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14065200000036

第36章 普希金逝世时产生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被杀害的消息迅速传遍彼得堡和全俄国。它激起了俄国人民,尤其是爱国者们极大的悲痛和愤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诗人之死》的诗,它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情绪。该诗的作者当时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年轻人,他就是莱蒙托夫(1814——1841)。伟大诗人普希金倒下去了,同时又站出来另一位伟大诗人莱蒙托夫。遗憾的是,莱蒙托夫没有活到27岁。他也是在一次决斗中被杀害的。

莱蒙托夫的父亲是退役军官,家庭也不大富裕,而他的母亲则出生在富裕的贵族家里。父母的婚姻受到外婆的反对。小莱蒙托夫不到3岁时丧母,父亲本想带儿子走,但却被外婆强留了下来,因为她太爱外孙了。为了让外孙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她不吝惜花钱,请了不少外国人教外孙学法语、英语、德语、拉丁文和希腊文以及普通教育的各种课程。为了外孙能够进一步受到良好的教育,外婆于1827年迁往莫斯科,让小莱蒙托夫上莫斯科大学附属的贵族中学。莱蒙托夫酷爱文学,那时他就不仅读了普希金和俄罗斯文学中所有的优秀作品,还读了莎士比亚、席勒、雨果、拜伦及其他作家的作品,而且常常是读他们的原文作品。莱蒙托夫14岁就开始写诗。他读中学时写了近60首诗和几篇长诗,如长诗《恶魔》(1829—1841)。

1830年,莱蒙托夫进入莫斯科大学。那时的青年学生从正式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获取多少知识,他们主要是在相互交往中,在自由的意见交流中,在对各种科学文化与社会问题的争论中学习和吸取各种知识的。莱蒙托夫在这里通过独立自学,阅读了大量书籍。在年终考试时,他的答案远远超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这不能不引起教授们的特别注意。有一次,波别多诺斯采夫教授惊奇地问他:“您从哪儿知道这些东西的?我没有给你们讲过啊。”莱蒙托夫告诉这位教授,他经常阅读欧洲出版的新书刊,这些知识就是从自学中获得的。1832年,所谓“马洛夫事件”迫使莱蒙托夫离开了莫斯科大学。莫大原有一位叫马洛夫的法学教授,此人极为反动,被学生们哄出了教室。因此引发了该校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学生示威游行。莱蒙托夫、赫尔岑等都积极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此后,校内的形势恶化,莱蒙托夫不得已才离开。他本想转入彼得堡大学,未能如愿;后来进入彼得堡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被派到皇村(今普希金城)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就因为写了《诗人之死》,1837年4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决定将莱蒙托夫流放到高加索。这时,《现代人》杂志发表了他的长诗《博罗季诺》。莱蒙托夫的这首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的诗篇充满爱国主义,说明了战争的真正英雄是人民。

在他的外祖母和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帮助下,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返回彼得堡原部队。1840年新年,他参加了一个上层社会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很大不满。当年2月,因同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决斗,他又被逮捕。沙皇尼古拉一世又一次决定把他流放高加索。

1840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高加索。7月他就参加了瓦列里克河上的战役。事后写了《瓦列里克》一诗,他用第一人称的形式真实地描写了战役的细节。面对沙皇俄国发动的这场针对高加索人民的战争,诗人持反对的态度。他用与《博罗季诺》截然不同的语气写道:“这血的日子他们忘不了!”

1841年1月,莱蒙托夫回彼得堡休假。这时正好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作者在高加索广阔的背景上揭示了主人公毕巧林的复杂性格。毕巧林对贵族社会抱有批判的甚至是敌对的态度。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得不到合理的发挥,只能在一些琐碎无聊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才力,乃至生命。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莱蒙托夫对他并不满。在《当代英雄》第二版序言中他说,这个形象“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当代英雄》虽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结构完美,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细腻,语言优美,成为俄罗斯文学中早期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机离开军队,完全投身文学事业。但沙皇政府高加索当局却限莱蒙托夫在48小时内离开彼得堡返回高加索。在返回途中,莱蒙托夫来到皮亚季哥尔斯克。他在这里遇见了他在骑兵士官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此人好夸夸其谈,却心胸狭窄。莱蒙托夫有时说几句友善的讽刺话。竟有人添油加醋地传给马丁诺夫。结果,两人发生争吵。马丁诺夫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就向莱蒙托夫提出要决斗。很多反对莱蒙托夫的人也都参与了这次决斗的策划,所以,这实际上是一次预谋的凶杀。莱蒙托夫把枪口朝上,希望像他同法国人巴兰特的决斗一样,向空中射击;但是,马丁诺夫走到设定的距离线边,就直接瞄准对方的胸膛射击。莱蒙托夫受到了致命的伤害,事情发生在184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