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14097200000045

第45章 转型经济学(6)

1.财政税收体制市场化的次序

把计划经济控制下的企业行为转化为受市场调节的自主行为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自由化开始后,当服务于企业的货币体系依然是被动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当决策权转移到企业手中之后,他们开始像在使用稀缺资源中毫无预算约束那样做事。”然而,这将使国家对绝大部分的企业失去直接所有权和控制权,加之对企业利润不能无条件调拨,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降低。此时如果中央银行未独立于政府,被迫过度发行基础货币来弥补由长期财政收入降低所引起的财政赤字,则结果必然引起通货膨胀。“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并已建立了比较好的价格水平稳定体制的工业经济外,大多数人对其政府未来的财政政策普遍持不乐观的观点,就像巴西政府无法偿还其债务一样,人们认为他们的政府企图用非通货膨胀的措施来弥补其财政赤字,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事情,最起码比20年前经济学家们一般所相信的可能性要小。”政府若计划通过高利率来发行债券,则结局必然导致债务危机,引起金融混乱。因此,在市场化初期平衡中央政府的预算财政是起码的前提。

作者指出了平衡财政预算稳定价格水平要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价格的稳定使国内的金融深化成为可能,也使实际储蓄利率比较高,同时限制了风险,使政府稳定其汇率的任务大大简化。”“安全地消除价格上涨之前,在资本市场上可以自由借贷之前,首先最明显的需要就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融资。财政的控制应该先于金融的自由化。政府的直接开支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为宜,这一比例可以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少量增长。”同等重要的是,成功地进行自由化的政府对企业和家庭征税的基础必须要广泛,但税率要低,其次中央政府必须建立一种完善的税收制度,“最佳的自由化顺序可能需要重要的财政改革。在通货膨胀税和其他压制金融的政策被安全地取消之前,要增加税收,降低适当统一起来的政府支出。”“最好的政策当然是稳定价格水平并且消除商业银行的储备税。在自由化的顺序上,这就要求事先的财政政策进行改善,包括逐步取消全部贷款补贴。”

2.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次序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纠正金融抑制是经济市场化的基本要求。“凡是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实际利率和比较稳定的价格水平的国家,一般都可以取得较大的实际金融发展。”“实际利率与实际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很强的和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在金融中介比较强的时候投资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会得到改善。”“纠正金融压制的定义有些含糊不清。我们建议一方面取消沉重的准备金、利率上限和对低息贷款的指令性分配,以便在可比较的银行存款和贷款类中保持正的、比较一致的高利率;另一方面又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措施稳定价格水平。这样,国内的储蓄者和投资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资本的短缺价格,从而减少投资与经济中不同部门的利润的巨大差别。”“政府要迅速建立起一个商业法规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私人的债务合同受到管辖,如果需要,国家还可以要求所有纳税的公民、公司或家庭都遵守它,这样,即使在获得货币稳定之前,普通的商业信用、城市的商业票据市场、农村的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形式的短期货币贷款也都可以开始。但是,只要将来的价格水平是不确定的,就会使经济不具有任何延期支付的标准,那么即使有合同强制执行的机制,较长期的债券或股票市场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作者认为,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必须在利率能真实反映存款者和借款者的供求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储蓄和投资的流动应该是自愿的,应在接近均衡利率水平运行的开放型资本市场中自由流动。”“在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同时使实际利率‘接近’市场均衡水平,通过外汇的金融流量就不会那么大起大落,名义和实际汇率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这样产品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生产厂家,包括出口和进口替代的产品,就可以进行比较长期的和有效益的投资,因为他们无须持有过量的存货或采取其他保值措施来避免因国内物价或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在市场化初期,政府不应该急于把受国家直接控制的国有银行商业化,以防止商业银行信贷比例不受控制后引发的通货膨胀,因此不急于使国有银行市场化是稳定经济的有效途径。“我们开始理解在通货膨胀高且变化无常的情况下实行银行完全的自由化是不可取的。”“如果价格水平是稳定的,就可以以较小的风险维持较高的实际储蓄利率。的确,即使政府使用干预手段给货币体系中的存贷款利率规定上限,也可能获得强有力的金融增长。另一方面,当价格上涨率很高且不可预测时,为抵消它而采取提高名义利率水平的做法可能风险很大,特别是当利率已完全放开控制而银行的监督又是松弛的、不严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价格水平的稳定,无法预测的实际利率和汇率变动会使存款银行无节制地借款,因而银行必须受到管制以确保支付体系的安全运行,否则这样做就太冒险了。”“一旦宣布了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不稳,用极高的名义利率去抵消预期的通货膨胀及平衡资本市场上可贷资金的供求,就变得十分必要以便限制银行体系中介的缺少。但价格膨胀总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随着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的上升,事后实现的实际利率变得越来越不确定。风险的增加使银行在借款人中间进行选择的余地变小,因为贷款申请人的可靠程度降低了。”总之,“国内物价的稳定是高速金融发展而又不引起金融恐慌和崩溃的必要条件。”

3.外贸和外汇体制的市场化次序

作者指出,“在欠发达国家与过渡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对外贸和国内金融体系的压制是很普通的。国际机构和外国学术界的顾问们对这种形式的反应常常是建议进行贸易、金融和财政机制的自由化。”但是,“尽管上边阐述了许多困难,成功的稳定价格水平同时保持外贸的竞争性的潜在好处是巨大的。”“因价格稳定才得以实现的以实际利率进行借贷的金融与贸易自由化并不容易,且充满潜在的陷阱,但它是目前唯一能够达到经济成功发展的战略。”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应同国内市场的市场化同时进行,“在保持国内物价不变的情况下维持货币稳定,再加上决心维持汇率的稳定,是获得高实际利率和高速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对外商品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要放开国内商品和劳务贸易的价格。但是为了使进出口商都使用相同的有效汇率,对经常项目所有交易的汇率的统一应该先于放松对进出口商的控制。”其前提是中央政府要统一经常项目下所有的交易汇率,在此基础上进口商和出口商才能有统一的市场标准,从而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

“比较微妙的是如何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适当地说明商业政策。向经常项目交易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过渡,对贸易初始的最佳限制有赖于以前存在的保护体制。在自由化以前,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在其法规中都有明文的关税和配额保护条款,其中以配额保护更为突出。”贸易自由化可通过适度的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取代配额限制及开放经济特区来进行。“在经济自由化的最佳顺序中,不能一下全部取消外贸中的配额,也不能把它们变为相同的关税,直至实现金融稳定之后再采取这些措施。”“为了使对外贸易自由化,社会主义国家应采取的最佳方法似乎是先把透明度差的配额限制改变成比较一目了然的关税制。一旦制订成法,最高关税可以在预先宣布的5到10年调整期降低到零。在这个定义明确的商业政策形成之后,适用于经常项目中进出口贸易货币自由兑换就能实现了。”

外汇自由化应以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自由化为先,资本项目下的外汇自由化为后的次序进行,并且后者应是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当国内商品市场如此自由化后,经济可以谨慎的速度转向经常项目上外汇的自由兑换,并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统一汇率来平衡对外贸易。”“过早地取消对外国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实现资本项目的外汇可兑换性应该是经济自由化最佳次序中的最后一步。”

四、简要评述

《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一书继承了金融深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渐进金融自由化的观点,并分析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对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论的提出从学术背景上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一基本症结,以及对金融发展自由化,国际化大趋势的学术回应。这一著作也使中国学界颇受启发,作者对管制与急剧自由化关系的分析,对选择金融改革的步骤,安排金融改革的内部次序,把握金融改革的契机等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扩展性阅读文献

[1]胡志乾.经济转型中金融深化的宏观次序[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4).

[2]王欣欣.经济改革与金融控制[J].上海金融,1996(12).

[3]李强.历久弥新的学术生命力[J].财经书屋,2007(2).

[4]王传纶,伊志宏.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控制:中国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R. I.麦金农教授在新版《经济自由化的顺序》一书中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若干评述.财贸经济,1997(2).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娄玢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