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形式研究
142326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策略和实践,如果从《共产党宣言》算起,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把统一战线作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概念提出来并广泛运用,却是近九十年的事。在此之前,往往用“联盟”、“同盟”、“联合”、“协议”等用语来表述。

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概念的提出

统一战线这个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1869年11月29日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中。在信中,谈到英国工人阶级受英国资产阶级的影响,对爱尔兰人不实行“自由联盟”政策,而同意实行“合并”政策。马克思指出,这样做“英国人民就还得受统治阶级支配,因为他们必然要和统治阶级结成反对爱尔兰的统一战线”。⑥这里讲的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而是指在民族问题上,英国统治阶级蒙蔽、支配了英国人民,用错误的政策来对待爱尔兰人。1892年3月8日恩格斯致奥古斯都·倍倍尔的信中也提到“统一战线”,这是指德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内部的联合,也不是指无产阶级政党的统一战线。可见,马恩虽然在个别时候使用过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但这是一种泛指,并不是特指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

真正系统地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这个特定概念的是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十月革命前夕的1917年7月16日,斯大林《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组织紧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已经同“护国派结成联盟”反对革命,因此不能和它们联合,但是“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中有些人是愿意同反革命作斗争的,我们准备在革命统一战线中同他们联合起来”。⑦这是经典著作中第一次用“革命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也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在俄共(布)领导下,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实行统一战线的多党合作制,但1918年夏左派社会革命党参加叛乱,企图推翻俄共(布)的领导,这就不得不加以镇压,形成了一党制。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政治条件造成的。列宁在1919年7月31日《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而提议——像你们所听到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时,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所依靠的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列宁强调俄共(布)绝不能和反苏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建立什么“社会主义统一战线”。⑧这里表明了列宁坚定的原则性,不能和进行反苏活动的党派结成统一战线。之后,在国内问题上,列宁、斯大林和俄共(布)就很少提及统一战线了。

1919年3月在列宁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了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东方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共产国际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围内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口号、方针和政策。从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概念广泛地在世界各地使用,成为第三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重要内容。

1921年7月共产国际三大委托俄共(布)代表团起草《论策略(提纲)》,提出“整个工人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资本主义政府”。⑨

1922年11至12月,共产国际四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国际的策略》中的“统一战线策略”指出:“共产国际要求一切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都要严格遵循统一战线的策略,因为在当前时期只有这个策略才能够向共产党人指出争取劳动人民大多数的可靠途径”。“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建议共产党人为了保卫工人阶级的最基本的切身利益,而同属于其他政党或组织的所有工人以及一切无党派工人一起,来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共同斗争。”⑩四大通过的《东方问题的总提纲》中,也十分明确地指出:“如果说在西方,在有组织地积蓄革命力量的过渡时期,曾经提出过工人统一战线的口号,那么现在,在殖民地东方,就必须提出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11

1935年8月2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作报告,为了反对世界法西斯的进攻,提出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且要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统一战线问题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2这表明,共产国际建立后,将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在殖民地国附属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方针作为了各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策略和政治路线,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使统一战线在各国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内容

什么是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政党甚至民族、国家等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了一定的共同政治利益而组成的政治联盟。什么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这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政治基础上,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社会政治力量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概括地说,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从其内容来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统一战线中要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内部以及同其他同盟者之间的政治关系。参加统一战线的各派力量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是不同的,所以应科学地分析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区分敌友,尽量在需要时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孤立敌人。

第二,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这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核心所在。由于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差别、矛盾和斗争,而这些差别、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上,所以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另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也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和前途。因此,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必须要与其他阶级争夺领导权,坚持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13

第三,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规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既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统一是以独立为前提的,没有独立也就没有统一,所以不能抹杀和忽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力量的独立性,否则合作和统一就变成了混合,必须会牺牲统一战线。保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不是因为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才能更有利于合作。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兴起的年代,同各种政治力量、政治思潮进行过复杂的交往和斗争,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为各国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

第一,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4毛泽东把这个基本思想概括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并且指出《共产党宣言》的这个基本思想,也是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加强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和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

《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自我利益;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没有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联合和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就不可能形成强大力量战胜敌人。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在一切农民国度中,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农民对革命的态度关系着革命的成败。1851年,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阐述法国农民利益受地主、资产阶级侵害之后,深刻指出:“一句话,农民的利益已不象拿破仑统治时期那样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相协调,而是和它们不可调和地相对立了。因此,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15

第四,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和其他政党的联合中,必须坚持自己的阶级独立性。

1889年12月18日,恩格斯在给格·特利尔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可以支持其他政党去参加有利于革命的运动,但“所有这一切又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并指出这是“绝对的界限”。16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进行了成功的运用,并且经受了革命的考验。1887年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中说:“这就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伟大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还有我以及同我们一起工作的各国社会主义者四十多年来所遵循的策略;结果,这个策略到处都引向胜利。”17

二、列宁、斯大林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在斗争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思想,更加注重利用间接同盟军和直接同盟军,更加注意各种同盟军的配置问题。1920年,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对统一战线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并且还强调指出:“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谁要是没有在实践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在相当复杂的各种政治情况中,证明他确实会运用这个真理,谁就还没有学会帮助革命阶级去进行斗争,使全体劳动人类摆脱剥削者的压榨而获得解放。以上所说的一切,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18列宁在这里不仅深刻阐明了要广泛组织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的策略,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列宁在领导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统一战线的理论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并实行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被各种各样的中间阶层所包围,“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觉悟部分,即共产党,就必须而且绝对必须对无产者的各种集团,对工人和小业主的各种政党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191922年4月列宁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文中指出:为了帮助工人群众反对资本,“我们采取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并且要把这种策略贯彻到底。”如果“共产党人不愿了解和不愿学会这一点,就休想在工人阶级中赢得多数。”20

第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领导农民的问题。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根基。他指出:“只有工农联盟才能使农民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世世代代的压迫。”21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权力。”22

第三,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家实行赎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