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14059700000002

第2章 前言

长阳是“长阳人”的故乡,土家族的发祥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土家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具体、全面地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和思想,是我们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的源泉,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的资源,也是我们研究记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员交流的不断扩大,教育的现代性标准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使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受到了直接的冲击,有的因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消失,如群体性生产中的传统习俗——薅草锣鼓很难传承和展示;有些生产和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逐渐濒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很多传统文化资料流失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员缺乏,出现断层;很多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

长期以来,长阳县为保护和弘扬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长阳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创造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人为中介、以老百姓为主体,发展传统基因,保护整体生态;服务现代生活,大力推进创新;注重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阳模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经验。

本书以在长阳县社会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状况,剖析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尝试提出完善长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对策,使长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断创新,而且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