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37

第37章 “决不同农奴制妥协”的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1818——1883)自幼目睹母亲的专横霸道、虐待农奴,早就对农奴制度非常厌恶。后来他表示决不同农奴制妥协。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1818年11月9日生于奥廖尔省,他的童年是在母亲的贵族庄园里度过的。庄园里的藏书成千上万,其中大部分是法语和德语书籍。屠格涅夫的启蒙老师是家里聘请的外国人。他的第一位俄语与文学教师是他母亲的一个奴仆。

1827年,屠格涅夫全家迁往莫斯科。少年屠格涅夫开始在寄宿学校学习,后来就准备考大学。1833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学,一年后又转到彼得堡大学,1837年毕业。作为贵族青年人,屠格涅夫也同样出国到柏林继续深造,他研究的是哲学。

屠格涅夫1841年回国,他本想从事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但尼古拉一世政府禁止开设哲学课,因为对哲学的深入研究肯定会导致进步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所以它认为教授哲学是危险的。屠格涅夫的意愿没能实现,不过这正好给他创造了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机会。

《猎人笔记》让屠格涅夫成为著名的作家。该书是一本关于农奴和地主生活的故事集。屠格涅夫就以此书实现了他少年时承诺的“决不同农奴制妥协”的誓言。《猎人笔记》的第一篇故事《霍尔和卡里内奇》刊登在1847年《现代人》杂志第一期上。它是当时俄国最进步的杂志,就在这一年开始由诗人涅克拉索夫主编。《猎人笔记》的其他各篇也都陆续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1852年汇集成册,出了单行本。

《猎人笔记》描写的是俄国农奴制下农民同地主的关系。作者以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俄国农民的民族特征及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才华(《霍尔和卡里内奇》、《歌手》、《白净草原》等),描写他们在农奴制下贫困无权、备受侮辱和压榨的境况(《事务所》、《莓泉》、《活尸首》),揭露地主的假仁慈和凶残本性(《总管》、《两地主》)。加里宁认为,屠格涅夫在这本书里“把农奴表现为像所有的人一样配享人权的人”。而教育大臣却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报告说:“书中大部分内容是要坚决消灭地主??散布对地主如此不利的观点无疑会导致对贵族阶层尊重的削弱??”那位允许《猎人笔记》在《现代人》上刊登的书刊检查官则被解除了职务。1852年屠格涅夫之所以被捕被流放,表面上是因为他发表了悼念果戈理的文章,然而根本原因是《猎人笔记》单行本的出版。

屠格涅夫十分敏锐,能及时发现新的重大现象,把握时代的脉搏。1856年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塑造了著名的“多余人”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初,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在俄国社会思想发展方面起着推动进步的作用。作为一名贵族小青年,罗亭善于思考,满怀理想,能言善辩。他那激情洋溢的语言很能唤起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实现崇高目标的愿望。他的弱点是意志薄弱,缺乏实践能力,空想多于行动。在他与娜塔莎的恋爱中,暴露出他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中篇小说《浮士德》(1856),特别是《阿霞》(1858),也通过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类似的典型。第二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1859)中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也是个“多余人”。他这个40年代初贵族中的优秀分子,想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以克服言行不一和脱离人民群众等缺点,然而却缺乏坚强意志和毅力。这些都是通过他同丽莎的关系,通过他的个人幸福同道德义务、同改善农民境况的社会义务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幸福之不能实现等表现出来的。屠格涅夫把目光转向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长篇小说《前夜》(1860)描写农奴制改革的“前夜”,女主人公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觉醒和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渴望。叶连娜钟情的平民知识分子因萨罗夫是保加利亚革命家。他性格坚定,目标明确,正好是当时俄国所需要的“新人”。这个形象反映了50年代末俄国社会前进的方向,表明解放运动的领导逐渐从贵族青年转到平民知识分子。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一文中,肯定这部小说的成功,同时指出俄国需要有自己的因萨罗夫,并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屠格涅夫还不能接受这个革命的结论。他同《现代人》杂志早有分歧,现在它不顾他的意见而发表了这篇论文,于是就成为双方决裂的直接原因。在186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父与子》里,屠格涅夫终于在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中找到了“新人”。小说中“子”与“父”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平民知识分子同贵族之间的矛盾。作为子辈的代表,民主主义者巴扎罗夫坚强、沉着、自信,重视实际行动。他否定艺术、诗歌以及日常生活中“公认的法则”,也就意味着否定专制农奴制度的一切。他被称为虚无主义者,屠格涅夫说这就是“革命者”。屠格涅夫说这部小说是“反对作为先进阶级的贵族的”,巴扎罗夫在精神品质和道义上也确实压倒了父辈代表的贵族保守派帕维尔。但作者对巴扎罗夫的态度又是矛盾的,不仅有时流露出对他的反感,还在作品下半部让他因爱情失败而变得怀疑、悲观,乃至志未遂而死去。小说在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民主刊物纷纷谴责作者诽谤年轻一代,只有赫尔岑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皮萨列夫(1840—1868)对这个主人公作了比较肯定的评价。

在农奴制改革后,沙皇政府更加猖狂反动。此时,屠格涅夫的思想发生危机,他的创作也转入低潮。他厌倦了社会斗争,企图逃避现实,钻入纯艺术和美的世界。1864年和1865年先后发表的中篇小说《幻影》和《够了》表现出唯美主义和悲观情绪。1867年发表的《烟》,写的是1862年的事,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一团轻烟,认为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10年后的1877年,他才又创作出了广泛且直接反映社会运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作家寄希望于能够深翻俄国“处女地”的“深犁”——新兴资产者沙罗明,在他身上寄托自己的渐进主义思想。

屠格涅夫终身未娶,情寄西裔法藉著名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维亚尔多1843年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同屠格涅夫认识。他们认识时,波里娜已婚,且婚姻美满。屠格涅夫成为波里娜家庭的朋友,从未希望索取到什么,却将一生奉献给她,尽量住在离她家近的地方。屠格涅夫写过许多信给波里娜,内容涉及音乐、文学、生活,无所不包,言辞热烈。“没有一天我的脑际不下百次思念你,没有一夜不在梦中见到你。”“我一直想着你的病痛,什么事都做不成??只要对你有益,哪怕砍下我的手我也愿意。”“上帝啊,我愿是地毯,永远铺在你的脚下。”波里娜与家人始终善意接纳他,并且帮助他将多篇作品译为法文。

从1863年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国外,但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有时候也去彼得堡和莫斯科。屠格涅夫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莫泊桑、都德、左拉等都曾亲密交往,同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俄国文学在欧美的广泛传播。1882年,他患脊椎癌,第二年9月3日病逝于巴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