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4066000000002

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1)

第一节 生态民俗

一、概况

重庆土家族生活在武陵山脉西缘,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和四川盆地沉降带中的川东褶皱带,群山起伏,溪河纵横,海拔相对高差为1820.5米,其中最低海拔118米,最高海拔1938.5米。南面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浅五区,沿酉阳龙潭河与秀山宋农河上游有一连片的河谷地带,其余的山地中也偶有小面积的平坝,耕地多,适宜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的生长。

渝东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达1200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00-300天,平均温度14℃—16℃,年积温44340℃,年平均降雨量1100-1350毫米,年蒸发量950-1250毫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季节性差异甚大,降雨量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53.4%,最少为1-2月,占全年降雨量的3%。充沛的雨量,有利于发展农业。

重庆民族地区共有土地面积1694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2880平方公里,占76.2%;丘陵960平方公里,占5.6%;平坝510平方公里,占3%;山地2550平方公里,占15.1%。林地有6670平方公里;畜牧专用地和林牧兼用地为38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60平方公里,其中水田780平方公里,旱地1280平方公里,农民人均耕地840平方米。土壤为黄壤土、黄棕壤土、紫色土、冲积土、石灰土等,黄壤土占60%。

重庆土家族地区有着大小河流50余条,均属长江流域。但就域内而言,又以毛盖坝为分水岭,分为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此外,还有直接流入长江的龙河。沅江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有酉水和梅江;乌江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有郁江和阿蓬江。这些河流落差大,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其水能资源的蕴藏量达36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50万千瓦。

重庆民族地区现已探明的矿种共26个,已探明储量的有16个。矿产地249处,其中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17处。酉阳、秀山的汞矿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秀山锰矿的储量居全市第一位,黔江的铝土矿、铅锌矿和彭水、酉阳的重晶石、萤石、大理石等,都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铝土矿探明能利用储量为2400多万吨,其三氧化铝的含量达70%以上,是重庆少有的富矿资源;锰矿已探明的储量为1800多万吨,平均品位为25%,属我国的大型矿床之一;汞矿已探明能利用的储量为1.9万吨,品位达1.3%,属全国罕见的大型矿区。

二、林业生产

重庆土家族地处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主要包括:

1.用材林

土家族人生活在山区,房屋的修建、家具的打造、生活用具的制作等都离不开树木。该地区的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柏木、楠木、松树、枫香、泡桐等。石柱的水杉、酉阳的秃杉、秀山的珙桐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酉阳的白花泡桐驰名中外;酉阳的楠木,古称“大木”,是明代向朝廷纳贡的主要贡品。

土家族人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他们认为,地方的兴衰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森林的保护与利用。

当树木没有成林时,他们规定禁山采伐,制订“封山禁林公约”,严禁乱砍滥伐行为。以封山育林公约为例,具体执行程序为,封山这天要举行杀羊封山仪式,由村内有威望的首领主持杀羊祭仪,在山林交叉路口杀羊一只,以羊血喷溅在白色的清明纸上,并把带血的清明纸剪成若干小方块,然后贴在路旁树干上,表示此山已封禁。同时,他们注意植树造林,特别习惯栽种杉木。

柏木等。

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因此栖息在重庆土家族地区的野生动物达190余种,其中兽类33种,毛冠鹿、豹、猴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鸟类中的红腹角雉、锦鸡分属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鱼类中的大鲵、裂腹鱼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2.经济林

重庆土家族地区植物种类繁多,共有植物近2000种,主要有油桐、茶叶、板栗、漆树、核桃、枣子、李子、棬子、五倍子、杜仲等。中药材品种中现已纳入收购的达300余种,特别是石柱的黄连产量居全国之冠,被誉为“黄连之乡”。彭水以产小米油桐驰名中外,有着“油桐之乡”的美誉。酉阳以年产乌桕300多万公斤有着“乌桕之乡”的美誉,其所产的青蒿素在全国也是药用含量最高的。

土家族人注意经济林木的保护,在一些规约中明文规定,对桐子树、茶叶树、漆树等不得砍伐。若有违背,要受到重罚。

3.防护林

重庆土家族的水土保护意识很强。在他们看来,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他们注意防护林的栽种与保护。

防护林主要栽种在河流边、房屋旁等,主要的植物有柳树、泡桐、竹子、果树等。这些植物根、叶都比较发达,既可以防止田坎垮塌、河流决堤,也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如竹子)

4.薪炭林

土家族无论是煮饭还是取暖都是用柴火,因此,在重庆土家族地区,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薪炭林。薪炭林主要为自然野生植物,主要有青岗树、映山红等。人们在砍伐时,注意幼苗的保护,保证每年都有砍伐的薪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