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质德国
14168900000017

第17章 光影中的德国技术

TECHNOLOGY IN LIGHT AND SHADOW

撰文|周群

导读/INTRODUCTION

镜头记录历史,徕卡相机穿梭在百年当中。西班牙国家战士之死、对日战争胜利日、切·格瓦拉的经典肖像、越南凝固汽油弹袭击,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被徕卡相机记录;安德烈·柯特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些摄影大师手握徕卡相机,留下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瞬间。

人类对光的渴望与生俱来,在《圣经·创世纪》中被神第一个创造出来的便是光,从而区分明暗。人类通过光观察宇宙与尘埃,通过固定光的痕迹来记录时间与历史,用光重现过去演绎未来。人类对光的研究与控制也从未停止。

德国的光学研究和产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照相机、摄像机领域,还是显微镜、测距仪等领域,德国光学技术一直以精密、可靠、高质量赢得世人赞誉。

徕卡、蔡司是德国光学技术的代表。对于大众来说,徕卡与蔡司是高档摄影器材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德国光学技术应用远远不止于摄影。德国光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它们已经在科研、工业、天文研究、医疗、安防中都广泛地被运用,在众多领域中对世界做出贡献。

徕卡,相机中的艺术品

LEICA CAMERA:A WORK OF ART

创造艺术的工具做到极致,工具本身往往也成了极佳的艺术品,相机便是其中一种。在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台相机的今天,并不是每一种相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但对于德国品质的相机或镜头来说,它们似乎更容易实现这种从工具到艺术品的飞跃。严谨的光学技术与摄影艺术联结在一起,碰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徕卡照相机公司(下称“徕卡”)原名恩斯特·徕茨公司,本是一家生产显微镜的光学企业,后转而生产照相机。这家已过百年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依旧保持着自己最初的设计风格。稍对摄影器材有所了解的人,一眼便能区分徕卡相机。对于拥护徕卡的人来说,徕卡的传统设计便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对徕卡相机“改一个小转盘都是暴殄天物”。

徕卡推动了相机技术进步。1914年,徕卡的相机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实际功能的35mm电影胶片工程机,这台相机便是摄影历史的原始机“Ur-Leica(徕卡原型机)”。这款原始机使用24×36mm胶卷、42mm镜头、1/40秒固定快门。这种机型巴纳克仅仅制造了两台,但就是这两台相机改变了相机的历史,加速了相机技术演进。在此之前,照相机大多仍是木质机箱加定焦镜头、玻璃材质底片,相机庞大且昂贵。

“Ur-Leica”是历史上第一款完全意义上的135相机,即使在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今天,135相机依然是相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35mm胶片日后也成为了新的胶片标准。1925年,巴纳克将原始机进行改进后命名为“徕卡(Leitz Camera)”,在这一年的莱比锡春季展览会正式向公众展出。徕卡I型机当年便量产,正式投放了市场,一推出就获得成功。

正如徕卡对自己公司历史的介绍中所言,徕卡并不只是生产相机,同时“还要创造制造标准的永久价值”。在原型机推出以后,徕卡又不断创造出了相机的标准。

1930年,徕卡又推出了39mm螺纹可更换镜头系统的徕卡I螺口版(Leica I Schraubgewinde),这一款相机除了50mm标准镜头外,还能够更换35mm和135mm镜头。1932年,徕卡公司又推出了徕卡II型机,相机增加了取景器并且镜头可以更换,这一系统一直延续到1957年。

1954年,徕卡公司推出了“划时代意义的徕卡M3型”,这一机型的众多特点此后都被其他相机继承。徕卡M3彻底重新设计了取景器,实现了视差自动补偿,相机镜头接口被设计成了插刀式,使更换镜头能够更方便快速;原先分离的测距器和取景器也合二为一,相机还附加了一个定时器与测光表结合使用;另外相机增加的快速拨柄也极大地改进了胶片过片速度等等。徕卡M3一共生产超过22万台,由于这款相机巨大的“冲击波”,徕卡当时的竞争对手蔡司因此退出了35mm旁轴相机的竞争。

徕卡II型和徕卡M3的设计对之后全世界的相机设计与生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徕卡原创的L39螺口之后便被各国生产厂商模仿,许多相机公司根据徕卡的测距仪设计了自己的相机型号。

除了在相机设计上不断改进创新外,徕卡公司在相机镜头设计与技术方面同样卓越。1925年徕卡推出徕卡I相机时,这款相机配备了徕卡公司自己设计的一个可以缩回机身的固定镜头。这个Leitz Anastigmat 1:3.5/50mm镜头由徕卡公司的马克斯·博瑞克设计,后来更名为Elmax。不久,博瑞克采用新型的光学玻璃研制出和徕卡相机一样著名的Elmar 1:3.5/50mm 镜头。徕卡早期开发的镜头结构方式,至今仍为镜头光学结构的基本形式。徕卡还在光学方面有众多创新,例如使用非球面镜片、多层镀膜镜片和稀土镜片等等。

正如徕卡对自己公司历史的介绍中所言,徕卡并不只是生产相机,同时“还要创造制造标准的永久价值”。

镜头记录历史,徕卡相机穿梭在百年当中。西班牙国家战士之死、对日战争胜利日、切·格瓦拉的经典肖像、越南凝固汽油弹袭击,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被徕卡相机记录;安德烈·柯特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些摄影大师手握徕卡相机,留下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瞬间。

如今的徕卡不断有新的相机产品出现,其业务不仅限于摄影器材,它同时还生产望远镜、测距仪、瞄准器等产品。

1930年,徕卡发布了带有39mm 螺纹可换镜头系统的徕卡I 螺口版(Leica I S chraubgewinde)

蔡司,重生的光学巨头

ZEISS:A REBORN OPTICAL GIANT

蔡司,这家曾被人为一分为二45年的光学仪器制造企业,终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合并重组。

与徕卡一样,蔡司同样起步于生产显微镜。1846年,卡尔·蔡司(Carl Zeiss)在德国耶拿成立了一家精密机械和光学仪器车间,第二年这家公司开始生产显微镜。1866年,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加入了蔡司公司并在之后成为公司的共同所有者。1872年阿贝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带来革命性发展,奠定了人类所有高性能光学的基础。

阿贝的显微镜成像理论使他成为光学科学的奠基人,同时这也使蔡司在光学产品的研发上具有了巨大优势。在阿贝加入后,1890年蔡司公司以阿贝研制的折光计和光谱仪为起点成立光学仪器测量部,此后这一部门开发了大量仪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冶金和金属加工行业。这一年,蔡司公司还成立了照相光学部门,当年就推出了第一款相机光学镜头,徕卡的第一款相机镜头设计也受到了蔡司的影响。此后,蔡司的业务线又涉及望远镜、眼镜及眼科测量仪、精密测量等。

蔡司创新成果丰富。显微镜方面,1897年蔡司公司研制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架能够真正提供三维立体影像的立体显微镜,1936年第一台相差显微镜样品问世,1985年又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全数字化扫描电子显微镜。

天文仪器方面,19世纪90年代蔡司公司为海德堡天文台提供的反射望远镜和为因斯布鲁克天文台提供的仪器,就已经让蔡司在天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1914年,蔡司还为波茨坦-巴贝登堡天文台建造当时欧洲最大的反射望远镜;美国NASA所使用的光学元件一度也由蔡司公司提供。另外,蔡司还发明了第一台眼科外科手术仪器、防反光镜片镀膜技术等等。

蔡司的出色,也使它在二战末期遇到了劫难。1945年美国军队占领了耶拿工厂,征用了专利、文件和专门的生产设备,并将一流的专业技工带到西部的海登海姆。1946年苏联占领军拆卸了耶拿工厂的所有生产设备,把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工带到了苏联,蔡司被迫一分为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主德国政局变化后,两家公司于1990年合并重组。

目前,蔡司公司已经有包括显微镜、半导体生产技术、工业测量技术、相机镜头、天文星象仪、望远镜等多项产品和服务,是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

在阿贝加入后,1890年蔡司公司以阿贝研制的折光计和光谱仪为起点成立光学仪器测量部,此后这一部门开发了大量仪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冶金、金属加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