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13944100000015

第15章 其他名胜古迹(4)

隆安三年(399年),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隆安五年,第三次登陆,攻克广陵(扬州),后浮海至郁洲,打败了镇守在高公岛的东晋将领高雅之。最后,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由陶渊明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丹阳)作》可知,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他“往来海上”,高公岛战争期间,必亲赴战场,“登降千里余”。然依然时刻怀念他的田园生涯,最后还是要“终返班生庐”——返回他退隐的居处。

怀着这种心境做刘牢之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看到高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他也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舍船从口入”,去游历那“良田美池”“桑竹垂阴”的宿城山凹。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苏东坡也是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的。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模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登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帝讲述了高公岛、宿城一带“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道光也认为:“此境与桃花源何异?”这位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洲”为“乐郊”。

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绕以长28尺、广20尺的西回廊,长32尺、宽25尺的东回廊,合《五柳先生传》的文章,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五株柳树,并栽植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霄,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书匾额:“羲皇丘人”。对联是:“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知还,风景何殊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源。”“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丰富了诗人桃花源的叹咏。沧桑十五世,昔年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已出入通达。

“桃花源”原型还可能不只是陈述在上面的几处。严格地说,它还是一个仅仅被猜出了一部分的谜。

武陵源

武陵源区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与天子山、索溪峪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达369平方千米。这里混居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民族,约4万多人。武源陵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生态完整,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又是一个秀丽迷人的风景名胜区。集中国名山的雄、奇、险、秀、幽、野于一体的武陵源区又被称为地球馈赠给人类的一座大自然迷宫。武陵源区作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家界位于张家界市城西北,离张家界市区约30千米,古称青岩山或马鬃岭,是一个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山的最高处海拔1300余米。这里山石嶙峋,林木奇秀,鸟兽遍布,花草齐全,再加上古道斜阳,溪水深潭,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水画。山上主要胜景包括1个瀑布、2座天桥、3座古庙、4条碧溪、5个天门、6个山寨等。2000多座高矮不同、大小不一的山等山石风景之名即源于其形,无不惟妙惟肖,生动逼真。金鞭岩是最吸引人之处。这是一座三面垂直、高达300余米的巨大石峰,每当夕阳西照,金光闪闪直插云天,相传是秦始皇驱赶百姓修万里长城时留下的“赶山鞭”。黄狮寨为风景区中心,望涧台、望仙台、望峰台等几个观景台位于其上,气象变化万千。

天子山在桑植县城东40千米处。风景区面积约14万亩,与张家界索溪峪相连,也是武陵源区的一部分。这里奇峰连绵,怪石嶙峋,景色引人入胜,黄龙泉、茶盘塔、老屋场、凤栖山、石家檐等为其主要游览区,将军崖、茶盘塔、天梯等地风景尤其迷人。民间传说认为,将军崖为土家族起义首领向大坤之化身。崖上有一被称为“石柱之王”的石峰,高耸入云,崖间一隙洞口喷泉飞流直下形成瀑布,由于泉水呈黄色,因而被称为黄龙泉洞。一巨石横卧于两峰峡谷之间形成天桥,桥下云雾缭绕,深不可测,极为壮观。

索溪峪位于慈利县城西北,这个自然风景区是近年新发现的。索溪蜿蜒曲折,奇特的山石位于溪水两岸,以猛虎啸天、雄狮回头、寿星迎宾、老人岩、三女峰、金龟出水最有特色。此外还包括神堂湾、宝凤湖、转阁楼、天子坟等胜景。

恒山

恒山自明代起被人尊为北岳,位于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境内,海拔2000余米,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50千米。天峰山和翠屏山为恒山的主峰,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两峰相峙,苍劲陡立,浑河之水从中流过,形成了险要的地势。

盆峪、凌云口、大川岭、上桦岭、千佛岭、西河口、五峰山等景区及汤头温泉区、神溪度假区、龙山自然保护区组成。天峰岭、翠屏山、烽火台、悬空寺、金龙峡、果老岭、飞石窟、会仙府、还元洞、停旨岭等近百个景点位于山中。

恒山以西是雁门关,冀北平原位于其东侧。南接五台群峰,北临桑干河盆地,险峻的山势及地理位置浑然天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代关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初期,恒山为一时佛教胜地。到了唐代,佛教衰微,道家兴盛,恒山又成道家仙境,号称“第五洞天”。如今,山中遍布各式文物古迹,是一处可供游览、度假、疗养的胜地。现在果老岭上仍有驴蹄人脚的痕迹,相传仙人张果老曾骑驴来游,因山高路陡,不得已牵驴上山而留下的。此外,山下有望仙亭,山上有会仙府,都与张果老有关。

悬空寺在恒山脚下,位于距浑源县城南5千米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从悬空寺之名就可推知它以惊险著称,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它建于北魏后期,金、明、清三代曾被重新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面对恒山,背依翠屏。民谚以“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的奇险。悬空寺寺门朝南,共有大小殿阁40间,整个建筑皆为木结构,都是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背崖依龛,独具匠心。其中南北两座三层飞楼,在高空互相对峙,中间相隔数丈,架栈道相通。

华严寺

华严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内,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于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修。经过历代天灾人祸,寺内仅存上、下两寺,上寺即大雄宝殿,下寺即薄伽教藏殿。与一般寺庙的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两殿均坐西朝东,这可能与契丹族崇拜太阳的特殊习俗有关。

大雄宝殿进深五间,面阔九间。为了使空间宽敞,殿内柱子的配列采用减柱法,尽量减少内柱数目。殿内正中有五尊主佛,人称五方(东南西北中)佛,各统治一方。中间三尊为木雕,左右两尊为泥塑。五方佛两侧的砖台上,立有二十座佛教的护法神,称为二十诸天。清代光绪年间工匠们又在殿内墙壁上绘满了巨幅壁画。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结构严谨,表现出一种古朴、稳健的风格。殿内古香古色,气氛森严。佛坛上有三尊大佛,分别被称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总称“三童子、弟子组成。其中尤以“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最为生动。四大护法天王并立两旁。这些辽代塑像,造型优美自然,线条适度舒展,体型丰腴,是中国彩塑艺术中的瑰宝。殿内四周,依壁有藏经柜三十八间,分两层,修建成楼阁式样。后窗处,有用拱桥连接的五间木制天宫楼阁,雕工精细。这是国内现存唯一的辽代木结构建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龙城”今何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唐诗,名曰《出塞》,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手笔。诗句抒发了王氏追昔抚今的感慨,后两句的意思是:只盼能有威震龙城的李广那样的飞将军,率士奋战,御敌于国门(阴山)之外。李广是西汉名将,长期戍守北部边境,抵御匈奴南下骚扰,先后与匈奴70余战,以勇敢边。那么,诗中的“龙城”指何处呢?

宋朝王安石在《唐百家诗选》卷五中,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作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中作了解释,他认为,据《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呼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书》有卢龙府、卢龙军”,所以,“龙城”就是右北平,应为“卢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取此说,将“但使龙城飞将在”改作“但使卢城飞将在”,认为卢城即今河北卢龙。但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只有《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显然,此卢城不是右北平。况且,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元光六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唐初颜师古注曰,“笼”读音与“龙”同,“笼城”就是“龙城”。可见,这次威震敌胆的龙城大捷是卫青指挥的,并未提及与李广有关。因此,有人认为,王安石改“龙城”为“卢城”,是“疑出臆改”,而“阎氏之说,似是而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是将“卢龙县”三字挖心换尾,凑成“卢城”而已。

在多数唐诗集中,如《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选》《万首唐人绝句七言》《唐诗品汇》等,均作“但使龙城飞将在”。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在对此句的校记中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粥际在《“龙城”考》(见《河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中却认为,据《汉书》《史记》等多处记载,可知龙城是匈奴祭祀龙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并统称为“龙城”。这地名在汉代史籍中往往是音译词,分别被写成“龙城”“笼城”“茏城”“龙庭”,“龙城”。自西汉初年起,匈奴连年犯境,汉朝无力抵御,只得采取了容忍的态度,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起来,才命卫青、霍去病等实行反击。元光六年的龙城一战,首战告捷,一扫汉朝70多年来的屈辱,大大振奋了军心民心。龙城之战成为汉朝军民心目中扬威敌境、雪耻大胜的象征。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和《汉书·严安传》记载,严安在汉军反击匈奴之前的上书中曾有“深入匈奴,燔其茏城”之语,可知在汉人心中,“龙城”又是敌人大本营的代名词。“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汉书·李广传》)”,李广是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的英雄,是汉家大将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龄将大捷的象征——龙城,冠于西汉名将的象征——李广头上,将卫青和李广的业绩糅合在诗中,表达杀敌制胜,扬威敌境的意思。

汉军战匈奴先后有7次大捷,涉及地名20余处,王昌龄所以选取“龙城”一词,还因为出于此诗音律的需要,无论从诗中的正格和变格来看,“龙城”处的两字均应用平声,“龙城”两字正是平声,而且字面又瑰奇雄丽,选用了它,使诗句达到了音、义、色俱佳的境地。

清朝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据《晋书·张轨传》记载,匈奴曾筑姑臧城,“城长七里,宽三里,地有龙形,故曰龙城”。根据此说,“龙城”就是指姑臧城,即今天的甘肃武威。1979年中华书局在重印此集时采用了此说。

扑朔迷离的“龙城”,它究竟在哪里?揭开此谜,无疑将使这首千古名诗增辉添彩。

甘棠港在何处

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息,在位二十九年,境内安宁。他收用唐流亡士人为辅佐,建立学校教本地士人,开辟海港,招徕外国商贾,奖励通商,文化经济一向落后的福建开始发展起来。”

王审知开辟的海港名叫什么?至今屹立在福州闽王祠内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有港名:“闽越之境,江海通津……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赐其水曰甘棠港。”甘棠港在何处?碑志及文献皆没说明,历来为学者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