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质德国
14168900000016

第16章 德国“能源转向”的现状与挑战

ENERGIEWENDE

IN GERMANY

撰文|朱苗苗副教授、博士(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所)

导读/INTRODUCTION

能源转向是个非常“德国”的庞大工程,鲜明地体现了德国人诸多的双面性特点:浪漫主义与崇尚理性;对技术的质疑与对科学的无限乐观;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与对社会维度干预的重视;思想上怀疑一切与行动上义无反顾。

2011年6月,德国联邦议院做出了一项历史性决定,终结了长达几十年对国家未来能源系统的讨论。之所以说这一决定具历史意义,一是由于它目标宏伟,二是由于它几乎获得议会的全票通过一执政党和反对党在这一决议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这项决定的目标是:德国将在未来的40年内,将其电力行业从依赖核能和煤炭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

能源转向是个非常“德国”的庞大工程,鲜明地体现了德国人诸多的双面性特点:浪漫主义与崇尚理性;对技术的质疑与对科学的无限乐观;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与对社会维度干预的重视;思想上怀疑一切与行动上义无反顾。相信德国人不会将能源转向视为“浪漫主义冒险”,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安全和稳妥。面对如此综合性的庞大工程,德国人缜密的思维和踏实的作风会帮助他们较好地应对挑战,让他们享有环保、绿色和技术之国的美誉。

什么是“能源转向”?

WHAT IS ENERGIEWENDE ?

2011年6月6日,就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德国联邦政府做出立刻退出核电(最迟到2022年年底逐步关闭德国境内所有核电站)、进行能源转向的决议,并且在6至7月间制定且通过了“能源转向一揽子方案”。这一方案成为德国能源政策改弦更张的重大转折点。能源转向决议的核心是:在弃核的基础上加速建立一个高效、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能源体系。德国政府雄心勃勃的目标是: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用电总量中的比例至少占35%,最迟到2050年,至少80%的电力供应和全部能源的60%来自可再生能源。德国推行的能源转向政策迄今在工业大国中独一无二,它使德国成为能源领域改革的世界先锋。

为何要“能源转向”?

WHY ENERGIEWENDE?

德国弃核、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该国的反核文化及可持续的传统理念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反核电站抗议运动就表现出特别的激烈性和持久性;追溯更早的19世纪德意志浪漫主义与其“德国森林”崇拜是如今德国人热爱自然、注重保护自然的文化层面的原因之一,也难怪德国的能源转向在国外有时被解读为一个富国的“浪漫主义冒险”;另外,三百多年前的德国萨克森矿业部长卡洛维茨从使用木材作为能源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这个在当今被视为世界未来发展指导理念的基本概念。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就已经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个现实原因:德国本身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依赖进口。为了减少对国际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性,德国政府相信,不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环境和气候角度,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是未来的最佳选择。德国希望通过能源转向,引领未来国际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利用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的机会增强德国作为经济和出口大国的国际竞争力。

如何“能源转向”?

HOW TO ACHIEVE ENERGIEWENDE?

能源转向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纪工程,已经被德国政府视为最重要的经济政策项目之一。政府也相继制定了包括11个领域的各类方案,如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将可再生能源并入总体能源系统;加强电网建设;建设智能配电网和储能器;改建化石能源发电站;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将能源效率标准作为发放公共订单的重要标准;在欧洲层面倡议制定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标准的、有约束力的措施;建立并启动对能源转向实施的监测程序等。其中可再生能源政策是“能源转向的发动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最重要政策工具是2000年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其关键是规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具有优先上网权,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采取固定价格收购,且保持20年不变。这种强制收购补贴体系对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德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还体现在大力资助相关技术创新和研发上,重点领域包括:能效措施、储能器、智能电网以及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能源工业体系中。

“能源转向”的影响

INFLUENCE OF ENERGIEWENDE

经过十多年的政策促进,加上三年以来的能源转向政策的实施,德国的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德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3908拍焦,其中石油占33.3%,煤炭占24.5%,天然气占22.3%,可再生能源占11.5%(2000年:2.9%),核能占7.6%(2000年:12.9%);2013年德国总发电量为6310亿千瓦时,其中燃煤发电占44.9%,可再生能源发电占24.1%(2000年:6.25%),核电占15.4%(2000年:23.6%),燃气发电占10.6%。从两组数据看,虽然德国能源结构的主角依然是传统化石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快速增加。特别是被德国政府视为能源转向核心内容的风能和太阳能,出现了飞跃性发展(2013年,风能占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为35%,太阳能为19.7%),由于规模效应和技术革新,它们的发电成本也从几年前的每度电几十欧分降到现在的6~9欧分。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德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其他国家相比也相当明显:2013年在欧洲国家中,德国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创造销售额(包括出口)继续增加,总额达227亿欧元,位居第一;该行业连续多年给德国带来新的工作岗位,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严重时期也不例外,为联邦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近38万个工作岗位,紧随化工行业之后,在欧盟国家中也名列前茅;从对可再生能源设备修建的投资方面看,2013年德国总投资额为163亿欧元,全球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近两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光伏产业投资明显收缩,原本连续几年占总投资一半以上,现在回落到四分之一的水平,而风能以43%的比例遥遥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企业在能源转向所需要的技术方面很多都是世界市场领头羊,或者至少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技术包括:风力发电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热电联产机组,燃料电池,生物气化发电机,光伏产品的制造机械和逆整流器等。德国企业拥有能源转向的绝大部分技术和生产厂,而政府大力促进建立新能源体系的措施为本国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创新的机会。

“能源转向”的挑战

CHALLENGES TO ENERGIEWENDE

德国政府的能源转向政策从实施开始就有很高的民众认可度,虽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不断遭遇困难,也因此一直存在各方面的批评之声,但根据目前较新的民意调查,该政策的支持率仍然有80%左右。那么它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改革压力:德国政府在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面临市场与政策手段相矛盾的挑战。因此德国政府必须改革《可再生能源法》,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多地市场化。新修改的法律于今年8月生效,其影响还有待观察。

第二,电力价格压力:老百姓必须支付的电费涨价,企业也担心电价上涨影响国际竞争力。政府必须谨慎权衡企业和民众利益。

第三,协调压力: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协调能力必须加强。

第四,世界市场的压力:德国虽然风能和太阳能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新兴国家如中国,还有老牌工业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加速发展,德国期望抢占绿色工业和新能源技术市场的雄心遭到强有力的挑战。这个挑战加大了对德国创新技术的刺激力度。

第五,气候保护压力:虽然通过减少燃烧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低排放的特点可以促进减排和气候保护,2013年德国因为利用可再生能源而避免的排放量为147.9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但是由于退出低排放的核能,德国燃煤发电比例开始提高,这部分的排放有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