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14109000000007

第7章 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2)

64清代紫砂壶有什么整体特点?

答明代紫砂壶出道晚,终无法冲破瓷具的包围圈,到了清代紫砂壶艺达到巅峰,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大风格。

第一,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壶的内在气质。

第二,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情趣。在壶面上用各种颜色绘制出山水人物花鸟,或对壶施以各种明艳的釉色,或镶金镶银。

第三,为贸易需要而开发的外销风格。如包金银边,加制金提梁等。

65民国时期紫砂壶的发展情况如何?

答清末至民国初期,宜兴紫砂壶又一次复兴。一批商业经营者入主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他们在上海、宜兴、无锡、天津、杭州等地开设专门店,其中著名的公司商号有:陈鼎和、铁画轩、吴德盛、利用公司、毛顺兴。他们在宜兴定制紫砂壶,并聘用名艺人制作,使宜兴紫砂壶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以及欧美。此期紫砂壶的壶式多沿袭清代,新创的壶式并不多,当时所重是刻画装饰。刻画纹饰盛行摹刻名画、不同书体的书法、碑版、青铜器铭文、砖瓦古陶文等;素材来自《金石索》等古彝器及石刻拓本和《芥子园画谱》之类的出版物。

民国时期著名的壶艺陶人有俞国良、程寿珍、宝琴、谈伯章、陈光明、冯桂林、沈孝陆、江案卿、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任淦庭、朱可心等。他们的技艺精妙,善于仿古,作品很多,有的紫砂作品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是民国期间紫砂壶复兴的中坚力量,为宜兴紫砂壶技艺的承传发展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66清末至民国时期,有哪些著名商家经营宜兴紫砂陶?

答清末至民国,著名的紫砂壶店号,有吴德盛、铁画轩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厂等。

吴德盛的店主名叫吴汉文,他本人能书善画,所售紫砂壶的署款为“企陶”、“潜陶”、“岐陶”等;注册商标为圆形阳文四楷书“金鼎商标”。当时为吴德盛制造紫砂壶的艺师主要有冯桂林等人,另外还有署“漱石”、“岩石”、“友石”、“石溪”、“淦庭”、“耀庭”、“北岩”等铭文刻款,它们都是当时著名的刻壶艺人的印款。

铁画轩陶器公司的创办人名叫戴国宝,他本人原是一名刻瓷高手,以铁针在瓷器上镌刻书画而闻名,因此将其店号取名为“铁画轩”,后来他改刻瓷为刻陶,并从宜兴购进紫砂坯,所制紫砂壶刻上“铁画轩制”的阳文篆书印款,另外还有戴氏方印,署为“玉道人”、“玉屏”等。为铁画轩提供紫砂壶素坯的艺人主要有蒋燕亭、程寿珍、范大生、陈光明、吴耀庭、李宝珍、汪宝根、王寅春、吴云根等。

陈鼎和陶器厂的店址在宜兴县城,店主名叫陈元明,出品有紫砂壶、暖杯等,上有“陈鼎和陶器厂”印记和“陈鼎和造”阳文圆形篆款,并有陈元明亲自刻款:“阳羡陈鼎和作于鼎山一叶轩”,为行书,出口的则有“C.T.H.CO.”字标。

紫砂壶商业经营者们主导了宜兴紫砂壶的生产,他们在宜兴定制紫砂壶,并聘用名壶师制作,使宜兴紫砂壶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打开了日本、东南亚地区以及欧美的市场。

67现代宜兴紫砂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答在191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宜兴紫砂陶的发展一直较为顺利,整个行业局面繁荣。作为中国的独特手工业品,宜兴紫砂壶曾在芝加哥博览会、巴拿马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但随着日本的侵华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宜兴紫砂业陷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到1949年解放前夕,宜兴紫砂十条龙窑有七条被日寇和国民党军改筑碉堡,厂房全部被毁,许多老艺人在贫病交困中死去,从业人员只剩下二十余人,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自20世50年代起,宜兴紫砂业开始恢复和发展。但到了“**********”时,茶具属于消费的高雅艺术品,受到冷落,中高档茶具降价出售,部分转产工业陶,由当时的老艺人和艺徒运用设计和工艺的才智,生产了用于做茶叶用的、化工用波纹版滤陶、黄釉啤酒杯、墙面装饰砖等,只有少量茶器销往日本及香港地区。这一时期虽然茶具上没有太多的创作,但是在陶瓷工艺和设计上却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粉碎“******”以后,紫砂外销市场不断恢复,紫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时机。从1976-1981年紫砂壶的生产出现****后新的艺术高峰,也是明清以来的一个新高峰。这一时期,恢复了对名人名作及精品的珍重和宣传。顾景舟、徐汉棠等所制作品被轻工部及故宫博物院收藏。从这开始直至现在,宜兴紫砂壶一直发展顺利,整个行业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68现代紫砂壶的发展有何成就?

答自20世50年代起,因历史原因而出现停顿的宜兴紫砂业开始恢复和发展,流散各地的紫砂艺人们,如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被政府组织起来,并成为1954年成立的蜀山工场紫砂生产合作组的中坚力量。1955年10月,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成立,朱可心、顾景舟、裴石民、吴云根等担任辅导员,先后收教了两批艺徒。1956年前后,又由宜兴四家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并于1958年招收徒工近千人,壮大了紫砂壶艺人队伍。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紫砂热兴起,紫砂工艺二厂、紫砂工艺三厂、紫砂工艺四厂、紫砂工艺五厂纷纷成立,它们所结出的硕果,造就了当代紫砂壶艺术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69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后建立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对紫砂壶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陶业生产。1950年,政府拨款扶持紫砂生产。1951-1953年,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紫砂器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并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联营过渡。老艺人们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主要品种有大型“松鼠葡萄”茶具、“报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1955-1956年,蜀山、前墅一带陶业实现合作化,组建“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分砂货工场(生产罐头、水壶、煨罐一类的砂货)与紫砂工场(即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的紫砂工场),后者主要生产紫砂各类茶壶。为培养紫砂艺人,该社创立“紫砂工艺班”,招收艺徒61人,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蒋蓉为技术辅导员。至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合新陶器厂与上袁、潜洛几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成“宜兴紫砂工艺厂”,曾经达到两千人的规模。今天,宜兴蜀山的老街依稀能看到当年老艺人生活工作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