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07

第7章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4)

找到真爱的感觉

一个0~1岁的孩子,需要获得家长实实在在的爱,这个爱恰到好处,是婴儿心理所需要的。有一些成人并不能找到这种恰到好处的爱。有很多家长说:孩子来到自己身边,自己也很想爱孩子,但是老觉得隔着一层,老找不到爱的感觉,于是就会像是假装爱孩子,总像是在表演,如果家长是这种情况,孩子就收不到来自家长的爱,这种假假的做作的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情绪不好,经常大哭大闹。

家长不能找到真爱的感觉去爱孩子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造成:一种情况是家长自己心里非常不愉快,由于夫妻之间的矛盾,或者和老人之间关系处得不够好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为了生活,要将这种不愉快情绪压抑下来。这样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试图将这种不愉快隐藏起来,然后拼命地去爱孩子,由于担心不愉快会流露出来,会造成两个极端:要不然就是做作,要不然就是溺爱,总之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地去爱孩子,这种假爱也会使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只依恋母亲,离开母亲就情绪不好。

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比较严重的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小事情所影响;或者自己情商比较低下,对孩子忽冷忽热,这些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非常疑惑,造成孩子心理紊乱,使孩子对周围环境和陌生人都会感到恐惧不安。使孩子经常处于焦虑之中。

如果家庭关系有问题,肯定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一定要想尽所有的办法解决好家庭矛盾,解决家庭矛盾的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通道,只要有良好的愿望,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家长察觉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就要去寻求帮助,无论是找心理医生,还是找心理帮助机构,一定要不惜代价将自己心理和人格的问题解决,而不是隐藏这些缺陷,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就没有问题。别人有可能会不在意你的缺陷,但你的孩子一定会看到的。孩子用他的心会看到家长身上的缺陷并去吸收它。这样家长的缺陷就会成为孩子身上的缺陷。所以家长一定要放下面子,不要心疼钱,为了孩子的一生,一定要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去解决它。

找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修复的工具,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关于获得爱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自己去修炼弥补这些缺陷,慢慢就会放松起来,自己感到舒服了自然也就会爱孩子了。

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吃饱喝足并获得足够的爱之后,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获得发展。如果能够获得发展,孩子心情就非常好,心情好了孩子身体就会健康。如果孩子不能获得良好发展,或者根本得不到发展机会,孩子就会大发雷霆,脾气烦躁,甚至出现麻木不仁,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如果孩子是前一种大发雷霆,说明孩子还在争取发展机会;如果孩子是后一种,看上去很乖,却麻木不仁,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放弃了发展,将来可能连情绪都没有了,成为了一个既没有很好智商也没有很好情商的人。

家长要学习给孩子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去发展自己。一个孩子如果在发展自己了,那他的内心一定是健康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非常投入地在玩,在不停地探索他周围的环境,那么这个孩子心理就是健康的。我们要做的肯定是继续让他健康下去,而不是干涉他,妨碍他的健康发展。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就会出现情绪问题,所以家长一定首先要给孩子发展的自由,孩子情绪才能够保持平静,做到身心健康。

探索物质是对孩子精神的保护

孩子从能抓住物品,就开始了探索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发现使孩子更多地注重物质比更多地注意人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一些。因为物质不带有情绪的变化,不带有丰富的内心活动,不带有由身体所散发出来的不可见的多变的人的信息。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不甚了解时,他们无法对身边人的丰富的变化产生理解,如果让他们过多地注意人,他们就会对人身上的那些变化感到迷惑,成人多变的情绪有时会使孩子感觉到非常不安,导致他们会用尽力量地去应付成人,用他们的方法与成人进行斗争和周旋,而这些消耗对孩子任何方面的发展都没有意义。

有一个1岁半的孩子,妈妈和小姨带着他坐城铁,由于他长得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吸引了车厢中所有人的目光,小姨和妈妈也感觉到非常自豪和欣慰,于是满脸喜色地与孩子进行互动,逗得孩子非常快乐。这个孩子在完全放松和投入的状态下突然对妈妈的腿咬了一口,周围的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妈妈一声号叫,车厢里的人都吃惊地看着这位妈妈,孩子则被妈妈的惨叫声吓坏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小姨赶紧抱着他跑到车厢的另一头。这时这位妈妈正在气头上,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孩子只有1岁,她伸着手臂用力地指着孩子,恶狠狠地大骂:“你再咬,你再咬,我要敲掉你的牙,打死你!”这时,孩子边哭边委屈地看着刚才还满脸阳光的妈妈,爱自己的妈妈,现在一下子变成了可怕的妖婆,孩子还不能把发生的事情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妈妈突然变成那么可怕。

看到孩子在注视妈妈的时候,眼睛和脸上露出的恐惧,想必孩子恐惧的不是妈妈说要打死他这样的话,而是刚才还在亲吻他的,那么柔情似水的妈妈怎么瞬间变成了恶魔。孩子失望至极,趴在小姨的臂膀上继续大哭。当孩子含着眼泪目光极其可怜地回头再看妈妈的时,妈妈的脸上依然怒气未消,妈妈依然嘟嘟囔囔在骂着……车厢里的人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笑了起来;小姨一直在哈哈大笑着,大概因为她的姐姐被自己的儿子咬了觉得好玩。

这时,没有一个成人注意到孩子的心态,我想这个1岁半的孩子一定是给搞糊涂了,为什么在妈妈变得这么恐惧的时候,所有的人却在笑。

如果在上车后这位妈妈给孩子一个玩具,孩子低头专注地摆弄他的玩具,车厢里人群投过来观赏的目光就不会伤到孩子,妈妈和小姨也不会被这些目光刺激用逗弄孩子来吸引别人反应,孩子也不会因为把握不住跟妈妈玩耍的方式而激怒妈妈,所以我们看到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事做,而不是我们把孩子当玩具。

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

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

我们成年人很难保持一种始终平和的心态和平和的面容。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敏感地感受到人和环境微妙的变化,但他们的经验还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这种变化,所以,在儿童的早期,引领孩子去探索物质,比引领孩子探索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一些。

如果孩子是在自然状态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种互动是适合于孩子心理发展状态的,而且带有孩子自己特有的发展阶段性,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孩子在0~2岁这个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在我们的观察中,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对物质感兴趣,而女孩子似乎更容易对人感兴趣。

如果孩子出生后,家庭成员很多,并且从孩子出生就不停地轮换着抱孩子,不给孩子独处的机会,孩子就可能会更多地沉迷于对人身体的迷恋。

我们连续观察了三个宝宝,在宝宝出生3个月之前,如果不给孩子提供物体的刺激,只有家人每天逗他,抱他,孩子对物体基本视而不见。只要有人抱着他们,他们就会显得没有行动的欲望,在这种养育方式下,只要有人抱着,孩子就只享受与成人身体贴在一起的舒适的感觉。我们观察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宝宝因为不在我们的指导范畴,刚开始家人也不太接受我们的指导,家人所用的方式就是一味地抱着孩子,在这两个宝宝快3个月的时候,我们为他们提供物品,宝宝甚至会厌烦地哭泣起来,而且口的敏感期现象几乎完全没有。之后,我们说服了家人调整了家人的养育方式,对宝宝减少了在醒的时候与人的互动,增加了物体的刺激,几周后,两个宝宝便出现了疯狂的工作状态,而且对物质探索的状态越来越好,不良情绪也越来越少。孩子在得到了这样的帮助后,对周边事物的探索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我们发现,在2岁之前,孩子大都先探索对物质表面的感觉,将物体翻过来倒过去地触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弧的,还是有棱角的,是大块的,还是细小的,并且用他们的手去感受物体的这些特质。9个月后,他们开始探索物体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声响。1岁半到2岁这个阶段,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比如说,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装在里面,哪些可以排成一串……这些都是关于物体的空间关系、体积、质量、因果这些特质的探索。几乎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民族,哪个性别,在这个年龄段所探索的物质的特质都相同。

孩子在探索物质的这些特性时,全身每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为他们的大脑收集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感觉器官被高度地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地工作,肢体与大脑产生了非常和谐的配合状态。大脑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并创造出适合个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为日后几十年纯大脑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们知道当孩子在探索这些物质表面特征时,孩子的感官会受到丰富的刺激,在感官被刺激后,大脑的树突就开始连接,环境的元素造成大脑连接成为带有环境特征的样子,发展心理学中管这种模式叫作心智模式。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内在的神经元模式就不同,神经元所形成的模式决定着一个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环境元素丰富,心智结构就丰富,环境元素单一,心智结构就单一,两个心智结构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无法沟通,当人类不适应某一环境时,其实是因为人的心智结构中没有与此环境共鸣的内容,所以无法处理来自这一环境的讯息。

这正如我们要培养一个能够打井取水保证自己生存的人,那我们首先要让他的心智结构中有关于打井的信息,并想法使他热爱打井,我们要使他对打井这件事有热切渴望。然后我们会给他关于打井所需要的条件和成长机会,如能够持续去打井的意识和将来能够成长起打井力量的体魄和心力。有了这些,将来这个人就会为了打井去弥补自己所有的缺陷,需要力量的时候,他会去练习自己的体魄让自己有体力;需要知识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打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并从中获得快乐。对于人生来说,打井有如生存,水则有如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最能够考试的人,那么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就无须放上很多打井的玩具。一般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好公民。

那么孩子在现实环境中是怎样探索环境的呢?我们来用一个案例说明:

坤坤来到幼儿园时,刚1岁9个月,妈妈认为家里的环境不适合孩子的发展,自己又无法辞职在家里陪伴他,于是把他提前送到了幼儿园。那时,他只长了四颗牙,只会说一个字,就是物体从高处掉到地上所发出的声音--梆。不知为什么,他不叫妈妈,也不叫爸爸,由于长期被人抱着,他的腿没有力量,经常走几步路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

老师对他进行了工作的刺激,坤坤很快就开始发疯地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很快地将口、手、腿的敏感期都过完了。

突然有一天,所有的小朋友从屋里出来进行户外活动时,都找不到自己的室外鞋了,教室门口乱作一团。老师到处找,也没找到那些鞋子,大家非常纳闷,几十双鞋子放在哪里都会是一大堆,怎么会无影无踪了?

这时,坤坤慢悠悠地从教室里出来,捡起最后剩下的几个单只鞋,一颠一颠地跑到垃圾筒旁,费劲地用脚踩着垃圾筒盖的开关,把手中的鞋子扔进了垃圾筒。老师们看到这个动作,兴奋极了,他们终于知道鞋子在哪里了,跑过去一看,垃圾筒里几乎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坤坤的老师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早晨跑步的时候他溜了出去,怎么劝他也不进来。把这些鞋子从门口搬到垃圾筒需要无数趟,虽然不足20米的距离,对坤坤来说也不算太近了。”从此老师注意到他每天都会做这件事情,老师没有提示他注意,也没什么表示,知道他正在探索空间,于是每天在他工作完后,端一个筐子到垃圾筒边去把他扔进去的鞋子一只只地再捡回来。就这样每天要捡好多次。从此坤坤的身体一天天地强壮起来,腿也更加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