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3岁宝宝科学养育
14107500000027

第27章 婴儿篇(27)

如果宝宝排大便时啼哭,一般是由肛门疾病所引起的,如肛周脓肿、肛裂、痔疮等;如果宝宝排尿时啼哭多由于尿道口炎症所致,男婴可能是由于包皮过长所致。

疝气小儿突发哭闹,含义是宝宝突然岔气了。

患有疝气的宝宝,会出现突发持续的剧烈哭闹,爸爸妈妈应注意宝宝有无疝气嵌顿,最好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哭与维生素A中毒,含义是宝宝补钙太多了,和缺钙一样难受。

一般情况下,宝宝出现夜惊,父母就会诊断为宝宝缺钙,就开始补充鱼肝油。鱼肝油由维生素D和维生素A组成,但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哭闹不安,多汗,类似缺钙。如果爸爸妈妈忽视了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继续误认为是缺钙,继续给宝宝补充鱼肝油,甚至加大剂量,出现维生素A中毒将不可避免。

3 非疾病性厌食怎么办

厌食就是较长时间的食欲减低或消失。食量减少至原来的1/2到1/3,且持续时间达2周以上。如果宝宝不能摄入每天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就会阻碍宝宝的生长发育,使宝宝失去了健康的体魄。

引起厌食的主要因素如下。

由于全身或局部的疾病影响到了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工作,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有所降低,消化液的分泌开始减少,酶的活动开始减低。

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影响到了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引起厌食的器质性疾病,常见的有:消化系统的肝炎、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锌、铁等元素缺乏会使宝宝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微量元素缺乏是厌食的原因,也是不良饮食习惯的结果。

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所致,如红霉素等,也可引起食欲减低。

由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扰乱了消化和吸收固有的规律,使其消化能力减低。

事实上,由于疾病所引起的“厌食”已经很少了。大多数都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所导致的非疾病性“厌食”,如有时不爱吃饭、短时食欲欠佳、短时食欲不振,都是最常见的情况。

(1)不要把宝宝吃饭看得太重

有些爸爸妈妈会把宝宝吃饭,与父母对宝宝的爱紧密相连起来,好像只要把大量的鸡鸭鱼肉塞进宝宝的肚子里,宝宝才能长得好,于是就填鸭似的拼命给宝宝吃各种食物。其实,让宝宝吃得清淡些,换换口味,反而能使宝宝保持旺盛的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肠胃和人一样,也需要休息,高蛋白的食物吃多了,肠胃得不到休息,消化不良,食欲下降是难免的。

(2)娇惯宝宝,像羊吃草一样吃饭

父母总是迁就宝宝,让宝宝边吃边玩,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管这时是不是吃饭的时间。这样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宝宝食欲。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到了吃饭的时间和环境就产生条件反射,胃液分泌,食欲增加。把吃饭当成一种有序的事情,如饭前洗手、搬小椅子、分筷子等,有意识地制造一种气氛,让宝宝感觉到吃饭也是一件认真愉快的事情。

(3)过多吃零食,尤其是饭前

如果爸爸妈妈不限制宝宝吃零食,会使宝宝血液中的血糖含量过高,没有任何饥饿感,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没有食欲了。过后又以点心充饥,造成恶性循环。要想解决宝宝“吃饭难”,应该坚决做到饭前两小时不给宝宝吃零食。

(4)按时按顿进餐

只有按顿吃饭,形成三正餐两点心的进餐规律,才能使消化系统劳逸结合。

(5)控制吃零食的时间

正餐前,宝宝渴望进食。这时可能饭菜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但距离正餐时间也就是个把小时。这个时候绝不能给宝宝吃零食,零食不能排挤正餐,应该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进行。

(6)节制冷饮和甜食

冷饮和甜食,口感比较好,味道也比较香,宝宝都比较爱吃,但这两类食品均影响食欲。中医认为冷饮损伤脾胃,西医认为会降低消化道功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甜食吃得过多也会伤胃,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或餐后1小时加甜食。

(7)膳食结构合理

爸爸妈妈每天不仅要给宝宝吃乳、蛋、肉、豆,还要给宝宝吃蔬菜、五谷杂粮、水果。每餐要求荤素、粗细、干稀搭配,如果搭配不当,会影响食欲。如肉、乳、蛋、豆类吃多了,会因为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胃排空的时间就会延长,到吃饭时间却没有食欲;粗粮、蔬菜、水果吃得少,消化道内纤维素少,容易引起便秘。有些水果过量食入会产生副作用。橘子吃多了“上火”,梨吃多了损伤脾胃,柿子吃多了便秘,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食欲。

(8)烹调有方

爸爸妈妈烹调食物一定要适合宝宝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断奶后,宝宝消化能力还比较弱,饭菜要做得细、软、烂;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能力增强了,饭菜加工逐渐趋向于粗、整;为了促进食欲,烹饪时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这样才能提高宝宝的就餐兴趣。

(9)睡眠充足、增加活动、按时排便

只要宝宝睡眠充足,精力旺盛,食欲就会有所增强。如果睡眠不足,无精打采,宝宝就不会有食欲了,日久还会消瘦。活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按时大便,使消化道通畅,促进食欲。

(10)吃饭环境,愉快又轻松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进餐,可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睦的氛围,好的情绪有助于调节宝宝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摄食中枢的功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的提高。

(11)强迫宝宝进食不可取

对一些确有厌食表现的宝宝,如果是疾病所致,爸爸妈妈应让宝宝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关心与爱护,鼓励宝宝进食,切莫在宝宝面前显露出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更不要唠唠叨叨让宝宝进食。如果为此而责骂宝宝,强迫宝宝进食,不但会抑制宝宝摄食中枢活动,使食欲无法启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进食,就餐时情绪低落。

(1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多摄入高糖、高蛋白、高脂肪等浓缩食品可导致食欲下降,如巧克力、奶糖、果奶、奶酪、干奶片等。过多食入话梅、果冻及膨化食品可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有的父母见宝宝喜欢吃的食物,就毫无限制地让宝宝吃个够,养成了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偏食、挑食。这是现代宝宝常有的不良饮食习惯,宝宝天生喜欢吃甜的香的,尤其喜欢吃烧烤、油炸食品,而不喜欢吃蔬菜和杂粮。过多食入烧烤类食物,不但可减低蛋白质的利用率,还有被感染上寄生虫的危险,且肉类中的核酸在梅拉得反应中,可产生基因突变物质,这些突变物质和烧烤环境中的3,4-苯等有致癌作用。很多宝宝喜欢吃高热量的洋快餐,长此以往导致宝宝营养不均衡。挑食和偏食对宝宝的健康危害是很大的。

过多摄入冷食。宝宝胃黏膜娇嫩,对冷热刺激都十分敏感,易受到冷热食的伤害,若进食冷热不均,更易损害胃肠道功能。导致食欲下降,甚至厌食。

过多饮用饮料。宝宝们普遍喜欢喝甜饮料、碳酸饮料、含可可粉饮料等,都可引起腹部胀气,嗳气,消化不良,使宝宝食欲减低。

4吃饭问题仍然困扰着父母

(1)永久的话题

吃饭问题,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可能是个永久的话题。一些出生后食量就比较小的宝宝,到了这个月龄,不可能食量突然变大。父母为了让宝宝多吃些,可以说是伤透了脑筋。几乎想尽了所有方法,仍然没有效果。父母带宝宝去医院就诊,主要病因都是宝宝不吃饭。

(2)吃饭从现在开始妈妈说了不算

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宝宝吃饭问题,在认为宝宝不吃饭时,首先要看宝宝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如果宝宝身高体重正常,运动能力也正常,精神、睡眠都很好,那么爸爸妈妈就不要总是强迫宝宝吃更多的东西。这个月龄的宝宝,应该吃什么妈妈再也说了不算,宝宝自己有主意了,妈妈在喂养上,要学会尊重宝宝的选择。

宝宝非常喜欢和父母一起进餐。把宝宝放到餐桌边一起进餐要比单独进餐吃得更好更多。越来越多的宝宝都开始喜欢吃大人的饭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节省妈妈做饭的时间,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陪宝宝玩。宝宝逐渐成了美食家,会品尝妈妈的手艺了。不用心做,就会罢餐。食量小的宝宝,对食物往往比较挑剔。

(3)宝宝不吃饭,都是父母惹的祸

医生时常遇到因为宝宝不爱吃饭而看病或咨询的父母,而且这种“厌食”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实,在这些“厌食”的宝宝当中,真正由于疾病导致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能称得上“厌食症”的,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由于父母在护理宝宝中方法不当所致。

5踮着脚走怎么办

满周岁的宝宝,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有的宝宝很早就开始学走路,到了11个月可能就会独立走上几步了。有的宝宝要到1岁半时才会独立走路。宝宝走路的早晚,与宝宝智力发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可能会踮着脚走路,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还有些宝宝刚开始走路时,右腿成“罗圈腿”,左腿好像拖着,像个“小拐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随着宝宝不断成长,走路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平稳,这些现象就会慢慢纠正过来了,父母不需要为此着急。

宝宝学习走路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刚学会,就走得很好。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是不可能小腿笔直的,走路也不会非常标准。

6湿疹仍然不好

大多数宝宝随着乳类食品的摄入的减少,饭菜的增加,湿疹会逐渐好转,基本上就消失了。但是,到了1岁,湿疹仍然不好的也有,有的宝宝还会因为吃海产品而加重,这样的宝宝多是过敏体质。

有的宝宝,到了这个月龄,湿疹表现开始变化,不再是面部了,转移到耳后,手足,肢体的关节屈侧或其他部位,这时的湿疹就叫“苔藓样湿疹”。除了过敏原因外,可能与缺乏维生素有关,在外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口服多种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