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
14059700000011

第11章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1)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主体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本章系湖北省民委课题“湖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HB-MW2012001)的成果之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国家统计局2004年将文化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以下8个类别:(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文化的产业化是指把目前所界定的文化业进行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就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使文化事业和特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形成在文化市场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系统。

长阳县政府在整个文化产业(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文化产业开发的主体除了企业之外,还有一些主体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民间组织。

一、长阳县政府

由于文化产业的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同于与其他产业,政府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

第一,建设载体。包括:(1)集聚区:设立文化产业园、动漫设计园、研发设计城等等,例如广东工业设计城、广州动漫产业园;(2)集群区: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把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常用方法为文化地产、主题地产、主题城区,例如鄂尔多斯一百国际建筑师项目。

第二,融合发展(产业文化化):将文化融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第三,引导与扶持。包括:(1)试点与示范区的设立;(2)文化企业的进入门槛、税收、资金、土地、用水、用电、用气、用暖等方面的支持;(3)风险投资、文化(产业)金融、园区授信、项目授信。

第四,营造环境。包括:(1)产权评估;(2)产权保护;(3)产权交易;(4)价值评估;(5)会展博览;(6)文化论坛等。

长阳县政府对非遗文化产业化的主导作用如下:

1.政府建设文化产业的载体。长阳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切实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一部分破旧落后的民族文化设施以较高的水准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一千余万元的民族体育馆,不仅功能齐全,而且是县城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县图书馆投资近3百多万元进行维修改造,其内部设施已达到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投资近2000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投资数百万元对各乡镇文化综合站进行维修改造和新建,致使全县初步形成了县、乡镇、社区、村有文化活动室的民族文化工作网络。

2.政府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属于企业性质经营单位,按道理讲纯属自负盈亏单位。2008年,政府拨专款数十万元对民俗文化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解决演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其环境建筑和演出受到中外游客好评。政府积极支持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将旅游业作为开发平台。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艺术生产力,提高了文化市场竞争实力,迈开了跨县、跨省和到港澳地区进行商业演出的步伐,增强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3.政府积极引进文化产业开发大企业。清江古城、长阳土苗风情园等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都是政府积极引进的,落实各项优惠和补贴政策,优先规划用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支持。

4.政府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政府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如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民间艺术比赛,如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等等。

二、长阳县相关事业单位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民族文化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在将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的情况下,特殊地把民族文化事业单位定为公益性和准公益类单位,地方财政给予重点支持,使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经过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焕发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保障了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强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我县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注重强化和发挥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坚持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为龙头,以县艺术团体(后文详细介绍)和文化馆为纽带,以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辐射点,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一,文化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年来,以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和乡镇文化节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组织文化演出和各种歌咏活动。举办民间艺术比赛、多途径宣传推广民族民间文化。文化馆成功组织辅导了全县四届农村文艺会演、六届“夷水乡音”青年歌手大奖赛、一届职工文艺会演、十三届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征文大赛,还配合其他部门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长阳巴山舞比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全县11个乡镇举办文化节30多届次,为农村编排文艺节目500多个,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培训骨干8000多人次。

第二,专业文艺团体(县歌舞团)艺术生产活跃。“十五”规划以来,我县专业文艺剧团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作,不断打造民族艺术精品,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常年活跃在城乡文化舞台上,为繁荣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县歌舞剧团组建于1958年,正式成立于1959年3月,是县文化体育局所属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在是中宣部、文化部2011年5月发文保留的湖北省四家事业单位性质的国有文艺院团之一。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其中演出设施设备500万元,排练、演出、办公、业务公用房屋总面积2500平方米。现有在职演职人员62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编制33人,“以钱养事”人事派遣员工29人。现有退休职工13人。在职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22人,演职人员大部分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人员平均年龄28岁。内设机构主要有演出队、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培训中心、音乐制作部(创作室)及灯光股、音响股、服装股、装置道具股、化装股、艺术档案室等业务股室。

建团50多年来,剧团始终将“走民族民间道路,办地方特色剧团”作为剧团建设的宗旨,长期坚持以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以满足山区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重点,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努力探索实践中,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剧团曾先后4次带着具有浓郁土家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进京演出,受到李先念、廖汉生、杨静仁、乔石、李德生、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长阳是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群众在创建富裕幸福家园的艰苦奋斗中,迫切需要先进文化艺术的熏陶,有着日益增长的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50多年来,长阳歌舞剧团立足山寨、面向基层,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边,把戏剧送到村村寨寨,把歌声送到田间地头,被群众称之为“在山路上成长,在村寨中壮大的背篓剧团”,演员们的足迹踏遍长阳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剧团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村作为工作重点,克服经费不足等困难,广泛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到农村演出,每年为农村送戏均在120场以上。早在1973年7月,县歌舞剧团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的先进事迹就被《人民日报》报道;1991年9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有这样一个歌舞剧团》的消息,介绍长阳歌舞剧团送戏下乡、热情为农民服务的事迹。90年代以来,歌舞剧团多次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集体。

“走路要走自己的路、唱歌要唱自己的音”是长阳歌舞剧团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扎根土家山寨,在民族文化沃土中耕耘、收获。以“土”为本,推陈出新。早在70年代初期,剧团改编创作的长阳山歌《丰收调》、《一支山歌飞出岩》、《开创世界我工农》等就唱到了北京、唱到日本东京,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自治县成立以后,剧团围绕要让土家文化跻身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目标,创作了一大批文化底蕴深、民族特色浓的节目,1988年应国家民委邀请首次赴京在首都民族文化宫向首都观众汇报演出,北京十多家新闻单位对演出进行了专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栏目多次在黄金时间播放了整台节目。这次赴京演出的圆满成功,使全体演职员更坚定了走民族民间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成为长阳歌舞剧团艺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几十年来,剧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全省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优秀节目。其中器乐类:笛子独奏《欢乐的土家寨》获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创作三等奖;长阳南曲:《夜闯龙虎滩》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南方片)演出获创作、表演二等奖;《昭君别乡》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表演一等奖;《土家吊脚楼》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等等。在湖北省百花书会上,长阳南曲《白虎剑》、《巴山女》、《白胡子唱老》等作品还先后获得了一等奖。舞蹈类:土家风情舞蹈《擂》获全国群星奖优秀奖;土家婚俗舞蹈《骂媒》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二等奖;土家风情舞蹈《咂酒歌》获湖北省舞蹈比赛音乐创作金奖;《土家汉子》获湖北省编钟表演奖;《巴山裙铃舞》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节目创作奖。声乐类:歌曲《爹是山里男子汉》获文化部通俗歌曲比赛歌词创作一等奖;《木叶相思》获湖北省文化厅民间音乐电视比赛二等奖;《背篓人生》获湖北省新人新作比赛二等奖;《兰草谷》获湖北省编钟音乐创作二等奖、编钟表演奖;歌曲《清江画廊土家妹》获得“湖北新歌大赛暨歌颂天下湖北美”大赛十佳优秀歌曲奖、2012年还获得湖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屈原文艺奖”;大型民族歌舞《巴土恋歌》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由剧团创作并首演的大型土家族婚俗舞蹈剧《土里巴人》获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国家文华大奖”。2008年,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在湖北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职业舞蹈)评奖活动中荣获舞剧、舞蹈诗剧目奖和单项奖类舞蹈音乐创作奖;2011年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巴土恋歌》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演出大奖;男子群舞《白虎神威》、组合唱《姐不招手郎不来》获会演最佳节目奖;2012年12月,剧团排练演出的中国第一部土家族创世史诗歌舞剧《江山美人》在清江古城剧院首演受到好评。同时,剧团在参加宜昌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艺会演中,连续6届获得最佳演出奖。邓邦国研制的D调宽音竹笛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来,剧团还培养造就了土家族歌唱家傅祖光、王丹萍,民族民间文艺家陈民洪、刘勋一、覃发池、汪安全,笛子演奏家邓帮国等一批专业艺术拔尖人才。优秀文艺作品和人才的不断涌现,使长阳文化工作在全国及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化真正成为长阳的品牌,成为长阳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世界的桥梁。歌舞剧团良好的工作成绩和在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县委、县政府对剧团的事业发展十分关心和支持,从政策上倾斜,不断为剧团的艺术生产创造条件。剧团曾先后被评为“全省双文明单位”、全省文化先进集体、宜昌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剧团党支部也多次被宜昌市委和长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几年来,县歌舞剧团业务工作也受到了上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多次荣获省、市、县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多届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季活动、湖北省专业艺术院团优秀节目展演月活动、“百团千村万场戏”巡演活动先进单位。这些荣誉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歌舞剧团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长阳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对剧团的养育,得益于剧团一大批钟情于民族文艺事业的文化人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奉献。

县歌舞剧团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仍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人才、抓创作、出力作、出精品,走好自己的路,唱好自己的歌,再创长阳歌舞剧团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三、长阳县民间组织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的优势,长阳除建立文联各协会以外,还先后建立了民间老艺人协会、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奇石协会、盆景根艺协会等群众组织。长阳县政府支持这些社团按照章程开展自己的活动,同时维护它们的合法权益。这些社团常年进行文化遗产挖掘抢救、文艺表演、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长阳县政府依靠社团联络、团结民间艺人和文化传人,同时,为他们解决活动中的困难。因此,这些群团组织成为长阳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是政府开展文化工作、进行文化建设的得力助手。[黄柏权、彭林绪、罗一萌:《长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的启示》,载《中国民族报》2009年12月4日。]

1.长阳奇石协会。早在1995年,由龚发达等一批长阳文化人发起,成立了长阳奇石协会,到目前为止,组织机构日益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会员达160余人。在协会的推动下,一批奇石爱好者纷纷上山下河,收藏了大批清江精品石,后又带动了几千农民和上百城镇居民抢救奇石资源,使清江奇石的发现、收集、整理、展示、交流活动蔚然成风。长阳奇石协会的工作贡献如下:一是成功举办六届奇石展,并进行了评审,还组织过外出考察参观;二是鼓励家庭收藏场馆,现在已有百余人;三是编撰出版了大型画册《清江石》,受到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各省的好评,还组织专家撰写各种论文,进行赏石理论研究;四是大力宣传清江赏石文化,扩大了清江奇石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在三峡奇石热兴起后,一大批专家把长阳清江作为他们搜寻奇石的基地。以此为契机,一批依托赏石文化而发展的奇石专业户、专业村也在县内悄然兴起,并逐步形成了奇石采集、加工、鉴赏、收藏、买卖五位一体的文化产业链,为文化与经济结合独辟蹊径。

2.长阳高家堰镇盆景根艺协会。2003年成立,每次全国大型盆景展销会,高家堰盆景根艺协会都会派人去学习、考察。平时,也会由协会出面请园艺专家来授课。

3.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2009年,县民族文化研究会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县民宗局的指导下,全面完成了白虎垅廪君陵园建设规划;出版了大型画册《文化长阳》、《长阳书画收藏集萃》;启动了亲水平台“诗画长阳”的文化走廊建设;编写《巴土研究》第二辑;启动了香炉石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工程……总之,为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做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县政府的认可。2010年3月13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在县城龙舟坪镇召开了年会,近80名会员出席。县长吕学锋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肯定了县民族文化研究会为长阳民族文化所做的贡献,并对各位会员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他向各位会员通报了去年全县的经济建设情况和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最后他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为建设美丽富裕的家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县民研会2010年的工作任务主要有8项:一是支持渔峡口镇创建历史文化名镇;二是完成香炉石遗址保护性建设;三是续建资丘烈士陵园烈士名录碑;四是完成《巴土研究》第二辑的出版工作;五是做好彭秋潭故居修复的准备工作;六是开始对盐井寺重修进行前期研究;七是收集、整理习久兰诗词;八是加强同省市和其他兄弟县市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巴土文化研究再上新台阶。

另外,在2010年7月17日举行的“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背后,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的几位老人(年长的82岁,最小的72岁),长期的潜心研究,让他们成为本地民间民族文化的专家,为文化节的筹办承担了很多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他们退休后依然在协会“发挥余热”。

4.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资丘、都镇湾、榔坪等文化大镇成立了分会,吸纳有一定功底的民间艺人为会员,并定期组织开展撒叶儿嗬大赛、讲故事、比赛山歌比赛等民间文化活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方式之一——传媒业

长阳县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媒业的宣传,以扩大其影响,获得更好的收益。主要包括电视和出版的方式。

一、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央电视台展播

2007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会在长阳举办,长阳县民间艺人70多人登台表演了原生态的山歌、薅草锣鼓和土家族撒叶儿嗬,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多次播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

2010年4月上旬,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阳光卫视《乡土中国》栏目拍摄的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系列专题片在阳光卫视连续播出,时长达30分钟的长阳国家级撒叶儿嗬优秀传承人张言科的《送亡者》、省级长阳南曲优秀传承人覃好群的《弦上人生》两个专题片名列其中。节目播出后,土家文化在全国甚至世界华人区形成较大影响。

2012年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中华情·巴土恋歌》外景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达1个小时,有力地宣传了长阳旅游文化。

2012年7月23日,央视四套国际频道《远方的家》①栏目摄制组一行来到长阳清江画廊风景区,拍摄对外宣传的公益节目《北纬30°中国行·宜昌长阳篇》。摄制组一行在长阳拍摄行程是4天,清江画廊景区是节目拍摄的第一站。摄制组一行十余人顶着烈日,观土家风情街,拍清江画廊美景,登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采访当地相关人员,了解长阳地方历史和民风民俗等。之后录制播出了《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第62集《宜昌美之长阳》。

二、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展播

从2007年初开始,长阳广播电视台围绕将节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宗旨,充分利用长阳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清奇秀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不断创新,精心打造了《清江美文》、《长阳故事》、《土家讲坛》三个品牌栏目,请民间艺人每周为市民讲几个故事,通过电视为广大市民传播民间文化,开辟了民间文化传承新天地。三档节目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清江长阳优美自然风光和淳朴风土人情搭建了很好的传播平台,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成为长阳电视台的精品栏目,进一步提升了长阳广播电视台的形象和影响力。

《清江美文》是电视散文类栏目。立足于展示清江长阳秀美山水和风土人情,文章来源于全县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撰写的各类美文,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栏目坚持一周播出一期节目,2013年上半年共播出节目200余期。特别是2012年6月,围绕策划主题“远去的风景”编排了《篾匠》、《铁匠》、①《远方的家》是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于2010年12月开播的大型日播类旅游栏目,曾推出大型系列节目《边疆行》和《沿海行》等。而此次《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大型系列特别节目旨在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中国北纬30°生存带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和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为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

《最后的大众理发厅》、《打草鞋》等文章,民族特色浓郁、时代印记鲜明,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长阳故事》是一个方言栏目。主要围绕挖掘、传承、保护和繁荣土家故事文化,以内容健康向上的长阳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现代故事为主,聘请文化名人、民间艺人和故事爱好者以方言的形式进行生动讲述。经过几年的发展创新,节目摄制组走出演播室,开展“千人进荧屏,寻找故事王”活动,走进田间地头、社区、学校,让老百姓当主讲人,讲述原汁原味的长阳故事,广大故事爱好者踊跃参与,对于抢救和保护我县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截至2013年上半年该栏目已制播节目200余期。

《土家讲坛》是一个讲述土家民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文化栏目。2011年,围绕发掘、传承、发扬土家民族文化,长阳县广播电视台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开办了《土家讲坛》栏目,主要由县内文化人、专家系统讲述土家民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播出53期。

三、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展播

2012年由长阳夷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策划组织的长阳版《江南Style》在湖北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正式开机,主要取景于风光秀丽的清江画廊景区,包括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清江画廊游船、长阳广场、亲水平台等,整个MV以欢快、轻松、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示了长阳的自然风光,并融入土家“土家吹打乐”、“长阳山歌”、“茅古斯”等节目,向观众展示了长阳独特的土家民俗风情,使整个节目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本次长阳版《江南Style》演员系从长阳职高以及社会各界精心挑选的总共40多名骑马爱好者,由专门的舞蹈教师对所有演员进行排练,整台节目从策划组织到开机历时一个月,MV总长度4分多钟。

12月8日,别开生面的长阳版《江南Style》出现在优酷、酷6等各大视频网站上,截至10日,点击率已超过7万次,在网上蹿红。策划组织的长阳夷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巧罗坦言,拍摄MV的成本约7000元,然而收益却远远超过预期。“我们预计是一周达到5万次的点击率,然而现在仅3天,点击率就超过了7万次。”“社会反响非常好。”

四、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出版

几年来,长阳县始终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当作一项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多万字的巴土文化系列丛书。《巴土长阳》、《土家民歌》、《长阳南曲》、《长阳巴山舞》、《土家风情》、《土家俗谚》、《长阳竹枝词》、《土家民间故事》、《长阳方言》、《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土家族撒叶尔嗬》、《廪君》等就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精品。此外,长阳县文化馆搜集、整理、编印出版了《民间故事集》、《民间谜语集》、《民间谚语集》、《民间歌谣集》、《湖北民间舞蹈集》等十大集成,同时还整理、编印、出版了《大山里的歌》、《秋潭竹枝词浅注》、《长阳地名传奇》、《孙家香故事集》等20多本民间文化丛书。

长阳曾陆续推出《清江长阳》、《长阳山歌》、《南曲》等光碟。比如长阳县文化名人田玉成主持收集制作的《长阳土家风情光碟》由九通电子音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光碟收集了长阳土家族的主要风情,内容齐全。该套碟共4张,收录了土家山歌情歌15首,土家吹打乐18曲,长阳南曲9曲,撒叶儿嗬民俗舞等内容,所收集的这些民间文化节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这对繁荣群众文化、传承土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阳土家风情光碟》一经出版,立即被广大的人们所喜爱,现已出版4000套,并销售一空。[覃正瑛:《长阳出版土家风情光碟》,http://www.cy-tujia.com/uploadnews/124416917323945.php?news_id=1101。]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方式之二——文化艺术服务

一、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1.展览的主要场所

博物馆1个,成立于1986年元月,新馆建成于1993年,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余件。现有在职职工12人,下设长阳人化石洞管理处、展览陈列部、考古研究部等部门,2010年享受国家免费开放费用25万元,财政拨款123万元。全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册。

清江画院1个,馆舍200平方米,馆藏西兰卡普等各类艺术品200余件,织锦百余件,其传统花形近百种,其中不乏清末、民国初年及解放初期的作品,成为目前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西兰卡普陈列馆。

资丘民族文化馆,现有财政拨款的在编人员2人,馆舍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群众活动室、南曲演出厅、民族文化展、图书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等。

2.主要的展览活动

在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之中,长阳县在宜昌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览运用实物、照片、文字、投影和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等手段,以其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山歌、南曲、民间故事、吹打乐、薅草锣鼓、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让观众流连忘返,特别是民间艺人展演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更让中外观众大饱眼福。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看了展览和演出后说:“长阳展厅办得好,演出很有特色。”

二、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活动、赛事、文化节展示1.举办民间艺术活动。一是举办全县性大规模的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自治县县庆20周年期间,全县各个乡镇及县民俗文化村330多名民间艺人,演出了《土家吹打乐》、《长阳山歌》、《长阳南曲》等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受到了广大市民广泛赞誉,将土家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展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二是组织参加上级民间艺术比赛。近几年来,先后10多次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宜昌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和原生态文化展示,长阳山歌、长阳南曲、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花鼓子等优秀民间艺术在大赛中多次获奖。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5年举办一届全县农村文艺会演,每4年举行一次职工运动会,每3年举行一次职工文艺会演,每3年举行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

2.举办民间艺术比赛。一是举办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为弘扬土家族撒叶儿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2004年在资丘镇举办了首届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来自湖北长阳、五峰、巴东及重庆黔江两省市四个县的18支代表队、300多人参加了比赛。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把撒叶儿嗬这一土家民间祭祀歌舞正式搬上了群众文化舞台。二是举办长阳南曲、土家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来自全县170多名山歌、南曲艺人参加了比赛,其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10岁,有的夫妻同台演出,有的爷孙上场比赛,场面隆重热烈。通过比赛,有20多名师徒分别获得了“带徒传艺奖”和“学艺有成奖”。三是举办土家歌王擂台赛。通过预赛、复赛和决赛,在全县选出了10名“土家歌王”和10名土家优秀歌手。每2年举办一届全县“夷水乡音”歌手大奖赛,每年举办一届全县书画美术大赛。

3.举办文化旅游节。从1973年开始,乡镇文化节在长阳县正式兴起,到目前各乡镇已举办乡镇文化节200多届次,全县坚持最好的资丘镇已连续举办了34届乡镇文化节。2010年农历六月初六,长阳举办了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来自湘、鄂、川、黔、渝的70名专家学者和来宾共同参加了武落钟离山廪君铜像揭幕仪式和廪君陵揭陵活动,举办了廪君文化专题座谈会。

三、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业展示

1.长阳民间艺术团队。都镇湾镇龙潭坪村与十五溪村两个村的吹打乐多达十多个班子,常年活跃在本村和邻近村寨的红白喜事场上。吹打乐多次参加镇、县、市举办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这一地区的吹打乐具有民间艺人多、器乐曲牌丰富、器乐器具齐整、演奏水平普遍较高、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等特点。贺家坪镇已在9个行政村建立薅草锣鼓表演队,全镇薅草锣鼓表演人数近百人。大堰乡3支乐队、3支舞狮舞蹈队常年活跃在乡村各地,全年演出260多场次。龙舟坪镇在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多支民间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80多场。

2.长阳歌舞剧团。详情如下:

2005年

2005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活动290场,观众25万人次。其中主要创排专题晚会近10场,全年组织对外演出共75场;先后3次深入到县辖11个乡镇以及厂矿、学校、社区,为农村送戏、送文化下乡、为广大农民服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全年共送戏到农村演出125场,观众13万人次,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和基层干部的好评,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清江画廊首游式《清江·比兹卡》民族歌舞晚会,在原《夷水巴风》晚会基础上,重新打磨、编排;4月在武汉参加土家文化周活动的两个专题演出《梦幻土家》和《清江·比兹卡》;“长阳三峡·清江长阳全国冬泳邀请赛·万人巴山舞”表演及冬泳会颁奖晚会;2005年新春民族音乐晚会;代表县水产局在武汉洪山礼堂参加省农业厅主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省农业系统庆丰收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的长阳南曲《水美鱼跃清江秀》;在旅游演出市场疲软的不利情况下,全年组织土家歌舞演出90场。通过演出活动的开展,努力开拓对外演出市场,为推动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民族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这些演出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好评,为部门服务性演出收到很好效果。

剧团在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长阳南曲《白胡子唱老》获得湖北省第十届百花书会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二是9月参加湖北省第五届音乐、舞蹈、曲艺新人创作比赛,参演节目舞蹈《土家汉子》、女声独唱《兰草谷》、男声独唱《把幺妹送过河》获得好评。三是11月参加湖北省第二届巴山舞比赛开幕式示范表演圆满成功。四是覃莉演唱的《伙计歌》获湖南石门柑橘节山歌民歌大赛三等奖。通过参赛获奖,提高了长阳的知名度。

2006年

2006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195场,观众16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29场。其中,一是完成县委政府指令性演出任务,如“夷水之春”民族音乐会;二是为部门和农村演出;三是对外演出活动取得很好效果。全年共创作、排练、上演新节目共17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有男声表演唱《喊喜》、舞蹈《出来哒》、《摆手女儿家》等。在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4月份以剧团演员为主力阵容的巴山舞代表队参加宜昌市第二届运动会成人类县市区组长阳巴山舞比赛,获一等奖。

2007年

2007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195场,观众17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28场。县歌舞团一方面认真完成县委、县政府及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如3月份配合县妇联完成了庆“三八”联通杯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表演赛的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10月完成了中央电视台《新视听》特别节目“放声高歌十七大·山歌好比清江水”中国长阳山歌节演出活动,剧团3个节目参演受到好评。另一方面还多渠道、多形式开拓演出市场,如参加松滋市解甲坪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0周年庆典演出等。

2007年创作、排练、上演新节目共10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有长阳南曲《移动时空》、《和谐房管铸辉煌》等。剧团还投资55万元启动了大型原生态歌舞《梦幻土家》的创作,本年度导演脚本、音乐、舞美、服装、道具方案均已确定,即将进入排练阶段。剧团在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今年2月剧团声乐队代表长阳县参加了宜昌市首届“唱响移动”电视歌手大奖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曾令娥获民族唱法一等奖,综合成绩二等奖;覃莉获民族唱法三等奖;汪庆华获民族唱法优秀奖。二是参与排练和精心打造的广场舞“长阳撒叶儿嗬”以湖北省排名第一的位置进入全国群星广场舞蹈决赛名单,并于9月29日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中获群星表演奖。三是根据省民委安排,剧团组队以“长阳巴山舞”为参赛项目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表演项目民族健身操铜牌。

2008年

2008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196场,观众19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28场。全年一是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指令性演出工作任务。二是较好地完成了对外宣传演出任务,如:3月份我团组织了一台丰富多彩的土家歌舞节目,赴湖北的石首、松滋,湖南的临澧进行了对外交流演出,晚会民族风情淳朴,地域特色浓郁,充分展示了土家文化的魅力;5月份与县旅游局共同组织并完成了清江画廊之夜——土苗兄妹组合家乡汇报暨颁奖晚会演出等。

本年度创作、排练、上演新节目共20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包括:长阳南曲《和谐房管铸辉煌》、《巴山夷水清歌放》、《善待大地》、《民福工程福长阳》;舞蹈《龙船调》、《叭一口》……同时,大型原创情景歌舞《梦幻土家》从8月1日正式采排,第一阶段排练已经完成,即将进入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和节目的合成阶段,并力争春节前上演,剧团本年度在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元月份与县房管局合作创作排练了长阳南曲《和谐房管铸辉煌》,并参加宜昌市房管系统迎新春文艺会演获得创作表演二等奖;6月为了代表县纪委参加宜昌市“三峡清风”文艺演出暨“安琪杯”优秀廉政文化作品比赛,我团新创作和排练的参赛节目长阳南曲《巴山夷水唱清歌》,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9月新创作节目长阳南曲《民福工程福长阳》代表宜昌市计生局赴省参加全省计生系统文艺调演,获得创作演出三等奖;代表县总工会参加宜昌市总工会主办的“宜化之韵”全市职工文艺会演,舞蹈《摆手女儿家》获得创作演出二等奖。

2009年

2009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270场,创演出毛收入25万元,观众39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56场。全年一是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指令性演出工作任务:4月,历时两年多时间,举全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在隔河岩剧场首演,宜昌市委宣传部、长阳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千余名观众观看演出,获得好评;5月,为全国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县(旗)人大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参会代表演出《梦幻土家》、与参会代表进行民族风情大联欢演出均取得圆满成功;6月,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为全省优抚医疗保障工作现场会议演出获得好评,圆满完成为参加“盛世伟业杯”长阳土家文化旅游节暨2009第四届中国长阳·清江画廊横渡接力挑战赛的运动员、教练员及国内外来宾演出《梦幻土家》的演出任务及开幕式文艺演出、舞台搭建、音响服务、和“巴山舞之夜”的相关工作任务;二是较好地完成了对外宣传演出任务。如10月由以我团男演员为主的男子群舞《土家撒叶嗬》赴江苏省张家港市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长江流域“张家港市第三届民间艺术节”演出。

本年度创作、排练、上演新节目共9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包括: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独唱《清江画廊土家妹》;长阳南曲《鱼水情深》……剧团在市级以上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9月由我团音乐创作员毛成东作曲的女声独唱《清江画廊土家妹》获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为指导单位,省广电总局、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举办,湖北卫视和省音协共同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湖北新歌大赛暨歌颂天下湖北美”大赛十佳优秀歌曲奖。

2010年

2010年,剧团共组织各类演出272场,创演出毛收入26.1万元,观众40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59场。在演出工作方面,一是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指令性演出工作任务。2月,完成了县2010年新春文艺晚会“盛世巴土情”现场直播演出的各项工作任务。9月,完成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和闭幕式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的演出任务。二是较好地完成了对外宣传演出任务。4月,演出队赴宜昌市为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全国婚姻法解释(三)座谈会代表演出土家民族歌舞获得好评。

本年度创作、排练、上演新节目27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包括:舞蹈《白虎神威》、《西兰卡普情韵》、《竹枝之声》、《欢乐比兹卡》;独唱《我的土家族》、《神奇的清江石》、《土家风情是一条河》、《土家酒歌》;对唱《老家的团年饭》;组合唱《老家的火塘》;长阳南曲《土家嫂娘》、《税徽闪闪》……剧团在市级以上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在湖北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湖北舞蹈“金凤奖”(职业舞蹈)评奖活动中荣获舞剧、舞蹈诗剧目奖和单项奖类舞蹈音乐创作奖;2月,2010年新春文艺晚会“盛世巴土情”整台节目获湖北省“春满楚天”地方文艺晚会展播一等奖;剧团新创编节目男子群舞《白虎神威》获原创节目二等奖,覃莉演唱的《清江画廊土家妹》获演唱人才奖;6月,以剧团演员为主力阵容的长阳巴山舞代表赴荆门参加湖北省运动会获巴山舞项目比赛银牌,同时获宜昌市第三届运动会成年巴山舞一等奖;9月,在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长阳巴山舞获得比赛金牌,土家撒叶儿嗬获表演赛一等奖;10月,在“宜化杯”宜昌市第六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艺会演中,我团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获演出特等奖,同时还获得优秀编导奖、优秀作词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台美术设计奖,声乐演员覃莉、曾令娥、王爱民、王守彪、彭汉洲、汪庆华、赖泽敏获优秀演唱奖,舞蹈演员潘攀、刘超众、李海燕、李绪华、付欢欢、罗韵获优秀表演奖,群众演员钟宜兵等26人获表演奖。

2011年

2011年,县歌舞剧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完成各类演出278场,观众42万人次,创演出毛收入28万元,其中农村演出场次162场。全面完成了县委、县政府指令性演出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开拓服务市场,全年共开展礼仪服务138场,举办两期少儿艺术培训,培训学员150人次,创收入12万元。

新创作上演节目22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包括歌舞《梦里清江》、独唱《巴土恋歌》、组合唱《姐不招手郎不来》、长阳南曲《清风颂廉》等。2011年元月,大型民族歌舞《梦幻土家》获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首届“彭秋潭文艺奖”特别贡献奖大奖。《清江画廊土家妹》入选“湖北名歌大家唱·群众最喜爱的歌曲100首”,并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成MV,在央视“中国音乐电视”栏目中播出。新创作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巴土恋歌》在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会演中大放异彩。

2012年

2012年,县歌舞剧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组织各类演出282场,创演出毛收入32万元,观众42万人次。努力开拓服务市场,全年共开展礼仪服务和服务演出140场,创毛收入8万元,共举办三期少儿舞蹈培训班,培训学员150人次,创培训毛收入3万元。

新创作上演各类节目10个,大型剧目1台,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包括歌舞《龙腾清江》、大型原创民族史诗歌舞剧《江山美人》等。歌曲《巴土恋歌》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赴中央电视台完成了《中华情——巴土恋歌》长阳特别节目的录制工作,节目于8月11日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播出。12月29日,投资1300多万元、历时两年打造、历经3个月的艰苦排练,大型原创民族史诗歌舞剧《江山美人》在清江古城剧院隆重首演,创排请到了中国著名舞蹈编导艺术家门文元,省歌舞团舞蹈编导王海洋、汪艳作指导,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知名品牌。力争通过1到2年的市场培育,每年演出500场次以上。《江山美人》又名《巴王与盐水女神》,该剧以土家族先祖巴王廪君与盐水女神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生动讲述了大约4000年前巴王廪君与盐水女神忠贞优美的爱情故事。演出总时长70分钟,分为《拓疆》、《奇遇》、《相恋》、《泪别》、《坚守》和《呈祥》6个部分。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长阳南曲”和最具巴人特色的“跳丧鼓”等素材,也在剧中呈现。

2013年

2013年,全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有两项值得一提的成绩:一是经过县歌舞剧团李绪华老师、县文化馆覃艳老师的精心编排,由长阳歌舞剧团的专业演员和县卫生系统的优秀员工共同完成的第二套长阳巴山舞,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关于2013年全国原创广场健身操(舞)作品评选中获二等奖,也已正式定为2014年第十四届湖北省运动会的参赛项目,将在全省进行推广普及。二是歌舞剧《江山美人》全面推向市场,由清江古城公司聘请的20多名兼职营销员进行宣传和销售,现在基本上一周演出一场,主要面向旅游人群,仅4月30日一场演出,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游客观看。[《“五一”小长假清江古城迎来旅游接待小高峰》,http://www.hbqjgc.com/News-View.Asp?JD=297。]

3.毕兹卡民俗文化村。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从1994年创建至今共演出6000余场,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1995年应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一炮打响载誉归来”;近千名民间文化爱好者在这里培训后,走向旅游景区从事演艺、导游工作,进入中小学校开展民间文化教学;创编的广场舞蹈“巴山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分别获文化部第十届、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主要的演出曲目是原生态土家民俗歌舞,如《巴人服饰——车巴拉呼》、《比兹卡姑娘——喇帕克噢》、《土家吹打乐——满堂红》、《土苗兄妹组合——花咚咚的姐》、《虎面舞》、《茅古斯》……县民俗文化村在抓好主业经营的同时,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在全体演员中开展山歌、民歌传唱活动,已传唱80首山歌、民歌。

2011年全年完成总收入60万元,其中演出收入56万元。演出场次356场,接待国内外观众约8万人次,其中接待省部级领导26次,参加省、市、县各类大型庆典颁奖活动50余次,还积极参加中央、省、市新闻、电影、电视剧、地方方言剧和音乐剧的拍摄工作。

2012年,大力拓展市场,全年演出场次486场,完成总收入71.1万元,其中演出收入63.8万元。

2013年面临困境和调整:受中央厉行节约的政策的影响,演出场次比较受影响,正在调整演出的方式,力争与清江画廊公司联合,融入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