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14064200000002

第2章 前言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制度转型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们围绕俄罗斯由传统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转型的起因、机制、路径及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

俄罗斯的体制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对这一过程而言,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路径选择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国家对转型模式的判断力和理解程度,而且对转型进程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俄罗斯国内政治转型,就是从苏联传统的一党社会主义模式全面转向西方的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多党政治、自由选举和思想多元化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尽管如此,但在传统政治文化和特定历史发展环境影响下,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却表现出了一种权威主义的现象。从叶利钦时代确立“超级总统制”到普京建立“强力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动,俄罗斯国内政治变迁的权威主义导向愈加明显,而且很大程度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的转型是以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中,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势必会在不同社会阶层间引发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俄罗斯的转型也是一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充满着激烈的斗争。

转轨伊始,在推行以“休克疗法”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同时,叶利钦大力推行多党制、全民选举、新闻媒体自由等一系列自由主义的政治民主政策。但由于俄罗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权威主义观念根深蒂固,最终这种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取向的改革得出的却是带有浓厚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西方民主政治,或称为“混合体制”。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治转型所表现出的权威主义导向趋势,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治领域尖锐的矛盾和激烈斗争的产物。俄罗斯是一个有着长期专制统治的政治传统的国家,俄罗斯政治转型又必须在苏联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废墟上发展起来。虽然俄罗斯在通往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相当大的步伐,但是已经颁行的法律与眼前的现实还存在着巨大的真空。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和市民社会也还处于发育阶段。所有这些,都为权威主义政治在俄罗斯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俄罗斯政治体制中总统的突出地位,既是受到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专权的权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急剧转型中客观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迅速变迁过程中对秩序与权威的需求,反映了国家转型及复兴大国地位的需要。但这也表明俄罗斯并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当俄罗斯的民主改革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人们便开始转向历史传统,希望通过政治权威来解决现实困境,而这也是短期内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方法。俄罗斯的权威主义政治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上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带来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一国民主制度的形成与确立,同该国历史、文化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制度运行环境密切相关。经过10多年的政治转型,俄罗斯按照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初步构建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虽然存在总统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但其权力的行使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议会和法院的监督和制约。尽管法制还不健全,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此外,政党活动基本能够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规范进行,议会成为各政党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在俄罗斯,宪法和法律至上已被接受,宪法法院、仲裁法院、普通法院均已建立起来,基本可以保证司法独立、诉讼公开。虽然选举制度还有待完善,广大民众的自由民主权力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通过国家和地方总统、议会选举及舆论等来表达自己愿望的途径基本顺畅。与此同时,尽管行政改革面临许多困难,但这一改革还是在艰难中得以起步。尽管今天的俄罗斯距离“真正意义上”民主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俄罗斯以西方三权分立为取向的民主政治改革已不可逆转。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全书分工如下:毕洪业撰写了序言和第一、九、十章,并负责全书的结构设计和校订;江宏伟撰写了第四、五、六、七、八章;周尚文撰写了第二、三章。

毕洪业

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