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苏格拉底(名人传记丛书)
13948700000008

第8章 一生寻智(3)

“诸位,遇到这样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你们若是听我劝告,留下我吧。就像把睡眠中的人唤醒那样,你们兴许会恼我,甚至会打我,或听信安倪托斯的话,轻易地处死我,从此,你们的余生过着昏昏沉沉的日子,除非是神关切你,给你们另外再派一个人来。我这样的人是神送来的礼物,在这方面你们是见得到的,多少年来,有关我自己的一切事务,我经常是把它置之脑后,总是不断地为你们忙碌着,像父亲和兄长对待儿子和弟弟那样,劝你们修身进德……”

苏格拉底的申辩完全是出自一种强烈的感觉,他认为自己像“马虻一样”。虻是一种昆虫,体积比苍蝇大,这种昆虫可以附在马的身上或牛的身上叮它们,吸它们的血,所以被称为马虻。

苏格拉底把雅典比喻为马,而他则紧紧附在马身上,令之厌烦的虻随时有送命的危险,苏格拉底以虻自喻,他知道自己也有送命的可能。

为什么苏格拉底仍坚持像马虻一样呢?他是在执行他的使命。苏格拉底要使雅典人明白他们的无知,以此警示他们要洁净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深知,只有思想和精神将永存,不会消亡。

除了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为马虻外,还有人将他喻为“带电的鲟鱼”。凡是与他交谈的人,最后都会被他的问题所麻痹,以至于对什么都无法回答,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至善至德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神圣的使命,即令自以为聪明的人发现自己的无知,再进而呼吁每个人“关怀灵魂,获得至善的生活知识”。在他看来,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取得的。

虽然苏格拉底不是一位普通的传道者,但他将致力于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为己任。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见解,与他的“灵魂论”和“知识论”是相互印证的。甚至可以说,他的“知识论”是“伦理学”的基础,这从他的观点:“罪恶根源于无知”“美德就是知识”“行恶之人只是对美德的估计错误,而不是心甘情愿的”中可以看出。

苏格拉底认为“行恶之人只是对美德的估计错误,而不是心甘情愿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善良和幸福的,一个人会去做坏事必定是他的良知被蒙蔽,以至于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物质上的享受和巨大的财富带来的好处与灵魂的沦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就不会有人再做坏事了。而做坏事的人并不是真心地想去行恶,只是他误以为他做的事最终带来的是幸福。

“美德就是知识”是指一种对“道德价值”的肯定,对“善”的坚定信仰,而人之所以行善,之所以拥有各种美德,就是因为培养了理性的行为与思考。理性的培养,首先是依赖客观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一种回忆或认识的过程”,各种善的知识早已存在我们的心中,长者就是要设法鼓励人们辨识、发现它们,所以苏格拉底总是使用问答法激发人类心中的善。

苏格拉底的“伦理说”,就是在阐扬“道德价值”,并认为它代表的是知识。他主张“罪恶根源于无知”,所以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就一定会行善;只要使人们都掌握理性的思考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上实行美德,这个社会就能和谐。

亚里士多德曾质疑苏格拉底的“伦理说”是否正确,他批评苏格拉底忽略了灵魂的缺陷。因为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要知道什么是善,就会去行善。然而这种认知的前提是,人的行为受理智的控制。

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行为受感情的支配,这就是灵魂本身的缺陷。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是苏格拉底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他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论析,已成伦理学的雏形。

创立科学的治学方法——辩证法、归纳法,并且经由这种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识论,是苏格拉底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通过交谈、辩论、问答的方式来获得真理,这就是苏格拉底所构建的辩证法。当他发现从最初的对自然的探索不能寻求到真理后,他转变了探索的方向,进而构建了辩证法。

《斐德罗篇》中对辩证法有详细的介绍,方法是苏格拉底先建立一个“命题”,并假设其为真,然后一步步推想结论。“辩证法”不但为苏格拉底找到追求真理的方法,也为后世指出探求真理的可循途径。柏拉图曾运用此法,并进一步将推论的结果与观测的事实相比较,以证实推论是否能成立。

在苏格拉底构建的所有学说中,知识论是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苏格拉底知识论的效用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推翻了智者所倡导的“真理就是知觉、感觉”的论点,以此恢复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就是以公平、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真理的源头,这就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主导,即“相论”。

什么是“相”呢?这就是“概念”或是“共同的质”。“相”是某一事物具有的普遍的,而且不变的质的特性。这是由归纳比照同一类型、同一种属性事物的性质而来的,将这些事物的相似性质保持,摈除它们各自特殊而且互异的性质,这样就能为某一事物确立其“相”。

例如,人们不能把棕色这一性质归纳入“马”这一“相”中,因为有些马虽是棕色的,但并非所有的马都是棕色的,同时也并非凡棕色的东西即是马。反之,人们可以把“四只脚”这一性质归纳入内,因为所有的马都是四只脚的。这也就是揭示事物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

继承者——柏拉图

苏格拉底最重要的“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出身贵族家庭,具有极高的天赋,善于诗作,而且艺术修养也极好。无论其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还是泰西的哲学和文化发展史上以至文明发展史上,柏拉图所占的地位都极为重要。柏拉图是苏格拉底亲自教诲的学生,师从苏格拉底8年,尽得苏格拉底的真传。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28岁。

柏拉图写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传承至今,目前仍在世界各地产生强烈的影响。仅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可称是哲学家中的第一人。如果没有柏拉图的著作,后世就无法了解苏格拉底的生平事迹。

从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中,可以感受到柏拉图所创制的文体,即“对话”的光彩夺目之处。柏拉图的文辞生动、优美而有力,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曾说:“柏拉图严格缜密的理论与诗的热情融为一体,以绮丽而又和谐的辞藻将此二者融合为一股无法抗拒的音乐洪流,展现在人们眼前,促使理论向前奔泻,向读者压将过来,由此使读者喘不过气来。”

柏拉图前期的哲学几乎全是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过来的,柏拉图中期及晚期的思想则受到毕达哥拉斯有关数学方面思想的影响,但其中也含苏格拉底思想、精神及学说的成分。柏拉图与乃师苏格拉底不管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及学说上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都在柏拉图晚年的政治活动受挫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柏拉图的《对话录》大约用了50年的时间完成,因此,这些“对话”所表达的柏拉图的思想并不一样,因具体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与发展。

《对话录》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含柏拉图的相论、辩证法、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美学以及修辞、语言和自然哲学等各个方面。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不仅提出了自己个人的观点,而且还批判性地介绍了他之前及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材料。

柏拉图在哲学史、思想史及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最后要明确指出的是,柏拉图的完全理想主义的观点,完全来自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则成为柏拉图哲学方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