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66

第66章 改变苏联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看法的人——肖洛霍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文学生命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广、声誉最高的作家。1905年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约申斯卡亚镇。他虽没受过正规教育,但父亲的文艺藏书使他从小就受到了文学熏陶。顿河流域迷人的风光,哥萨克人的勇敢豪放性格,他们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丰富的语言以及未来作家早期的经历都赋予他卓越的才华与良好的素质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24年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所取得的效果,使肖洛霍夫很快加入了俄作家协会。1925年他回到出生地定居,此后他的创作几乎未脱离开过故乡。1926年肖洛霍夫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真正使他蜚声文坛的是经历14年写成的4部8卷史诗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26—1939)。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结束为背景,描写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的各种变化。作家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政治立场的摇摆不定说明:“一个脱离人民的人必将走上自我灭亡的悲剧道路”。接着,他先后又用了28年的时间写出《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1959)。小说描写顿河地区的中农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化道路的痛苦历程。二战期间,肖洛霍夫作为战地记者去了前线。1943年,他发表了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再次轰动文坛的是他的短篇《一个人的遭遇》(1956年),这篇小说开创了战争文学描写凡人琐事的先例,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

肖洛霍夫从1946年第一次被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提名,经历19年之后,终于在1965年以“描绘顿河农村史诗式的作品,以真正的品格和艺术感染力,反映俄罗斯人民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面貌”的评语获得该年度文学奖。肖洛霍夫的这次授奖受到了苏联各界的普遍赞赏,从而也改变了苏联人长期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他们现在认为“瑞典文学院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位伟大的苏联作家”。

1984年肖洛霍夫病逝,安葬在顿河岸边。

肖洛霍夫与前苏联其他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同的是:他一直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夸奖;他的主要作品皆及时在苏联出版并拍成电影;5次获列宁勋章,两次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及无数的各种荣誉。他是前苏联文坛上少见的满载荣誉告别人世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