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关键期关键帮助
13951900000003

第3章 认识孩子(2)

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完全由成人来塑造,由于人类只能创造出有限的几个模式,孩子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学者,可能会成为天才儿童,可能会成为人们羡慕的优秀的人,也可能成为父母的模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人们都按照自己创造的模式来塑造孩子,那么人类就可以成为有限的批量生产的几个类型。

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会培养出少数获得成功的人,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童年,在人群中找不到独特的自己,并很少为自己的独特特质而获得愉悦。还有可能因为这样看待孩子,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或者潜能被扼杀。虽然在本节讲的案例有点偏激,但在家长中,以为尽心地早教就是尽心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以为最高的知识就是古诗古文,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其实人类的知识有一部分是个人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归纳,提取出来的,这是直接经验,这些直接经验也可以称为知识,它帮助我们能够对别人的语言和发现产生共鸣。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探索个人知识,孩子就不能成长起自己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没有直接经验作为支撑,没有有力量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就无法对书本和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共鸣,不共鸣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会别人逼自己学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没法用。

孩子不是玩具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宝宝都会说话了,妈妈却变得不会说话,他们以为爱孩子就是学习孩子的样子,他们会指着一只小狗,对孩子说:“宝宝看,前面有一个汪汪。”以为把狗叫成“汪汪”才更孩子气,更可爱。

孩子在后面走着,在探索着自己身边的世界,妈妈却在前面张开两臂嗲着声音,做作地学着比宝宝还小的样子,做小鸟状又跳又蹦又飞翔,孩子愣在那里不知道妈妈在干什么。

孩子看见一朵花蹲下来刚想研究,妈妈自己变成了孩子,在前面蹦跳着,说:“宝宝快跑快跑,看,妈妈能够着这个树枝,来,跳一下。”孩子说:“妈妈,看这朵花。”可能孩子从这朵花里得到了独特的发现和感受,想要去跟妈妈分享,但妈妈根本不管宝宝的需要,一把把花摘下来,逗弄孩子,让孩子来抓,孩子抓不住,妈妈还会继续逗孩子说:“不给,不给,就不给……”

孩子正在看一条虫子,妈妈躲在草丛后面,孩子抬起头,发现找不着妈妈了,开始惊慌,妈妈却躲在一边偷着笑,孩子急得哭了,妈妈突然跳出来:“哎,妈妈在这儿呢!哈哈哈哈……”

这样的成人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探索发现中引出来,引到家长的行为和动作上,而家长只是单纯觉得自己可爱,家长的行为和动作对帮助孩子发展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这些成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让孩子搞不清楚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妈妈的身体是大人的样子,动作却比儿童还要儿童。

这样的成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幼稚而可爱,有了宝宝以后就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宝宝身上,成天把孩子打扮得像个洋娃娃,给宝宝头上身上扎上许多饰物,好让自己看着赏心悦目,也让别人为此赞叹他们。这样做家长的确被宝宝愉悦着,他们用孩子来愉悦自己,而不是在考虑自己要给宝宝什么,宝宝需要什么。

这样把孩子当作宠物,家长心情好的时候显得特别开心活跃,家长心情不好时就没有了兴致来扮演,有时他们会突然朝孩子发飙,孩子眼中的父母,要么是一个比自己还小还幼稚的大人,要么突然转变成为恶魔,在种情况下孩子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才造成爸妈有时高兴有时不高兴,在父母高兴时也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这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和人格扭曲,甚至恐惧,仇视社会。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不信任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他不知道真实的情况会怎么样。他会用一种扭曲的心态去看别人或者去逗别人。不知道如何与人真诚相待,这就是把孩子当宠物的一种儿童观所带来的家长行为。

孩子不是麻烦

有位妈妈自己很爱美,也很喜欢把孩子打扮成洋娃娃,给孩子穿漂亮的衣服。这天,她又给孩子准备好漂亮的衣服,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穿,非要穿另外一件衣服,非跟妈妈反着来不可。这位妈妈哄了几句后很快感到厌烦,甚至跟孩子争执:“这件搭配起来更好看!我给你选的这件衣服多好看啊,为什么你就是不穿,为什么?你告诉我为什么?”这时孩子已经被她的气势所吓到了,一边大哭,一边就是不穿。妈妈硬是给孩子往身上套,娘俩几乎打起来,妈妈控制不住大发脾气:“不管你了!太讨厌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完之后马上掏出手机当着女儿怒气冲冲地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大勇!你女儿太不像话了,太烦人了!你也不管你女儿,送给你妈管吧!我要上班去!我受不了了……”

孩子就在面前,妈妈是这样在说自己,还要抛弃自己,这对孩子一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幼小的孩子会怎样看自己,她还会认为自己是被人需要,被人爱的吗?

另一位妈妈是上班族,这天,下了班要在家做家务,还有一大堆工作没完成,正焦头烂额呢,宝贝儿子跑过来要妈妈陪他玩,黏着妈妈不放。妈妈只好放下手头的事去陪儿子,由于心里有事,所以敷衍了一下就急着离开,这时孩子拉着妈妈不让走,妈妈刚开始还跟孩子商量:“宝宝你要体谅妈妈,妈妈有很多事还没做,妈妈一定要走了,宝宝要自己玩……”妈妈苦口婆心地耐着性子讲,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硬是拉着妈妈的袖子哼哼唧唧,还靠在妈妈身上不离开准备哭的样子,妈妈的耐心终于到了一定限度,她一边使劲地掰着孩子的手,一边忍不住并大发雷霆:“妈妈今天这么多的家务都还没做完!你爹那个死鬼不知道死到哪儿去了!你这样非把妈妈累死!把妈妈累死了看谁管你!”孩子大哭起来。妈妈一把把孩子推开:“哭去吧!”然后自己愤然离开,去干活。干了一会儿又于心不忍,回去对孩子说:“哭完了吗?哭完了上床睡觉。”孩子说不睡觉,又大哭起来。妈妈再次怒气冲冲,打电话给爸爸发牢骚,越说越气,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在电话里跟爸爸大吵起来,然后把电话砸到了地上。这下,孩子吓得真的不哭了,妈妈却说:“你就像现在这样不哭了,妈妈就喜欢你了。你早点乖乖听话,妈妈就不会生气了……”

这样的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自己心情好时,会觉得孩子是个天使;孩子乖的时候,就爱孩子,孩子不能顺着家长,孩子有自己的问题需要家长帮助解决时,家长就觉得孩子不好玩,养孩子太麻烦,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同情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家长很容易讨厌孩子把孩子当成麻烦。有些成人会尽量克制自己不把厌烦的情绪表现出来,但她们不知道,她们的心里有了这种感觉,孩子会感受到,于是孩子会自卑,有负罪感,会痛苦;妈妈跟爸爸发脾气时,孩子会觉得是自己造成的,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一生都有负罪感;他们不太容易相信别人会喜欢他们爱他们。

当真的有人喜欢他们,他们可能就会想:我哪都不好,他为什么会喜欢我呢?他肯定是假装在爱我,由此会造成他们一辈子生活不幸福,他们很容易低自尊和低自爱,甚至于轻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认为孩子是个麻烦的儿童观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孩子不是上帝

一家几代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父母又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生以后,全家人都把孩子当成上帝,一家人不遗余力地表达着对孩子的珍惜:有这样一位妈妈,她天天无限怜爱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和无条件的爱,孩子无论提出什么要求家人都立刻去满足,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蹲下来仰起脸,深情地对孩子说:“宝贝,你想吃什么,妈妈去给你做。”宝贝说:“我要吃好吃的。”妈妈马上说:“好,好,好,妈妈去给你做。”然后到厨房一通忙碌后端上来一份美味的食物,孩子看了看,一巴掌把碗掀翻,把勺子摔在地上,说:“我要吃肯德基的炸鸡。”妈妈马上说:“宝贝,是不是妈妈做的不好吃,你很生气?好,妈妈去给你做炸鸡。”妈妈又到厨房里一阵忙活,炸鸡做好了,端上来,孩子吃了一口,将炸鸡摔在桌子上,说:“我--要--吃--肯--德--基--的--炸--鸡!”妈妈马上非常抱歉地说:“对不起,宝贝,爸爸把车开走了,要很晚才能回来,到肯德基堵车,现在不好走,咱们星期天再去好不好?”孩子说:“不行!”接着大哭。妈妈马上说:“宝贝,别哭,别哭,我们现在就打车去肯德基……”

这个家长以为把孩子当上帝就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他转,由于一直被顺从,孩子无法顺从于别人,所以孩子不能成长起感受他人和体贴他人的能力,孩子一直无法脱离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认识群居动物中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为他人服务获得生存机会,孩子无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练习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少年时期在群体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他们会不断地受到排斥和谴责,但自己又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建构起良好的适合于人群的人格状态。使孩子将来适应于自己的家人群和社会的群体生活。这种适应群体的过程就是理解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过程。

把孩子当成上帝会造成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孩子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爱他。一个没有利他精神的人是无法在社会生存的,因为他无法为别人服务。当他进入团体,当他发现团体成员无法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顺应自己时,他就会感到愤怒、伤心和生气,于是就会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最后被群体所遗弃。所以把孩子当上帝是在害孩子。

孩子是一颗种子

怎样看待孩子?其实是一个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的问题。我们是否很重视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来看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必须学会敬畏孩子。

大部分的父母延续他们的父母的养育方式,无论好的不好的都是代代相传,父母们会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心不断地加入教育的方式之中,因此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把握很少有人知晓,也没有人来推广。

令我们想不通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无论是农民、商人、大企业家还是小企业家都会去了解自己那个行业的规律,接受自己行业最先进、最正确的观念。比如,在农业方面,农民在地里忙碌,农业科学家在研究最好的养育植物的方式,寻找最好的种子,每当研究出一个好的成果,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农村中去,一两年之内这种优良的品种就会普及全国。农民为了种好这种品种,会坚持坐在课堂上学习,并请专家指导自己的实践。

但养育孩子这样的大事,却很少有人能去下功夫学习,甚至大多数人不知道养育孩子需要学习,需要了解孩子的自然规律才能养好孩子。很多人都凭着自己的想象在沿袭着自己父母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式,碰巧养好了,孩子将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碰巧没养好,小则使家庭几代人不能安度晚年,多则使一群人由于这个人而感到不愉快。作为家长我们没有把孩子养好,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

现在让我们来试想:将孩子比喻成为一颗种子,种子在发芽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各种帮助。在帮助一颗种子时我们必须懂得这类种子与我们种植的其他种子有什么不同,我们将要种植的种子什么时间需要水,什么时间需要肥料,什么时间需要水多,什么时间需要水少,我们不能天生就知道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这颗种子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赋予这颗种子的规律。儿童也是一样,为了更好说明一些,我们把孩子0~6岁的发展关键点,分割为关键期来说明孩子的发展规律,其实孩子的发展是贯穿的、完整的一个过程,并没有分为明显的一个个的阶段。由于环境的原因,孩子自己的气质类型的原因,还有遗传等原因,即使是相同年龄相同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其发展阶段也不会完全一致,所以比较先进的心理学研究者,以孩子的变化作为研究点,而不用阶段性。但为了家长们容易了解,便于操作,我们还是大致把孩子的每一年龄段需要的帮助和大体特征利用关键期这样的概念说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