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08

第8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5)

扔了一段时间鞋子后,老师们发现,坤坤开始每天偷偷地摸出去,非常兴奋地把别人的鞋子拿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去套在自己脚上。这表明坤坤对鞋子的探索已经从纯粹探索一般物体变成了探索可使用的物体,鞋子的功能被他发现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坤坤将教室门口所有的鞋子挨着穿了一遍,最后试的是老师的鞋子,坤坤会穿着各种各样老师的鞋子兴奋地来回走动,以感受鞋子的大小与他脚的关系。冬天到来的时候,室外已经很冷了,坤坤开始探索室内的物品,他不断地把阅览区的书拿着丢到暖气罩的后面,老师每次都要把暖气罩卸下来才能把他丢进去的书拿出来。他还把自己卷进窗帘里,把钢琴上的遮布拉下来,把地毯掀起来,这一切都没有离开对事物关系和空间的探索。

我们吃惊地发现,坤坤所探索的事物空间的领域远远超出我们成人对事物空间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这样去搞一项研究,怎么会不深入、不到位呢?

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除了对物质的探索以外,0~2岁的孩子,还暴露在语言的环境之下。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情感相融的生活情景中学到的,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才不是干巴巴的词句。比较好的发展状态应该是,当他们嘴里说出某个词的时候,他们内心会同时出现跟这个词有关的感受和情感。环境中的物质通过儿童的感觉器官,最终升华为儿童的精神,然后以语言的形式被儿童表达出来。儿童利用这样的语言与他人沟通和表达自己。

所以学习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全方位的精神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时所形成的心智结构,也就是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配的事物作为支撑,如果这个支撑是现实生活,那么孩子在语言表述时就在同时处理现实生活给孩子留下的内在的信息。这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的同时心理活动也在进行,而心理活动的内涵又与人真实生活一致,因为孩子的经验来自环境中的真实事物,无论孩子如何以儿童的方式歪曲和误解了现实生活(童话),孩子在表述时大脑出现的信息是孩子曾经经历的,经历又是多元的,如一段情节记忆,这里面有事件的过程,有相关事物的形象,有孩子对这些物质的体感,有那些物质发出的特有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孩子本身的心智会发生互动,孩子会产生丰富的关于这一事件的联觉。

如果我们把孩子跟现实生活割裂开来,把孩子的兴趣过早地引向阅读书籍,尽管孩子读的书上面有图画,但图画不能给予孩子有关图画上的生物和物质全面的信息,只给了一个二维空间的,可视不可触摸的,而且被画家和作家改变了的事物信息。当我们把孩子用来与真实事物互动的时间拿来去做了这种单纯阅读的事情,阅读的内容又不是孩子可以从新鲜的生活中自主提取的内容,(书是作者加入自己的思想的精神创造物)孩子只能吸入二手原料,这样的东西给孩子多了,由于孩子缺少现实生活作为支持,造成他们在表述时,大脑出现的内容可能就会是阅读过的各类作者的思想片段的再创造,也就是说孩子在幻想,但幻想的是自己的幻想。

由于孩子还没有成长起强大的意志力来掌控自己的思维,与现实互动不够,读书看电视看电脑等间接经验过多,孩子可能会出现不在人间的状态。也就是思想不在现实,感觉和意识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在当下的生活中,孩子跟自己环境脱离,无法与环境互动。我们管这种情况叫作“精神漂移”。

“精神漂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长时间走神,在正进行的群体活动中,在正进行的工作中,在正吃饭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长时间走神的现象。在孩子走神时如果你跟他说话,孩子也在跟你说,但孩子所说的内容就不知来自哪里了。想象是好的,但如果孩子过分想象,而且想象的材料过于与地球无关,这就会影响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类的正常发展。

我这样说并不等于反对阅读,阅读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占用孩子的心智比例应该有不同,不是有专家说阅读好,家长就只给孩子阅读,或在孩子4岁前把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了,使孩子只对读书感兴趣,别的什么都不愿做。

由于婴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听到的是母亲的语言,因此在出生后就只对在母亲腹中听到的那个语言敏感,我们称孩子敏感的语种为“母语”。母语是帮助孩子用来形成自己精神内涵的符号,在2岁以前,母语主要用来练习表达自己,与事物配对,与周围的人沟通,由此建立起了人类使用语言的信心。如果这时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过于复杂,或者促使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就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困惑,使他们不知道用哪个语言系统来表达自己,并且对用语言表达自己失去信心。于是多语言环境的孩子会出现推迟利用语言表达的现象。在过于复杂的语言环境下生活的孩子,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孩子会用一种无词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语调没有语词,当这种语言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儿童会感觉到非常孤独和失落,所以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婴儿0~2岁的时候暴露在多种语言差别过大的语言的环境之下。如家里跟孩子近距离接触的人,有说湖南方言的人,又有说广东方言的人,孩子母亲又说普通话。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1岁之前跟说湖南方言的人在一起,突然被带到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又与湖南话隔绝。这样都会造成孩子说不明白的现象,不过只要成人有足够的耐心,不要给孩子压力,孩子很快会使用环境中的语言,虽然在特殊事件中还偶尔会用天使语,但无妨孩子在环境中语言的使用,所以不用担心。

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环境和材料

每个孩子在0~2岁时探索物质的特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孩子由于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他们的爱好也不同。他们在环境中会发现和探索不同的材料,如坤坤发现了鞋子,其他孩子可能就不用鞋子,用别的东西。作为养育孩子的人,我们就应该跟着孩子的爱好走,以适合孩子的需要来帮助孩子。

有一个孩子很需要探索厨房的垃圾筒,他的妈妈疑惑要不要另给孩子买一个新垃圾筒让孩子去探索,我们可以问一下这位妈妈,她的孩子是要探索垃圾筒,还是要探索垃圾筒里的东西?妈妈肯定会说是要探索垃圾筒里的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给孩子另买一个垃圾筒又有什么用呢?但妈妈又担心厨房里的垃圾筒太脏了,那我们可以想一下办法,厨房里哪些东西就不能再往里倒了,如发臭的剩饭,菜盘子底下的油等。如果孩子真要探索厨房垃圾的话,那就让他去探索好了。有些育儿专家会认为这样给孩子自由是在溺爱孩子,给孩子自由太多,但是从道理上来看,我们看到孩子是在探索一个他未知的世界,我们允许孩子去探索他想探索的事物,怎么是溺爱呢?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发现了什么,注意了什么,他就会去探索什么,这并不是专家和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决定的。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给孩子自由。

这时的关键帮助是利用教机,教机来自孩子,来自孩子当下发生的可被教育利用的行为,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条件和当下孩子的行为去对孩子进行帮助。如果成人懂得孩子这个时期要探索什么,成人就会通过孩子的行为和孩子对物品的利用情况知道孩子在探索什么,知道了孩子需要探索的内容,就知道怎么去帮助孩子。

1~2岁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1~2岁孩子身边有些东西确实是不能探索的,如那些对孩子的身体和生命会带来危害的物品,对他人的身体或生命会带来危险的物品,以及会影响公众秩序的物品和行为,但制止起来要有比较好的方式,好的方式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建设性的,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

对于1~2岁的孩子,肯定是不能讲太多的道理的,因为成人在讲道理的时候,一定带有讲道理的身体语言和情绪,孩子理解语言需要经验作为支持,在孩子经验、感受和体验不够,语言系统又建构得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家长对着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莫名其妙和恐惧。很多成人会发现,他们给2岁的孩子为某件事讲了一通道理之后,孩子就放弃了做那件事情,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很懂道理,并且他们会为自己能给孩子讲出这么多的道理而自豪,其实1~2岁的孩子听了家长讲的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意图,这不见得是孩子听懂了道理,很有可能是被家长讲道理时不舒服的气氛吓得放弃了自己的行为和主见。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情况下孩子放弃的是自己发展的机会,放弃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如果成人气势很大总能获胜,孩子总是放弃的话,那么孩子将会放弃自我。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做家长的应该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促使孩子放弃的并不只是那件事情,我们需要有能力评估,在形成孩子放弃的过程中,孩子受到的伤害是不是比放弃这件事更值得我们关注。如果我们用给孩子这种恐惧来获得我们的控制力,那么恐惧就会留在孩子的心中,在日后孩子的探索中,每当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会引来成人那样可怕的状态,孩子就会放弃。由于孩子无法准确判断成人所希望他们放弃的内容行为是哪些,孩子就会无限地扩大所要放弃的范围,最后变得做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成为人们所看到的那些胆小的孩子。或者相反,由于要摆脱成人的控制,就会尽快地多行动,每一样活动都不能维持到底,孩子不能深入工作,有人管这种情况叫作孩子的多动症,多动症其实是一种天生的儿童精神类疾病,但在不懂得孩子的人群中,人造多动也很多。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没有心理力量的人。

因此在给2岁的孩子建构安全原则时,成人应该是考虑到孩子日后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以孩子当下的心智状态来设计和建构。以下几项原则需要我们成人来遵守。

(1)以行为主,利用原则坚持养成习惯

当一个孩子将书架的书全部拉散到地上,趁孩子还没有发现别的工作时,家长要拉住孩子的手不要使他跑开,然后拿起一本书来作为示范放回到原位,边放边对孩子说:“我们来归位,把书放好。”这时,可以递给孩子一本书,然后拍一拍将要放上去的位置,对孩子说:“请放到这里。”多余的话就不必再说。

反之,你对着一个刚把书弄乱的2岁孩子说:“你看,屋子刚才那么整齐,你把书拿下来,屋子变得这么乱,这样多不舒服啊。妈妈每天这样忙,又要照顾你,又要给你做饭,还要买菜,你要听话,不要把屋子弄乱,要不然把妈妈累病了,谁照顾你呀?”看上去这位妈妈给孩子讲了一大堆的确属于真理的道理,可是里面有多少个词汇是一个2岁的孩子能搞懂的呢?

可见我们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给低年龄的孩子进行原则建构,而要用行为展示的方式和建设性的行为来为孩子建构原则,例如,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容器,以及可以在容器里互相倾倒的细碎物品;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尽量不干涉孩子;但要规定孩子在什么范围中做这些事,水不能洒在什么地方,在孩子探索完毕后,跟孩子一起收拾器物,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工作完就归位的习惯,也养成了服从家长管理的习惯。

(2)把危险的物品藏起来

对那些可能会对孩子身体和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物品要收藏起来,放到孩子看不到和拿不到的地方。既然给孩子建构安全原则,不让他去拿,就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然后每天为此冲突却又不给孩子,孩子只要被那个物体刺激到,就等于孩子注意了那个物体,孩子是不会考虑和听进去关于危险这些语言的,因为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危险的内涵,除非家长边说这些语言时边吓唬孩子。如果我们没有细心地把不让孩子动的东西藏好,一旦被孩子看到并需要它,这时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心理力量不够控制自己的念头,非要伸手去拿时就受到成人的斥责,这就增加了孩子被成人斥责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畏缩和自卑。因此在孩子玩一些给成人带来过多麻烦的物品时,要规定一定的范围,例如,玩水可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玩,玩饭可以玩谁的饭。

芭学园为孩子提供的环境

4.(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孩子到了2~3岁时,进入了对物质的功能探索时期,也就是孩子在2岁之前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是什么,进入2岁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可以干什么。自此我们应该看出一点孩子发展的轨迹,他们的发展步骤像一个高级教授制定的最高级的人类教育课程,而孩子是严格地按照这个大纲在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