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哲学
14243500000025

第25章 循环经济(1)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发展为前提,特别是要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如果采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则必将带来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采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外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目前正处于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阶段,已在示范区域取得了宝贵经验。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一节循环经济的科学界定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认为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最终由于资源枯竭而走向毁灭。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此时的环境保护还是末端治理的方式,开始探索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循环经济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并逐步发展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把自然生态系统当做原材料基地和废弃物排放场所的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它的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污染物”,经济增长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大规模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由此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由于其通过资源持续不断的浪费、消耗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并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即达到经济活动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循环经济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间的资源最优配置,使区域物质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利用,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的理念告诉我们:建立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生态城市,要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污染物最小排放、对人和环境最低危害为前提,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在生产过程、企业之间、园区之中、区域之内,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赢”。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物质循环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传统经济的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经济活动的目标往往是追求高产值、高产量,对资源的利用往往是粗放的或一次性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为“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物质流动是单向的:“资源—产品、用品—废物”。从根本上说,传统经济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式的经济,从而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或枯竭。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在循环经济中,一切的物质、能源可以在不断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梯次利用或最合理使用,整个经济系统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物、污染,生产、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方式是循环式的:“资源—产品、用品—再生资源”。从根本上说,循环经济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经济,可以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2.污染管段预防

传统经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经济活动中大量生产和排放污染物,只是在最后阶段对污染物进行填埋、焚烧。从对污染物的处置方式看,传统经济是被动的、消极的“末端治理”。即在污染物产生后,想方设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认识上升到污染物资源化,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所以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后,人们有了可持续发展意识,认为资源浪费是污染的根源,所以应当在生产源头、生产过程、产品使用之后的不同阶段都要注意减少污染,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染物则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就逐渐形成了“污染管段预防”的循环经济。

3.废物梯次减少

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解决废物的顺序是,废物避免——废物回收、利用——废物处置。废物避免,就是在生产中不制造或尽可能地少制造废物,从经济源头开始减少污染,对使用过的旧货、废弃的包装等加以回收,为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做准备。废物利用,就是将废物分类、拆解后,将还可能当做资源利用的污染物、废弃物再利用。废物处置,就是对生产中不可缺少、其他生产又不能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运作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旨在从输入端进行控制,是为了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在实际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通过制造轻型汽车来替代重型汽车,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节省能源,同时仍可满足消费者乘车的安全标准和出行要求。在日常消费中,人们可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实际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例如,通过采用标准尺寸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电视机和其他电子装置非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通过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且可以利用其制造耗能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物生产出再生纸,废玻璃生产出玻璃,废钢铁生产出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当前,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较低。为了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循环经济3R原则的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人们观念发生的三次变化,亦谓走过的三个历程:首先,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终于被抛弃,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物提高到要求净化废物(通过末端治理方式);随后,由于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因此要求进一步从净化废物升华到利用废物(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最后,人们认识到利用废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循环经济的价值取向

一、实现资源安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资源安全问题,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国土资源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恐怕都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

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导致了物质消耗的急剧增加。在1960~1995年间,全球商品化物质的生产量提高了2.4倍。

其中,塑料生产提高了6倍,水泥生产提高了8倍。自1930年化学工业诞生以来,人类已经生产了10万种新的化学物质。在过去的60年间,美国合成化学品的产量增长了1000倍。全球铝产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增长了3000倍。尽管这些物质的循环回收率不断提高,纸、玻璃和金属等差不多超过了50%,然而由于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抵消了资源循环率的提高,这些回收并没有造成整个物质消耗的降低,相反很多物质还在以线性的方式继续采掘和排放。

目前,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呈现人均物质需求量下降的趋向,但总体而言,整个世界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美国的人均物质需求量是最高的,每人每年的物质需求量超过了80吨,日本也达45吨之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人均物质需求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物质消耗量仍然急剧增长。在这些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抵消不了物质需求的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破坏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极可能带来地区间的资源竞争和大规模居民迁徙,甚至危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日本建立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就是要解决废弃物高产生量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布局困难等问题。在1996年,日本一般废弃物的产生量约为5000万吨,工业废弃物约为4亿吨,而最终填埋厂的处理剩余年份,一般废弃物为8.8年,工业废弃物为3.1年。

目前,我国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1)土地退化、损毁严重;(2)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3)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资料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的结构正在转型,工业污染虽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保持相当高的水平;城市污染在加剧;农业污染在发展。平常也可见到:无论大、中、小城市,甚至乡镇,生产垃圾、生活垃圾成山;地面、湖面、江面到处可见塑料袋、塑料泡沫等形成的“白色恐怖”。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原始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量,人均淡水资源量、森林资源量、草地资源量、石油资源量、天然气资源量、化石(石油、煤炭等)资源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的25%、17%、50%、11%、5%、58%。未来20年,经济高速增长对国内环境的压力是空前的,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才能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