心声:“现在来店里检查的人明显减少了”。办公流程转变这样一个很抽象的选题,由于记者从现实生活中抓了一个貌似不相干而实际很有关联的折射点,就使这个选题变得直观有趣、生动亲切了。
在新闻事件化的流程中,特别当记者报道一些行政指令、管理举措、机制体制改革等抽象或宏观主题时,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点上,再从点生发开来。比如上面这条新闻是从改革的终端去寻找一个具体可感的承受者,使抽象的举措变得可触摸,以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近年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在新闻写作中逐渐凸显。报章杂志首先开始提倡故事化的写作手法。2003年7月《中华新闻报》的文章《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以及同年9月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中提出的《讲故事的新闻写作》等文章引发了新闻媒体关于“故事化”写作取向的思考。在电视媒体领域,故事化的叙事理念也开始打破了电视新闻、深度调查报道、纪录片等非虚构类节目中平铺直叙、一击到底的模式,电视报道方式开始采用问题设置、峰回路转的模式。随后,这种模式在其他非虚构类节目中得到了全面的拓展。“事件故事化”,“戏剧性和冲突性”,“悬念设置”等种种故事性的因素逐渐凸显。
《世界纪录电影史》的作者,美国学者埃里克·巴尔诺认为,早在弗拉哈迪(Robert J.Flaherty)的《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里,就显示出了故事技巧。弗拉哈迪掌握了在故事片中发展起来的‘基本原理’。这种发展不仅改变了技术,而且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这种叙事方式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最早是从美国电视界流行开来的。从美国老牌的杂志类新闻节目《60分钟》、《20/20》、《日界线》(Dateline)、《48小时》、CBS的《晚间新闻节目》到新近的CNN纪录片式的节目《未告知的故事》(Untold story),无不在竞争中探索如何用钩子式的叙事技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随着美国探索发现(Discovery)频道、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频道等纪录片节目的出现,更加强化了这一叙事模式。
美国王牌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从1968年开播至今,已经持续了40多年,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引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正如《60分钟》的缔造者唐·休伊特在节目创办之初所言:“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番。”他还说:“《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它可以就简化为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知道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正是这样的简洁理念,使《60分钟》坚持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向观众讲述三个有趣的故事。唐·休伊特还说:“我对新闻的理解是:从未听说过的故事。《60分钟》所擅长的正是讲述这样的故事。”他还认为,好故事的标准就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
美国广播公司(ABC)创办的、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竞争的后起之秀《20/20》也把故事性原则作为其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为了形成故事性的叙述,《20/20》在选题上就尽量选取具有曲折情节和悬念感的事件。而对于时效性不强的非事件性题材,《20/20》则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个人经历,用具有复杂叙事因素的个人故事引出报道的主题。
1986年创办的美国日间电视谈话节目《奥帕拉访谈》(The Oprah Show),从创办伊始就长盛不衰,除了其灵魂人物——主持人奥帕拉·温弗瑞富有个性和人情味的吸引力以外,注重现场被访人的个案故事成为引起观众共鸣的重要手段。《奥帕拉访谈》偏重于情感心理和生活类话题,并围绕这些方面展示现场嘉宾的个案故事,使观众产生与此同心、与此同理的强烈认同感。
美国探索发现(Discovery)频道也是以富有悬念感、节奏感的故事取胜。探索频道提出了“30秒内抓住观众的眼球”、“我们得找到最好的讲故事的方法,然后用它把最好的素材结合起来”等节目宗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用有吸引力的故事技巧来抓住观众,已经成为当今电视媒体首要考虑的因素。纵观中西方重要的电视新闻栏目,故事化的讲述方式都是栏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西方新闻报道来看,西方记者天然地把新闻(news)看成是针对特定对象群的故事(story),他们经常会说“This is my story”而不会说“This is my news”。电视新闻报道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怎么说”,注重讲述的技巧。正如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的总制片人刘文所说,只有你没有发现的故事,没有你不能使用的手段。受西方电视新闻媒体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许多电视媒体都开始研究节目以故事讲述事件的方式。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共同关注》、《走近科学》、《百科探秘》等栏目都从悬念、氛围的营造,故事结构等多方面来探索故事叙述的技巧。这些有益的探索都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叙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故事是世界的共同语言。的确,人类天生就对故事有特别的偏好,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开始,最能打动人们的就是故事,人们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
(1)故事的界定
什么是故事呢?什么是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事的定义是“真实的或者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希洛米斯·利蒙坎南在《叙事小说》中定义故事为“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定义故事是“从一种平衡开始通过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笔者认为,托多洛夫对故事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当一个事件原有的状态被打破,即产生了新的信息和推动事态发展的动力。而从新闻角度来说,报道就是关注这些因打破平衡而出现的事物的新的状态,并跟踪事件发展,形成后续报道。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讲述方式就是充分利用新闻事实中的故事性元素,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结构报道主题。
(2)故事的要素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主题、结构、悬念等方面来探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故事主题。故事的主题决定着节目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来组织叙述事件和组织人物。明确故事的主题,首先要对故事进行聚焦和窄化。在这里聚焦主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量,即所采访报道的事件当中什么让记者最好奇?故事中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以前不知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