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09

第9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6)

作为一个人,像是从太空来到地球,他们必须得搞明白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将来他自己可以怎样利用这个世界的一切活下去。他们一刻都不停地在学习、在研究。孩子2岁后,孩子们的研究逐渐地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事和物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探索自己拿着的物品和别的物质能怎样找到链接。哪一个小的能够装到大的里面,什么东西可以从什么东西里倒出来,大瓶子盖是不是需要盖在大瓶子上,小瓶子盖是不是需要盖在小瓶子上。孩子拿到物品的时候很少再去关注物体的质地和形状,更多的是为发现了物质的功能而愉悦。他们通常不会再拿一个积木去抓捏、啃咬,不会对那个积木的棱非常着迷,而是对它怎样跟瓶子和稀饭在一起,怎样把水倒进瓶子更感兴趣。

由于对现实的世界法则还不能理解,大自然又安排孩子们去关注这些法则,所以孩子们进入一个很难受的时期,他们有时觉得什么都跟他们过不去,他们较劲的事情根本没有个解决办法,他们常常会失败,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之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好像世界上的一切都围绕着他们,他们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但突然他们发现自己想要天上挂着的那个月亮,可是无论怎么闹,怎么哭,都不能如愿,这让他们很生气。这时孩子们的“无理”要求也会让我们成人焦头烂额,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孩子为什么那么固执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事件:

一个孩子坐电梯,在这之前很久了,都是妈妈或者爸爸抱着他,让他为大家按开电梯门。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爸爸和妈妈,爷爷奶奶都是自己的脚站在地板上竖着自己伸手去按电梯按钮,他却是被抱着斜着身体按的,于是他要求自己也像大人们一样,站在地上,竖着伸手去按电梯按钮。

这对他很重要,因为大脑设计的密码就是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模仿他注意到的大人,这一点他根本无法抗拒,因为他还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别人。首先他的新创意遭到了家人的激烈反对,爸爸和妈妈在他的耳边吵吵闹闹,什么够不着,等长大了什么的,他根本就没听懂,在他的坚持下,爸爸终于把他放在地板上,他承受着爸爸没好气的抱怨,爸爸说:“看看,你能够到吗?够不到吧?”他没有听懂爸爸说的话,什么叫够不到?他刚伸出手,爸爸又想把他抱起来,他又是一通哭闹,爸爸这才没办法真的把他放在地板上了,这苦苦争取来的机会多不容易啊,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像大人那样按电梯按钮了。

可是,当他再一次伸出手时,却怎么也按不到,这是怎么回事?他真的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它曾经是按到的,他不相信自己按不到,于是努力按还是按不到,他气坏了,于是大发脾气,哭得都呕吐了。爸爸和妈妈还在他耳边大吵,爸爸在骂自己:“看,说你够不着够不着,你非要自己够,还哭!”妈妈在吵爸爸:“你干什么呀?不是给你说过吗?你干吗朝孩子喊?”可是这时更让他生气的是,爸爸一把把他抱起来,拉着他的手,按到了按钮,电梯门被打开了,他简直要气疯了,他大哭着:“不要!不要!”他要站在地上自己按。于是他疯了一样地要求出电梯,让电梯门关上再重新回到刚才。

可是任凭他怎么哭,也无法回到刚才,他简直觉得没法活了,这时突然自己的屁股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两下,他吓坏了,吓得都忘记了哭,但这时爸爸和妈妈吵起架来,他们变得特别可怕,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困难。

想必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因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身高与电梯门的高度之间的关系,更不理解自己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条件的关系,所以他们无法判断整个事件问题出在了哪里,但是孩子们只知道自己的愿望。为了确保人类能按照每一个不同人的特质来发展,大自然必须设计人类在建构自己的自我时,要固执地按照自己也不知道的要求去做。

在这之前,孩子们的智慧还很少有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在智慧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就像我们前面的案例里讲的孩子,之前他的智力和经验没有使他发现自己按按钮和大人按按钮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在某一时刻他突然发现了,这就是飞跃,由此看来当孩子出现如案例中那种不可理喻的情况时,做家长的应该感到高兴,为了孩子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为了孩子有了顿悟,我们打他们,骂他们,这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在案例中做错事和不懂事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到了2岁之后,如果孩子想把凳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搬起来,在搬的时候,由于凳子的光滑或者沉重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被搬起来,他会为这个不如愿而大哭。

越接近3岁,这种迹象越明显。他们像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与自己的设想相一致。实际上这是因为经验过少,而恪守一种经验造成的。在没有经验的时候,不会产生比较,他们也不会痛苦,在经验多了之后,他们会判断已有的经验是否合适现有的行为,他们会找到失败的原因,所以也不会痛苦。只有在这个时期,他们所具有的经验,比没有要多,比够用又少,所以造成了他们的执拗,这也是人们所说的难对付的2岁。尤其到2岁半之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这一个阶段,蒙台梭利称之为“执拗敏感期”。儿童执拗期的状态要一直延续到3岁半之后。经过很多这样的碰壁之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他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人无法改变的。

孩子们在这一阶段还会刻板地恪守自己喜欢的一些物品的形状,如果这个形状无意间被破坏了,或者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必须被破坏,孩子就会非常痛苦,因而大哭大闹。经过一段时间烦恼的磨炼后,孩子也能够分清哪些物品是可以长久保留那种完整形状的,哪些物品是需要被使用,因而不能保留完整形状的。这也是对事物与人的关系认知的一个开始。

举个例子:

张先生的困惑:有一次自己的父母到自己家小住几天,因为爷爷奶奶很想念孙子,张先生午餐时为父母烧了一条鱼。这条鱼完整地放在餐盘中,上面撒了一些红色的辣椒丝,旁边还放了几片香菜作为点缀。张先生也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希望爸妈尝上一口,赞叹鱼做得好,这条鱼端上来之后,孩子兴奋不已,对着鱼做出各种小动物的兴奋动作,平时张先生最喜欢看到孩子做这样的动作,因为那表示孩子高兴,张先生养孩子的理念是:只要孩子快乐就行。

午餐开始了,张先生热情地向父母推荐这道鱼,父母为了儿子双双笑着将筷子伸向那条美丽的鱼,这时孩子突然用手将盘子护住,急切地喊:“不许吃这条鱼,谁都不许吃这条鱼!”这条鱼是作为佳肴用来孝敬爷爷奶奶的,孩子的爸爸看到儿子这样自私,不懂得孝敬老人,觉得很没面子,看到父母脸上的尴尬,张先生更是生儿子的气,于是怒火中烧,将鱼盘从儿子紧紧护着的两手中拉出来,一下把鱼夹成好几块,分别放在父母的碗中。这一举动带来的结果是:孩子像天塌了一样暴跳如雷。

为了一条鱼将孙子惹成这样,老人脸色也很不好看,又将鱼送回到鱼盘中,说:“我们都不吃了,都给你。”鱼虽然送回来了,但孩子还是大哭:嘴里喊着:“破爸爸,破爸爸。”这让张先生实在是忍无可忍,他将儿子硬是拖进卧室,狠狠揍了一顿。孩子在卧室里哭着,最终一家人沉闷地吃完了这顿团圆饭。老人临走时,沉着脸告诉儿子,不要把孩子惯坏了。

中国传统的餐桌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需要在食用之前把将要破坏并吃到肚子里的菜肴装扮得漂漂亮亮。对于孩子来说,他还不能理解菜做得如此赏心悦目是为了让人急于将其吃到肚子里。他只知道那是一件让人快乐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只要放在眼前,他就感到非常幸福,这是真正的艺术家的状态。孩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保护这件艺术品会受到这样的一顿揍,因此爸爸发脾气时的脸色和打骂所带来的伤害,都会留在孩子心中,成为永远的痛。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以为要求一件事物的完整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认识将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偷东西,撒谎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他们的争取没用,才会用地下行为达到自己的愿望。

怎样面对孩子的执拗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的时候,有的家长会试图想各种不正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像那个非要自己按电梯按钮的孩子,个子不够高,又不让家人抱着他,成人就会想到回家去拿凳子来垫在脚下。但实际上,在执拗期里孩子是不接纳这些方法的,他们硬是要站在地上,要让自己的手够到那个按钮,他们就是不理解为什么他的爸爸能够到,他够不到。如果成人这时忘了孩子处在执拗期,因为不能认识自己的身高够不到电梯按钮,而孩子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认识这个世间法则,做家长的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这样的法则。家长该怎么做才算正确呢?如果家长认为,自己为孩子出了那么好的主意,没有被孩子采纳而生气,就会影响孩子这一阶段的发展。因为孩子是全身心投入在探索这件事情上,并且是真心实意地在为达不到目的而痛苦,这就是人类生存本能所需要的一种特质。人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够保证将来在生存手段和生存技能上精益求精。如果这时成人表现出生气,向孩子发火,甚至为此打骂孩子,孩子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为什么生气,在成人生气之后,孩子会停止哭泣或对痛苦的表达,变得畏畏缩缩。

这个时候,如果你告诉孩子由于他年龄小,个子还没长高,所以不可能够到,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自我认知,会让他们在以后再做事情的时候,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问题需要他自己去面对时,孩子就会用我还小,还没有长大作为逃避的理由。

尽管孩子不容易采纳成人的建议,但成人的积极性建议会给孩子造成积极性的影响,将来孩子会成为一个自主的积极解决问题的人。更多的时候,在成人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执拗时,成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倾听孩子--平静而安静地等待着孩子发完脾气,然后告诉孩子爸爸或妈妈对这件事情也没有办法。这样很多次后,孩子就会发现自然法则咱们人是无能为力的,那时他们就会利用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

有一天我到班里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快地归位完走了,信天(化名)摆了一地的靠垫,我边建议他把靠垫归位去吃饭,边把一个靠垫顺手拿起来归到原来的位置上,这时信天突然躺倒在地板上大哭,边哭边说:“不要你归位!不要你归位!”我知道我惹“麻烦”了,于是坐下来,耐心等待事情过去,信天大发脾气,声音大得不得了,趁他喘气的空当我说:“那我再把垫子拿回来你自己重新归位可以吗?”信天大哭:“不行!回到刚才!”我说:“没办法,不能回到刚才。”信天听到这句话,又尖叫又跺脚,脾气更大了,我平静地看着他,等待他再一次停息下来,在这样的时候有时你会觉得他们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但你一定要坚持,坚持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很快就停下了发脾气,因为最后发更大的脾气时用的力气太多了,很快他们就累了,这时你可以给他们提出新的建议。

信天大叫之后,突然变成了伤心的哭泣,我趁机对他说:“咱们去吃饭吧?”信天哭着说:“我要归位靠垫。”我被他感动了,说:“好吧,这次大李老师不动了,你自己归位。”没想到的是他先拿起一个靠枕给我,然后自己开始归位其他靠枕。我想有一天孩子会理解这样的真理,时间无法倒退,我们无法回到刚才。但他们会想法安慰自己,他们会不再纠结这样的事情,或者他们开始想办法弥补。

因为在信天发脾气和难过时,我跟他在一起,他对我了产生一种“哥们儿”的感情,所以在我真诚地向他承认错误:“我再也不拿靠枕了”之后,他“怜悯”和接纳了我,分享给我一个靠枕让我归位,这个行为是我们这次冲突的收获,这就是人性。

怎样引领孩子的工作

在2~3岁这个年龄段,深入工作对孩子仍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很好,大多数时间都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孩子,发生执拗的机会也比较少,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工作就需要大人引领一下,由于引领工作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事情,所以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在王宝宝的家里,我们为他准备了各种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是跟幼儿园一样的木头块和积木。在他快2岁的时候,那些积木基本不被王宝宝注意,但是我经常会使用这些积木自己工作,以便使他发现这些积木的用法,希望在我不能来的时候,王宝宝能使用这些积木工作。当然我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展示给他的姥爷,使他能够学会怎样引领孩子工作。

那时我总是把那些木块围成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圈,或者一块一块摞起来,王宝宝总是把我做好的形状弄乱,然后离开。在把我摆好的形状弄乱后,他没有任何的表情和情感;把我垒得高高的积木打倒后,如果我不做出吃惊的状态,他也不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