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67

第67章 打破诺贝尔文学奖惯例的人——索尔仁尼琴

1970年,瑞典文学院一反惯例,没有向研究提名作家的专家们索取研究报告,提前两周以“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宣布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出生在北高加索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是由母亲茹苦含辛地抚养长大的,从小就有强烈的写作欲望,一边在大学的数学物理系学习,一边又在函授学院学习文学。二战期间,索尔仁尼琴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流露出对斯大林的不敬,因而被逮捕。他度过了8年劳动营中囚徒般的生活和3年的流放生活,然而就是这段经历丰富了他创作的源泉。索尔仁尼琴有时把构思好的情节一句句背诵下来,有时把写满小字的稿子塞入酒瓶里埋入菜园地里或者拍成微缩胶片装进书皮里。他完全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受信念的驱使和良知的促动而坚持构思创作的。1956年苏共20大之后,索尔仁尼琴被恢复名誉,回到莫斯科,重新开始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悲剧人生。

1962年,在《新世界》杂志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斡旋下,获赫鲁晓夫的准许后,索尔仁尼琴的描写斯大林时期劳动集中营内幕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得到发表。此书在当时的苏联掀起了“集中营文学”的创作浪潮。刊登该小说的《新世界》杂志成了参加苏共中央全会代表们手中的一份材料。然而,1964年当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索尔仁尼琴再次遭到官方的责难和压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成了毒草,后来的《癌病房》(1968)、《第一包围圈》(1973)、《古拉格群岛》(1973)等在苏联国内都是秘密出版的,而在西方却成了畅销书。对于政治上的磨难索尔仁尼琴并不惧怕,他主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还发表公开信抗议苏联的书刊检查制度,等等。他的举动激怒了当局,像当年他未写申请就被请进作协一样,1969年又在作家本人缺席的情况下被开除出作家协会。

1970年,瑞典文学院公布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后,作家考虑到国内的压力及出国就再也回不来的可怕后果,就放弃亲自去瑞典领奖的念头,向外界公开发表了《为人类而艺术》的长篇演说词。1974年,他终未能逃脱被驱逐出境的厄运,孤身一人到了西方世界。当年的12月10日,索尔仁尼琴同等了他4年的1970年诺贝尔奖金得主们一起参加了颁奖仪式,领取了奖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这成了诺贝尔奖金史上的一大景观。这一天正值诺贝尔逝世68周年纪念日。1975年,索尔仁尼琴定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作出了撤消开除索尔仁尼琴会籍的决定。他的作品在苏联国内开始正式出版,还出现了一股“索尔仁尼琴热”。1990年,他在《我们应当如何重建俄罗斯》一文中就曾预言苏联即将解体。结果,不幸被作家言中,1991年苏联果然解体了。

索尔仁尼琴能经受住8年的监狱生活、3年的流放、42年的癌症、20年的流亡,完全靠的是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他终于在1994年实现了活着回到祖国俄罗斯的宿愿。他不要俄罗斯政府的馈赠,卖掉在美国的房产,定居莫斯科。他从未放弃对俄罗斯的未来走向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