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14109000000008

第8章 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3)

紫砂厂在创办初期就得到学院教授和美术界人士的支持,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画家到宜兴紫砂工艺厂设计,如今“迎宾壶”、“亚明四方壶”仍为经典的壶形。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也多次到宜兴定制壶器,并亲自在壶上书画,与紫砂界顾景舟等人结为艺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高庄教授等人也到厂指导设计,该厂先后创制“牡丹壶”、“卫星壶”,为人民大会堂承制大型咖啡茶具。高庄教授与顾景舟大师合作提璧壶成为学术界与工艺界联手的象征,也成为紫砂壶新的历史经典。此期生产的紫砂壶还分别销往苏联、波兰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艺术创作一度非常繁荣。

70香港罗桂祥先生对紫砂壶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答1979年,香港商人兼紫砂收藏家罗桂祥来到当时宜兴唯一生产紫砂陶的专业工厂——宜兴紫砂工艺厂,提出要订制厂里20位名艺人最拿手的紫砂壶,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制作者要尽其所能所长,二是每件作品要刻上作者名款和年款,三有权退回不理想的作品。当时任厂长的高海庚欣然接单,这批作品共200多件,价值27万元外汇人民币,并在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合同。这批现代紫砂精品在两年后完成。1981年,罗桂祥携这批现代紫砂精品参加香港举办的亚洲艺术节,以“宜兴紫砂陶”为题展出,并邀请社会名流,与宜兴紫砂名艺人就宜兴紫砂陶进行研讨。展览会获得成功,许多人对宜兴紫砂产生兴趣,以致在港台东南亚出现了紫砂收藏热。当时还出版了有国际影响的紫砂专著《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及《宜兴紫砂》二书,对发展紫砂影响极大,在紫砂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71当前宜兴紫砂陶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现在的丁蜀镇窑场,产品种类多达5000多种,年产量在4000万件以上,所生产的产品(以紫砂壶为主)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然,这些商业上的繁荣,并不能完全代表宜兴紫砂的发展全貌,其他方面,包括技艺革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也是成绩斐然。据介绍,当前从事紫砂事业的人员已超过20000人。从业者既有师承关系的,也有外来的,或从其他行业转入的,其文化程度,既有国家级、专家教授级的高层次人才,也有硕士、学士、中等专业技校毕业者等中低层次人才。他们相互结合和补充,共同培育和创造了宜兴紫砂产业的繁荣。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众多紫砂艺人接受了西方先进的艺术观念,而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也纷纷来到宜兴,与当地的技师们相互探索和交流,开拓了紫砂艺术的新天地。一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的艺术家,在绘画、文学、金石学家们的支持和参与下,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大批现代紫砂陶器,使紫砂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可以说,当前的紫砂发展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技艺人员队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更是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浮雕壁画、高档墙地砖、琉璃瓦饰、陶瓷工艺品等。

72当前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主体是什么?

答今日紫砂行业随着开放的深入,已演化出众多的私人企业和私人工作室,而紫砂工艺厂已被金陶集团收购,成为目前较有名的大型企业;农村原来加工紫砂壶的艺人,也自己创办企业和陈列馆;而由大师或高工自己创办的企业和工作室个性特色明显,从工作环境的布置到作品的风格,艺术气氛十分浓厚,因此紫砂行业呈现出别样的繁荣。以上三种不同性质的从业人员,构成了当前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主体。

73当前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是指什么?

答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是指它所生产的陶瓷产品品种,有紫砂陶器、宜兴钧陶、宜兴青瓷、宜兴精陶、宜兴美彩陶5大类产品。

紫砂陶器,是用宜兴丁蜀镇北黄龙山产的陶土——紫砂泥制成的陶器,以紫砂壶为大宗,也有日用陶器和艺术陈设品。

钧陶是指宜兴烧制的受宋代钧窑影响并具有独特风格的陶器,又称均陶。生产始于宋代,盛于明代,以明代欧氏制陶匠烧造的钧陶最为著名。宜钧色彩丰富,有均红、均蓝、缟白、古铜、黛青等各种彩釉,釉料中含钙、磷,装饰于器皿之上,于端庄古雅中显示出生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宜均品种从原来的缸、盆、瓶、钵等发展到各式均釉花盆、花瓶、园林陶瓷、艺术壁画等多个品种。

宜兴青瓷盛于唐代,宋代以后中断失传,1961年恢复生产。宜兴青瓷在宋代哥窑原有的灰白、灰青两种纹片釉色的基础上发展出月白、黛青、粉青、鳝鱼黄、橄榄绿等10余种珍贵釉色,片纹交错,似冰开裂,古朴端庄。宜兴青瓷在继承古青瓷厚釉失透、青白结合的特色的基础上,追求釉色青中泛蓝、色泽青翠的效果,美国称之为“东方的蓝宝石”。

宜兴精陶是1962年开始生产的宜兴陶瓷新产品。装饰土是宜兴精陶有特色的装饰,在各式器皿上分别涂上粉红、墨绿、艳黑、银灰、天蓝、柠檬黄等不同色泽的装饰土,再经刻、雕、堆,描绘出各种图案。用装饰土装饰烧成的制品不退色、耐磨、无毒,特别适宜于制造精美的餐具。

宜兴美彩陶,釉色有红、蓝、黄、白、黑20多种单色釉以及茶末釉、金星釉、毛皮釉、叠翠釉、雨点红等50多种高温变色釉,各种色泽的釉料在烧制中流串、熔化、聚散,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宜兴美彩陶有日用器皿、花瓶、工艺台灯、动物雕塑、艺术挂盘等多个品种。

74美国学者谢瑞华对紫砂发展是怎样分期的?其分期依据是什么?

答谢瑞华是美国旧金山市亚洲美术博物馆的研究者,她将紫砂艺术的发展分为六期:

一、草创期,16世纪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是所见最早的实物标本。文献所记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人和供春。

二、第一期,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

三、第二期,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它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形壶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较受欢迎。同时较注重器面的装饰,更多在器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

四、第三期,19世期初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文人同陶艺匠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镌刻书画的风尚。壶的造型比较简练,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五、第四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四类茗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逐渐减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现。

六、第五期,20世纪中叶至今。动乱多年以后,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型续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产生,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谢瑞华的分期依据主要是紫砂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