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02

第2章 认识孩子(1)

1.孩子从哪里来

有一对夫妇结婚很多年了不怀孕,他们已经想孩子想得要发疯了,尤其是女人,见了别人家的宝宝就盯着一直看,甚至有时候在上班开会的时候会把围在办公桌旁的同事都看成是小宝宝。在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法怀孕之后,这对夫妇决定去做人工受孕……人工受孕的过程十分复杂和痛苦,取卵的时候,医生要先进行探针穿刺。医生会在B超探头套上一个胶皮套,在探头凹槽处,固定一根长长的穿刺针,其尾部连接着负压吸引胶管。探头进入女性身体后,B超显示屏马上可以看到蜂窝状的卵巢。医生再根据显示屏所显示操纵探头上的针管,依次抽吸每一个黑色的蜂窝,吸出卵泡里面所有的液体。液体顺着穿刺针的管子进入一个试管,一个装满再换一个。装满液体的试管,通过传递窗,由助手放入培养室工作台上的试管架里。因为卵子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很高,温度要在37℃左右,湿度要适中,不能见光,所以整个手术过程都要关灯,只留一盏蒙着纱布的落地小灯。接着,操作员在培养室,一个接一个地把试管里的血水倒在小玻璃器皿内,在显微镜下拣吸出卵子注入另一个培养皿里,等待催熟。

6小时后,它们将与优选精子会合。精子拖着“长尾巴”,快速向四方游走,卵子则是一个浑圆的球体,向四周吐着“舌”。受精过程像是一次约会,“卵子主持,精子出席”。受精卵会分裂变成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八个细胞,在四到八个细胞的时候,医生就在胚胎移植室里,把小胚胎放到女性宫腔里面。

这对夫妻去了医院,依照上面的程序,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小的器皿里,良好的服务使他们夫妇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卵子和精子,为了保险起见,医生在女人的腹中放置了两个受精卵。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人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医生告诉他们是双胞胎,两个受精卵都存活了。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这对做梦都想孩子的夫妇得到了一对龙凤胎,两口子乐开了花。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可爱,两口子越来越多地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的特征,连微小的怪癖,细微的动作还有嘴角的笑意都像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两口子经常感叹生命太神奇了,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生生不息,延续着家族的血脉。

这两个宝宝无论是他们的身体还是他们的精神都来自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基因,没有其他更让人不可理解的东西出现在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中。

人类一直在对自身进行着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试图证实人的精神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一次次地重复来到这个世界,一方面试图证实婴儿是从无到有成长起来的。

作为父母,当我们打算要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内心抱着一个怎样的态度和心情?我们是打算要一个可爱好玩的宝宝,让我们的生活丰富一些;还是要这个宝宝来修复我们成人间不太美满的亲情关系;又或者因为我们被他人爱抚和养育过,我们也打算做他人的父母,为他人奉献我们的爱抚与辛劳。

无论我们付出的是爱或者不是爱,我们都需要知道自己对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做法,而不同的做法,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

2.人群中的儿童观

孩子不是空罐子

一次,我的一位男同事到珠海办事,办完事到外面转一转,听说珠海城中有一座有山的公园,他一路寻去,到了公园,发现那里的环境真的非常优美,空气非常清新,大冬天草是绿的,花是红的。同事正放空心灵,打算吸纳风景时,耳边传来了刺耳的女人说话声。同事集中注意力,尽量不让自己被女人的说话声音打扰。他紧闭眼睛面向苍天。但无奈,那个女人说的话让他太好奇了,只好先让自己回到凡间,目光寻找声音的来源,不看则已,一看让他吃惊得无话可说:一个身体强壮快乐的妈妈用婴儿车推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宝宝,边快步走着,边大声喊着“宝宝名字叫王欣,宝宝名字叫王欣,宝宝名字叫王欣……”

同事百思不得其解,并且感到很难过,带着一脑子的困惑回到宾馆问我为什么那个妈妈要一直这样说,是这位妈妈有精神病,还是有其他的意图?

我当时给了他各种各样的答案,一种是这个妈妈太爱孩子了,但不知道怎样向八九个月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用这样的口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一种是这个妈妈想教会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叫王欣,妈妈认为这很重要很有用,所以一遍一遍地给孩子重复,这个妈妈大概立志要把孩子教育好,要将自己知道而孩子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孩子。

其实,我们在小区里或者公园里也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年轻的父母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八九个月的孩子自然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妈妈当然有义务告诉孩子。问题在于有些成人往往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的罐子,拼命地往里面装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碰到什么就往里面装什么,根本不管孩子现在在感受什么,在观察什么,在探索什么,一味地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

有一次我看到一对父母推着他们的孩子,见到马路边一位老人,父母就指着那位老人对孩子说:“看,奶奶,宝宝说奶奶好”。过马路看到红灯亮了,父母就指着前面的红灯跟孩子说:“宝宝看,现在红灯亮了,一会儿绿灯又亮了,红灯停,绿灯行,小朋友看得清。”我观察他们的孩子这时正在专注于天上的云朵。父母回头看着红绿灯的时候,孩子压根就没在看那个红绿灯。要命的是,父母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能白废了,于是用两只手把宝宝的头扳过来,用手指头指着前面的红绿灯,继续讲解……这时可怜的宝宝一脸茫然,他还没有从刚对云朵投入的观察中回过神来,父母强行把他的脑袋扭过来后,他还不知道该看什么。

在他的眼前有大人伸出去的半条胳膊和一只指着前方的手,有电线杆,有远处的楼房,有路边的树,有蓝色的天空,有白色的云朵。大人口中念叨的红灯停,绿灯行,对宝宝来说,也许是成人的手指头,也许是蓝天,也许是白云,但无论如何,这时成人在一边哇哇的声音肯定是让宝宝不胜其烦的。

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做家长的有责任把自己认为孩子应该知道的所有的事情告诉孩子,孩子自己正在做着什么家长却不关心,这就像是一个女人正在被眼前的美丽风景陶醉着,她老公不关心,却突然跑过来对她说:“唉,你坐在这里发什么愣,看你也不跟我在一起,你应该看看那边的山,你应该看天上的云彩。”如果这个女人打断自己的思绪,去做丈夫要她做的事,她就很难回到刚才那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能令她记住和享受一生的感动中,那是她作为一个人,自我系统运作的秘密时间,她的先生那样打断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粗鲁的,是不尊重她的。

这也如前面的故事中孩子的妈妈,孩子有可能也在这样的感动之中,只是孩子不会表现内心工作的状态,家长不断地给孩子输入那些约定俗成的小常识,这样家长越勤奋,孩子就越成了装满小常识的杂乱无章的抽屉。孩子无法成长出带有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感受的自我系统,如果家长一直这样做,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只会记忆不能创造、无法判断、没有个人立场和主见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很好地生活呢?

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造成孩子把所有用来发展的力量都用在了对小常识的收集上。在日后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之下,孩子都能说出许多别人不知道的常识,这会带来别人的赞叹,这种赞叹会鼓舞着孩子把更多用来发展的力量用在卖弄自己的小常识上。也许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在某个知识竞答上获得不错的成绩,这种成绩和优势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对自己带有幻象的认知。但是,任何一个了解很多小常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

从小到大,周围人对孩子的反应,使孩子以为自己是优秀的,是优秀的就一定会被生存环境所需要,所以当结果与孩子的判断不符时,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疑惑,以为这个世界对自己不公,以为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慢慢地,孩子成了一个受害者,郁闷终生。

这几位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童观,但他们的行为中带着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只有他们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灌输给孩子,才是帮助孩子。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有一个朋友,发誓一定要把未来的孩子培养成名人,还没怀孕她就找了好多书来看,看完了几套养育孩子的方案后,她自己创造了一套自己养育孩子的方案,孩子还没出世就已经跃跃欲试要大显身手了。

当她的宝宝出生后,她带着热切的渴望感染所有的人相信她是对的,于是,她开始按照自己创造的那个养育计划训练她的宝宝。

孩子一出生就每天给孩子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单词,然后,再抽空在宝宝醒的时候拿来自然科学的卡片给宝宝指着上面的动物反复地告诉孩子那都是什么。

孩子躺在摇篮里正在自己吃手,她马上拿着三字经在孩子耳边念:人之初,性本善……见到任何东西都马上把孩子抱过去给孩子讲一通这是什么。

孩子1岁了,吃饭的时候正在玩饭,拿勺子把饭捣来捣去,又捏又拍,她连忙捡起饭粒举到孩子面前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孩子会走了,这位妈妈领着孩子逛公园,孩子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沉迷地看着吸引他的一切,而妈妈却看见了水里的鸭子,这时妈妈马上拉着孩子指着水里的鸭子对孩子说:“宝宝,看,鸭子!”孩子蹲下开始玩水,还捡起水边的小木棒挑泥巴,妈妈拼命地捏着孩子的胳膊着急地让孩子看远处水里的鸭子,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看着妈妈指着的方向,妈妈马上对宝宝说:“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带着孩子出去玩,看见卖煤的车,马上说:“宝宝,看,车!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见了一位奶奶,要宝宝问奶奶好,还要给孩子进行礼貌说教,说完还要问:“知道了吗?”下一次又见一位奶奶,还要同样地问,要让孩子给奶奶背诗,给奶奶背一个“鹅鹅鹅……”当孩子再大一点时,孩子如果看到一条虫子,马上指着那个虫子告诉孩子这条虫子的学名,孩子回家后拿来百科全书,将这条虫子所属的那个科目中其他的虫子介绍给孩子,然后再带孩子出去研究这个科目的其他虫子……如此,孩子身边的万物都被教育的人按照规划输入给孩子,这个人完全不管大自然赋予孩子的自然发展机制是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个妈妈要跟孩子的自然性相搏,要斗败孩子身上的自然性。利用任何机会给孩子灌输几千年前某个名人在成年时由于某一次感慨而写的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还没有机会练习自己的感受力时,就要去学习古人的感受力吗?暂且不说感受力是不能学的,就是能学,我们的孩子按照古人写诗时候的感受来感受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一定能够变得有学识,也能写出很棒的诗吗?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显示出一些东西,他们只要醒着,能看的东西他们一定去看,能拿的东西他们一定去拿,他们的行为是谁在指导?他们为什选择那些事物去注意,我们注意了孩子这些现象就是注意了大自然的规律。如果我们不在意孩子身上所显示出来的自然性,不去尊重它,顺从于它反而要去与它搏斗,由于孩子还不能表达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我们抗争,最后我们真的就把孩子的需求打败了,用我们成人的愿望代替了孩子身上的自然性。

最后大自然真的输了,这些家长的孩子真的被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也许这个孩子会成为神童,会比别人提前四年大学毕业,但这个孩子像一个在工厂中批量生产的机器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没有童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寡淡无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有个别的孩子会成为优秀分子,但更多的孩子被因此毁掉。大多数被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都少年辉煌,成年平平,老年愤然。更多的人是从青少年开始,就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兴趣,在他们看来,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不愿意再继续努力,继续突破,更不愿意为了生存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