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在入仕为官前,大多时间在家乡高邮居家耕读,准备科举,偶尔也会外出游玩。虽然这一时期他的官运不济,生活却是相当潇洒而悠闲。大约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正巧遇到了从徐州转任湖州的苏轼,于是便和苏轼一起乘船南下。在途中,他和苏轼一道游览了无锡惠山、西观音院等地,在端午节之后才与苏轼告别。之后,他又遇到了参寥子、辩才法师等当时的名士,大家相交甚欢。当来到绍兴的时候,他又认识了郡守程公,并与其一道游玩鉴湖、拜谒禹庙,兴致盎然。在一次宴饮席间,秦观见到了一位娇媚可人的歌妓,顿生爱慕之心,那位歌妓也十分仰慕秦观的才华,于是上演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秦观也因此而写出了传颂千古的名篇《满庭芳》。由于这首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山抹微云”几乎成了秦观的绰号,连苏轼也戏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29 周邦彦《苏幕遮》
周邦彦早年时因为机缘而得以进入京城的太学读书,在读书期间,他写出了《汴京赋》一文,赞扬新法,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读后非常欣赏,于是就提拔他为太学正,让他在太学里教书。那时周邦彦心中感慨万千,他一方面为自己被提拔而感到高兴,一方面也因为久居京城而思念起家乡来,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①,消溽暑②。鸟雀呼晴③,侵晓④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⑤,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⑥。
注释:
①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②溽暑:潮湿的暑气。
③呼晴:呼唤晴天,古人认为鸟鸣可占晴雨,故有此说。
④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⑤宿雨:昨夜下的雨。
⑥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
这首词由描写雨后风中的荷叶延展开来,进而写了词人的故乡归梦,表达了其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前四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勾勒出一幅雨后清晨的美景:在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他听到鸟雀在窗外鸣叫,好像也在庆祝天气由雨转晴。词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鸟雀以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认为它们也会欢呼,这不仅使词句显得活泼可爱,也流露出词人喜悦的心情,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的是雨后荷叶的美丽,表达的意思为,清晨的阳光照射在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荷花在风中微微颤动。这几句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了荷花在雨后的形态,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同时,词人将景物描写得如此美丽清晰,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愉悦。
词的下片侧重于抒情,在这部分的开头,词人以“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等词句,将描写的笔触由荷花转到了思乡之情。词人因荷花而想到了自己远在吴门的家乡,同时又想到自己的家乡那么遥远而自己又一直在长安学习和做官,不知何时才能回去,心中的乡愁油然而生。“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是说词人因为思乡心切,思绪在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看到有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丛中,就禁不住想问问渔郎是否还记得自己。词人在这里以想象之境结尾,既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也显示了词人饱含着浓烈的乡愁。
知识链接:
周邦彦的故事:
周邦彦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风光秀丽的杭州,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却非常喜欢读书,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他都有所涉猎,可以算得上是博学多才。后来他离开了家乡,到京城太学求学深造,并想借机谋求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入太学后不久,他将自己的新作《汴京赋》呈献给皇帝,皇帝阅后非常赞赏,于是就将他提拔为太学正,相当于今天学校里的训导主任。从此,周邦彦走上了仕途之路。
总体来说,周邦彦的仕途之路是比较平稳的,而且他的作词水平也愈益长进,因为他写的词作华美清秀、音律和谐、典雅含蓄,加上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创新曲,所以他的作品广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当时不管是达官贵人、文人才子还是歌妓市民,都非常喜欢吟唱他的词。
宋徽宗时期成立了专门管理乐府的部门,周邦彦被任命为主管,长期从事着搜集古乐、审订古调、创制新律等工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30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生逢北宋和南宋交替的时期,早年时他因在起义军中立功而被南宋统治者赏识并授予官职。然而面对外族的入侵,南宋统治者一再妥协和退让的态度,让性格倔强而执著于北伐的辛弃疾倍感焦虑,最终,他遭到了一些求和派官员的弹劾,被罢官免职。在此后的二十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饶闲居。
一天,辛弃疾闲游于博山道中,想着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于是便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①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②不识③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④说愁。
而今识尽⑤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⑥,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①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状如庐山香炉峰。
②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③不识:不明白,不清楚。
④强:勉强地,硬要。
⑤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⑥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赏析:
这是词人在罢官闲居期间写的一首词,全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词的上片侧重于写少年时期登高望远时的心境,点出了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少年时代,意气风发,思想单纯,还没有经历人世艰辛,本来是没有愁苦可言的,可是在登楼做诗的时候却喜欢装出一副愁苦的模样,“为赋新词”而强说愁。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这部分的中心句,起到总领以下三句的作用,而两个“爱上层楼”的叠用,一方面起了强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全词避开了一般泛泛的描述,显得很有新意。其中前一个“爱上层楼”与前句关系密切,意思是说词人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而后一个“爱上层楼”则与下句“为赋新词强说愁”关系更为密切,表达的意思是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所以在不明愁苦的情况下也要为了写诗作文而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词的下片侧重于描写历尽沧桑,“知愁”之后的感情变化。词人在这部分中非常注意与上片的对比,表现了自己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在历经沧桑、真切体会了愁苦滋味之后,词人却觉得愁苦之情很难用语言表达。一个“尽”字,形象地概括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感受,而两个“欲说还休”的叠用与上段相对应,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说自己处世阅历渐深,对“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后一个“欲说还休”则开启下句,正是因为不知该如何诉说,所以就只好转而说天气。“天凉好个秋”表面看起来说的是天气,语气也较为轻脱,实际上却含蓄地道出了词人内心之“愁”的深沉博大。
知识链接:
题壁诗:
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他在闲游博山道时书写在墙壁上的诗歌,可归之于题壁诗。
题壁诗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唐宋。在古代,因为印刷术并不发达,信息的传播也没有现代快捷,所以一些文人就想出了以题壁来发表作品、扩大影响。题壁简单易行,只要将作品写于墙壁上,天南海北来的行人都可以看见和赏读。东汉时期的书法家师宜官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在墙壁上题诗写字的人,从他之后,不少书法家、文人都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题写于墙壁之上。到了唐宋时期,诗词创作非常繁荣,尽管那时候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的印刷能力还十分有限,大量的诗歌并不能得到及时印刷和传播,所以题壁也成为文人们发表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时,文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新作、得意之作题写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的墙壁之上,一方面能使后来赏玩的人知道自己的作品,提高诗名,另一方面也可以请后来者鉴赏品评,提出意见。
31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后与志趣相投的赵明诚结为夫妇,生活优裕且两人情投意合,所以生活美满而幸福。因为在朝为官,丈夫李明诚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京城,总能与李清照朝夕相伴,但也有少数的时间,他会因公出差或是被派往外地任职一段时间。在一年的重阳前夕,丈夫又因外出办事而离家,在与丈夫分别后的重阳节那天,李清照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销金兽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④,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销魂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①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④纱厨:纱帐。
⑤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⑥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山东历城人,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侵中原而流寓南方,境遇孤苦。她在诗词创作方面卓有成就,是古代为数不多的知名女词人之一,其创作主要根据生活经历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基调感伤。今有《漱玉词》辑本、《李清照集校注》等传世。
赏析:
这是词人早年时期的作品,全词融情于景,抒写了词人在与丈夫分别之后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片侧重于描写重阳时节的景物和气候。前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漫长的白天中那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还在不断蔓延。这两句借助对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接下来的三句重点描写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因思念丈夫而孤寂难眠的凄苦之情。重阳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可因为丈夫离家在外,自己只能独守空房,在半夜时分因为思念心切而难以入眠,“夜半凉初透”中的“凉”一语双关,既是指气候的寒冷和身体的凉,更暗示着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寂寞。
词的下片写词人在重阳节这天独自赏菊饮酒的情景,并抒写了其内心的感受。前两句紧扣“重阳”,倒叙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独自于东篱下饮酒的情景。词人因思念身处远方的丈夫而边赏花边借酒浇愁,谁知自己根本没有心思欣赏美景,借酒浇愁反而使得愁苦的滋味更加厉害。紧接着,词人发出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感慨,这三句词直抒胸臆,写出了词人因思念和愁苦而面容憔悴、黯然神伤的心情。“销魂”表明了思念之情非常浓,“帘卷西风”暗示了内心的愁苦和凄凉,“人比黄花瘦”则是词人巧妙地将自己与黄花相比,极言内心的凄苦和忧愁,比喻形象生动而富于蕴藉性。
知识链接:
词后的故事:
李清照是古代难得的才女,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赋可谓样样精通,而且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胜过了当时的男子。后来,她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相识并结为夫妻,过了一段非常幸福的生活。一年的重阳节,因丈夫外出为官,李清照独自在家,看着眼前的秋景,想着重阳佳节不能与爱人团聚,李清照感慨颇多,于是写下了《醉花阴》这首词,并将其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看了妻子写的这首词后赞赏不已,既自愧自己的才华不如妻子,同时也想要写一首能超过她的作品。于是,他杜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家中冥思苦想了几天,共写出了近五十首词,有些词作中还夹杂着用了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后来,他挑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首作品给好友陆德夫评论,谁知陆德夫在仔细看过之后,说:“这里面有三句写得很好。”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作品中的最后三句。
32 李清照《声声慢》
在早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非常幸福,可自从金兵入侵中原后,她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先是丈夫赵明诚病逝,继而是四处漂泊逃难的艰辛生活,这对于原本生活优裕的她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在金兵大肆南侵时,她曾一度流落江南,到处逃亡,生活孤寂而凄凉。在晚年的时候,她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写下了这首词。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①。乍暖还寒时候②,最难将息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④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⑤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⑧,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戚戚:忧愁的样子。
②乍暖还寒时候:诗中指深秋寒冷,又突然转暖的多变气候。
③将息:调养,静息。
④敌:抵挡。
⑤黄花:指菊花。
⑥有谁堪摘:意思是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