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14241900000041

第41章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3)

培养适应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是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复合型人才就是多能人才。传媒的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种要素,他们应当具有较强的适应当今社会政治变革、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等的能力。他们应该善于把握政治规律、市场规律和传媒的一般规律。政治规律、市场规律和传媒的一般规律是传媒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坚强基石。传媒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把握好传媒的政治方向,善于把握传媒的一般规律,就是要遵循传媒的内在规律。

复合型人才应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不断发展的知识结构。传媒知识性、高科技、开放性、交叉性的特性,决定了传媒人才知识复合的重要程度,传媒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在信息技术时代,传媒人才应具有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具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编辑学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对邻近学科和交叉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尽力做到博览、多记、深思,避免成为学科综合化发展中的门外汉;还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传媒业务知识。

传媒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特质在于创新。传媒人才的主体创新是基础,主体创新,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懈的创造性思维,做到持续创新,打牢顽强意志力。同时还要观念创新,即适应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传媒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以形成对变化了的传媒环境新的正确认识。传媒人才应塑造持之以恒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决定着传媒主体意识的高低。塑造传媒人才的创新思维,应具有高超的想象力,要善于“试错”,树立怀疑、批判、发问、摸索、试探和否定的思维,不害怕失败,千方百计地推陈出新,批判地探讨和解决难题。不断培养探索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预见能力,激发自我强烈的兴趣、爱好、求知欲,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奋斗方向,锲而不舍的恒心、毅力、勇气。要善于通过“发散思维”,打破传统,抛弃常规,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拓展,扩大新视域,构建新范式,不囿于成见,经常地进行大胆的选择和决断。

实践表明,社会对专业媒体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倾向。而我们对媒体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不够的,更不要说对国际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深入了解的人员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还呼唤一批从事传播和媒体策略研究的媒体咨询人才和媒体调研人才。新技术把新闻教育体系中多年沿用的传统术语变成了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新词汇,如何更新和完善新闻教育的学科建设使其适应时代的需要,是摆在我们每个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的课题。要有国际视野,新闻传播学方面有坚实基础,采、编、播、译、评能力强,外语过硬。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业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如,业务部门更多地注意调研和总结,更多地倚靠教学单位为自己定向培养人才,教学单位更多地参与各类业务研究,教学单位通过高年级学生在业务部门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就业门路等。具体而言,当下各国际传播单位,皆深感缺乏高档编译人员,而教学单位又出现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建议两方面考虑联手对此问题进行普查和调研,在充分准备后,召开研讨会,并提出解决方案。

中国的国际形象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全球发展的重要一翼。针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在全球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和以美英为首的西方传媒对中国的偏见这样一个现状,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的刘康教授就如何打造中国国际形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传媒在打造自我形象的时候,依然是用单调和陈旧的“外宣”手段,从比较狭隘的角度来做自我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或者丰富多彩化,而因循固有的对外宣传模式的中国传媒,在把握和表述这种多元化方面是很欠缺的。他建议应该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两方面重视丰富多彩和多元的中国形象。美国人类学家桑奈(W.G.Sunner)对种族优越感有专门研究。他指出,从很早期的社会中就有团体的内外之分。团体对本身的感觉总是优于外团体。他们总是认为内团体是道德的、优秀的,自己团体的风格是独创的、人本的。但外团体往往得出否定的描述。如果某团体对本身的描述是“我们有自尊,并且敬重祖先留下的传统”,而外团体可以把它描述成“他们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自我中心,他们爱自己比爱我们多”。如果某团体对本身的描述是“我们勇敢求上进的。我们为维护本身的权益而奋斗,我们保护自己不受外人欺凌”;而外团体会把它描述为“他们具有侵略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想牺牲我们超越前进”。跨文化传播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复合知识,如果将跨文化传播等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忽视国际传播和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特点,国际传播的效果将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抓紧人才战略规划和培训

要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网络和传播渠道,必须培育一支专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传播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国内和国际传播事件报道上有我们的声音,表明我们的立场,才能掌握主动权。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为开创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有许多新情况需要去探索,有许多新领域需要去熟悉,有许多新知识需要去掌握,对国际传播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知识结构、精神状态和工作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系长远的战略工程,拓宽选拔视野,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把调动体制内人才积极性与发挥体制外人才作用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的国际传播队伍。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扎实跨文化传播功底,有理论深度,内通国情、外知世界,外文基础扎实的专业化国际传播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际传播工作者队伍。要加大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名制片人,一批精通传播业务、通晓外语、对国际问题特别是驻在国情况有深入研究的外向型记者,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传播、网络最新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国际传播事业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在“硬件”方面越来越先进,但是人才是国际传播事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人才方面,中央电视台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工程”。把培养人才,培养适应于对外宣传的人才作为央视的发展战略,即“人才强台,人才兴台”战略。央视有一个“1131”工程,采取的做法就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适应全球媒体竞争的新形势,为建设国际强台聚集人才,即从2006年到2010年,在“十一五”期间,培养100名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优秀中、高层管理人才,100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300名精通电视技术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1000名国内一流的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并打造一批知名的品牌播音员、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也就是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大台管理能力的管理专家、经营专家和技术专家,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队伍。

人才兴台,人才强台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央电视台要有世界性的名编导、名主持人、名制片人和纪录片大师,和国际上一些大台比较,这些方面还显得比较弱。现在国际事务越来越多,采访要用流利的外语来进行,因此在这些方面央视和国际大台与强台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央视认清肩负的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局面。

从事新闻传播包括国际传播的专业人员知识应该常变常新。政府或有关机构应该专门组织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美国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97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时代出版集团(Times Publishing)总裁,著名报人纳尔逊·波因特(Nelson Poynter)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市建立了一个名为“现代媒体学院”(Modern Media Institute)的新闻培训机构,专门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纳尔逊波因特去世后,学院改名为波因特媒体学院(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

纳尔逊·波因特曾任美国职业新闻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SPJ)主席,他一生致力于推动新闻独立,培养新一代新闻从业者,而成立波因特媒体学院即是他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努力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之外,努力实现自己的使命,即帮助新闻工作者追求和实现卓越,从而推动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独立的新闻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波因特媒体学院的使命。

学者邓建国对于波因特媒体学院在新闻职业培训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具有特色的运作模式是该学院在新闻职业培训中获得成功的关键。

按照美国税务局(IRS)规定,作为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波因特媒体学院属于公共慈善(public charity)类,可以免除联邦税收。但它又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时代出版集团”的主要股东,这是纳尔逊·波因特的刻意安排,目的在于使波因特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而可以专心致力于新闻教育。

波因特媒体学院每天提供面授课程多达60种。课程内容多样而务实,操作性非常强。波因特媒体学院培训形式包括讨论会(seminar)、课程(course)和会议(conference)三种类型,形成了独特的“波因特体验”(Poynter Experience)。“波因特体验”的共同特点包括:小班化教学,使学员能获得较多的教师注意;强调手把手(hands-on)的教授,形式有头脑风暴、案例研究、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教师背景多样,包括学者、优秀专业人员,以及具有专门特长的特聘教师。学院所有培训都为团队教学,已经形成固定的流程和模式。

培训内容简明扼要、清晰到位。课程名称多为:《多媒体新闻教学中你可以用到的10个免费网络工具》、《制作高质量视频新闻的10个诀窍》、《多媒体新闻中的10个伦理误区》等等。课程内容不是将学员埋到理论和资料的海洋中,而是为其提供当场就能记住、回家就能用上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该培训有几个特点:一是讲座和操作相结合,但都关注新闻实务;二是如前所述,内容多以“10个原则”、“10个诀窍”和“10个工具”等方式呈现,清晰简明,便于学员记忆、掌握;三是团队教学,教师背景多样;四是内容根据学员背景和需求定制。

美国高校教师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共识,并且已经开始投入知识和技能更新的切实行动之中。培训班学员普遍的心态基本都是:现在学校里承担了多媒体新闻的教学任务,虽然自己有传统的新闻从业经验,但对多媒体新闻却了解甚少,更没有信心把学生教好。现在的学生都比老师知道得更多,所以来波因特媒体学院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这些技能,找回教授学生的信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