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14101400000013

第13章 宋词(13)

黄庭坚 (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秘书丞等职。他擅长诗词文章,尤工书法,至今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论近进书》《论书》等著作传世。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贬谪期间写的一首惜春之词,用意在于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天归去及词人由之而引发的感伤。全词以发问起笔,“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两句说词人因为寂寞得没有地方可以游玩,所以就禁不住发出了春天究竟去哪里了的疑问,由此表现出了词人对于春归的失望和其内心落寞感伤的情绪。“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告诉他春天的去处,他就会把春天叫回来同居共处。这两句的表达是很有蕴意的,词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同时,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孤独和寂寞,就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所以他十分想知道春天究竟去哪里了,而且急于将春天找回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将春天写得灵动而富于情感,同时也突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光的留恋,同时也反衬了其对于春光消逝的惋惜和感伤。

词的下片侧重于抒写词人寻觅不到春天的失望心情。“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意思是说春天一去就无影无踪了,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之后,词人天真地想到,黄鹂(黄莺)在春夏之间活动,应该知道春天的去处,所以觉得想要知道春的去处应该“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紧承前两句,说黄鹂整天飞来飞去地歌唱,它那婉转的歌声,虽然很动听,可人却不能理解,所以询问的结果还是一无所得,只有眼看黄鹂顺着风势,飞向蔷薇花丛那边去。通过这样的描写,词人就将寻春而不得的失望之情形象地写了出来。

知识链接:

聪明的黄庭坚:

黄庭坚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时候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在河边玩用石子投井的游戏,规则是如果谁能将一颗石子投进两口井就算赢,结果谁也投不中。小伙伴们渐渐失去了耐心,陆续放弃了,只有七岁的黄庭坚还在思索着方法。他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忽然想起平素跟小孩一起“打水漂”的游戏,一个石子可以在水面上跳十几下,如果自己像“打水漂”一样,让石子先在一口井上跳一下,再漂到另一口井上沉下去,不就是一石中双井了吗?尽管起初也犹豫着自己是否能做到,可在小伙伴们的起哄声中,他找来了一块扁平的小石,瞄准目标,计算好距离之后就将石子扔了出去,那石子在后一口井上一沉,好似投中了,忽地又窜了上来,漂落到了另一口井中。围观的伙伴们见了,都深表佩服,连连夸赞黄庭坚。一个过路的老农也连连称赞:“好聪明的孩子!长大了必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后来,黄庭坚果然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之路。

40苏轼《浣溪沙》

苏轼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新旧党争激烈的时期,因为苏轼在政见上偏向旧党,所以当新党成员在朝廷中掌权的时候,他和很多旧党成员一样,遭遇了被贬谪的命运。在元丰五年(1082年)春,本已被排挤出朝廷的苏轼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任职期间,他创作了这首词。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②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③?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注释:

①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②浸:泡在水中。

③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④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说明新的一天已经来到,词人故以此感慨时光的流逝。

赏析:

这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词,尽管被贬对于苏轼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可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全词从写景入手,旨在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侧重于写景,词人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显得清新可爱;松林间的沙路好像被清泉冲刷过一样,非常干净。傍晚时分,到处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部分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早春时节兰溪边优美而清新的景色,显示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情景。最后一句则以潇潇暮雨和杜鹃哀怨的啼声来为这春景增添了几分伤感的色彩,在景物的烘托下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哀愁和悲痛。

词的下片由写景而转入抒情和议论。词人不再陷于前文所描写的明媚春景和哀伤的杜鹃啼叫,而是以形象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感受,引出了人生的感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话以问句起笔,而以借喻作答,传达出了这样的意思:谁说人生不能再次回到少年,屋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呢!因为在自然界中,多数流水一般是自西向东流的,溪水西流只是个别现象,所以词人在此才会以东流水也可西回来表达不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的感情。“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对现实景象的描述,更是词人发出对人生感悟的引子,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显示了词人对于时光流逝的独到感悟。“休将白发唱黄鸡”紧接着说,不要总是听到黄鸡报晓就空叹时光的流逝,由此表达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苏轼的乐观: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才子,他在诗词文章、书法音乐等各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然而,他虽然有报国的志向和治国的才华,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仕途之路可谓坎坷曲折。然而苏轼并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完全悲观沉沦,反而在不少作品中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他被排挤出朝廷,从京城贬到杭州时他说:“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六日望湖楼醉书》);当再次被贬到黄州时,他感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当贬谪惠州时,他也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乐观旷达的本性,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甚至在其被贬谪到非常偏远的海南岛时,他仍旧泰然处之,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找着慰藉和趣味,因而发出了“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感慨。除了这些之外,苏轼的不少诗作也都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很有感染力。

41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古人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看到美好的春景,无不感慨万千,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或描绘花红柳绿、桃开李香、莺飞蝶舞等美好春光,或引发满怀春愁、感慨时光和自身的际遇,或寄托希望和信念,等等。北宋诗人秦观的词风虽在整体上偏于哀婉,但他也因欣赏有感于美好的春光而写了一首格调轻快活泼,抒发对无限春光的热爱之情的词,这便是《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①陂塘。倚东风②,豪兴③徜徉④。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⑤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

①满:涨满。

②东风:春风。

③豪兴:指游玩兴致正浓。

④徜徉:指信步闲游。

⑤飏:飘扬。

赏析:

这是《淮海集》中一首别具一格的春游词。全词以清新的语言、欢快的语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乡间春游图,流露出词人内心情感贴切和谐地融入了大自然,表达了词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的热爱之情。

词的上片从整体景观落笔,描绘出一幅美妙动人的村庄印象图:一株株高大的树木挺拔地长在村庄周围,清澈的水塘涨起来了,如一面镜子照应着小山坡。在这样美好的时节,诗人沐浴着春风,心中满怀柔情,兴致昂扬地漫步,带着几分悠闲,几分惬意。不一会儿,他就走到了一座小园里,虽然它秀气玲珑,但几乎包含了一切春光美景,显示着浓浓的春意。这里,春色满园,有红艳艳的桃花,白亮亮的李花,黄灿灿的菜花。最后一句,词人仅仅点出三种最具季节特色的春花,就道尽了色彩鲜艳、花香满园的无限景致,实在是妙不可言。在这部分中,词人主要根据游览的行踪来描摹景物,重点写了园中的美景,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轻松悠闲和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

词的下片将描写的视角转向了远处的围墙一带。墙内隐隐约约看见一间茅屋,静谧又安详,虽然没有人物出现,却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那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在潺潺的流水声附近,小酒店的青旗正迎风飘扬,仿佛在热情地招呼着远近的客人。这几句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风光,因其遥远而显得朦胧,更能引起游人诗意的幻想。词人兴致未减,缓缓走过东冈,眼前又是一番人间美景:莺儿娇啼悦耳,燕儿清飞翩跹,蝶儿穿花舞蹈。这最后一句与上片的最后一句相照应,仅选取了三组春天时节最活跃的动物镜头,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春景图。

知识链接:

秦观的生平: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曾赞誉他“有屈宋之才”。秦观多次得到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再加上天赋的才情,所以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灿然可观。

秦观在入朝为官前,大部分时光都在家耕种和苦读,偶尔也会四处游玩,他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也因此结识了不少高人雅士,如孙莘老、参寥子、苏轼、辩才法师等。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满腹才华的秦观并不是一举高中,而是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即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才考取进士。走上仕途之后,他本以为可以春风得意坦途无边,谁知却卷入了党朋之争的坎坷黑暗的仕宦之途。他没想到自己十年的仕途生涯,不是为国报效,而是屡遭贬谪。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时,秦观才得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不幸当年五月卒于滕州,他的一生就在远离京师的蛮荒之地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42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衰,人们常常为他们唯美的爱情而感动,对他们相爱而不得相聚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在历史上,不少文学家都曾吟咏过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秦观的这一以《鹊桥仙》为名的词作就是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①,飞星②传恨,银汉迢迢③暗度。金风玉露④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⑤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⑥!

注释:

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②飞星:流星。也有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③迢迢:遥远的样子。

④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因秋天在五行中属金,所以说是金风。

⑤忍顾:怎忍回视。

⑥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作,作品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一神话故事表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流露出对牛郎织女命运的同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词的上片写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节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概括地写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词人想象着那轻柔多姿的云彩所变幻出的巧妙图案是织女的杰作,可是手艺这么灵巧高超的织女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牛郎生活在一起,那些闪亮的星星正飞驰长空,仿佛在传递着牛郎和织女的离愁别恨。接下来,词人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说明牛郎和织女之间相距遥远,突出了二人的相思之苦,而以“暗渡”点明七夕的题意,写二人千里迢迢来相会,“暗”字既说明了是在七夕的夜晚,天色很黑,又点出了相会的无声无息,给人以无限想象。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中,词人将笔触转向了富于感情色彩的议论,说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秋的白露时节于银河之畔相会,这样美好的时刻真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这样的议论表达了词人对于牛郎和织女之间圣洁而永恒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表现了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词的下片侧重于写依依惜别之情。词人先是写了牛郎和织女缠绵的情感,继而又以“佳期如梦”点出了相聚的短暂和牛郎、织女在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主要写牛郎织女在短暂相聚后又要分别时的依恋与惆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既是词人对牛郎和织女的深情劝慰,也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意思是说,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由此可以看出,词人认为美好的爱情是应该能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