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鹳在分类学上属于鹳形目,鹳科,鹳属。白鹳又称老鹳,为大型涉禽类。涉禽,一般指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不会游泳的鸟类。
白鹳体长约120厘米,体重约4公斤。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白鹳的个子较高,是体型硕大的鸟类。它的头部和背部的羽毛均为纯白色,它的尾羽和翅膀边缘的羽毛为黑色,黑得闪光发亮。白鹳的喙和腿都很长。我国的白鹳喙是黑色的,而欧洲的白鹳喙是红色的,扁圆锥形的长喙啄起食物来又准又有力。白鹳的那双长长的双腿呈粉红色或者暗红色,好像是穿了一双高筒丝袜。白鹳双眼周围裸露无毛的部分呈现红色,好似描了红眼圈似的,与它那红色的“高筒丝袜”相呼应,再加上黑白分明的体羽,真显得风度翩翩,威风凛凛。
白鹳飞行时常翱翔,速度缓慢。白鹳休息时常用一足交替站立,另一足弯曲。伫立时颈呈S形。白鹳足的后趾发达与前趾相对,除了在水中或沼泽地带站立,还可稳稳地站立在树枝上栖息。
白鹳喜欢栖息在僻静的靠近树林的开阔沼泽地区。主要啄食鱼类。在水边,白鹳把颈缩成S形,看似在若无其事地休息,其实它们是在等待食物自己送上门来,好来个“姜太公钓鱼”,因此人们又把白鹳称为“老等”。除了鱼类,白鹳爱吃的东西还有许多,比如蛙、蚯蚓、昆虫、蛇、蜥蜴等都是白鹳可口的美味。有文字记载,白鹳还特别能吃蝗虫。发生了蝗灾的地方,都会发现有成群的白鹳在那里,勇敢、迅速地捕食蝗虫。即使它们吃饱了,它们也要将剩下的蝗虫啄碎处死。所以白鹳在消灭害虫方面,为人们立了大功。白鹳在吃蛇的时候,充分显示了它的机敏,它先正面避开蛇的头部和其他危险部位,然后突然用它那扁而长的喙从后面用力地叼啄蛇的头部,轻而易举地就把眼前的这条毒蛇吃掉了。
白鹳是世界上较大的候鸟。我国的白鹳,每年10月迁徙到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诸岛和台湾越冬;第二年3月迁回繁殖地东北或新疆生活。白鹳每年的繁殖季节在4月至6月。雌鹳和雄鹳发出上下喙互相敲击的求偶声,接着它们便相会在一起。雄鹳首先到达繁殖区占据一定的领域,准备建巢,或者使用以前的旧巢。白鹳的巢穴一般建在水域附近的高大的树枝上,它们的巢很大,一般高和宽有1米以上,内径70厘米,深约20厘米,巢穴用枯树枝搭成,巢穴内铺一些干草。1986年在苏联皮亚尔努-地区的一棵参天巨树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白鹳巢,直径有5米多,重半吨左右,巢是用树枝、沙石、泥土、旧绳子造成的。而在非洲越冬飞回欧洲繁殖区的白鹳们,它们的窝往往搭在人们居住的屋顶上、烟囱上、塔楼上等处。白鹳不惧怕人类,喜欢和人类在一起生活。有的人为了让白鹳筑巢方便,往往在烟囱的上面造一个平台,欢迎白鹳来筑巢。在欧洲,白鹳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送婴鸟”,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黑龙江省的林区,白鹳通常4月中旬产卵,每隔两天产一枚卵,当第一枚卵产下时,白鹳就开始孵卵,通常一窝产卵4~5枚。椭圆形、白色的卵,约重145~152克左右,与鹅卵相似。雌、雄鹳轮流孵卵,以雌鹳为主。孵化期约为30~34天,雏鹳孵出后,雌雄鹳共同育雏,雌鹳先将嗉囊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在雏鸟面前,供雏鸟抢食。天气冷了,亲鸟就用大翅膀把雏鸟搂盖上;天气热了,亲鸟就给雏鸟喂水降温。亲鸟到有水的地方,往自己的嗉囊里装满水,再飞回雏鸟面前,张开它的大嘴,让雏鸟喝水。当亲鸟发现了敌情时,它们就张开上下喙,拼命上下敲动,发出“哒、哒、哒”的像敲木头梆子似的响声,提醒雏鹳注意。
经过大约60天左右,雏鹳已经长大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离开它们的巢,还要进行艰苦的锻炼,鸟开始学习有力地拍动翅膀,接着练习滑翔,每次飞行10分钟到15分钟。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小鹳们经常需要进食,它们进食仍然需要找它们的双亲哺喂。4个月后,小鹳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它们已经和双亲长得一般高了。到了10月,白鹳们开始离开繁殖区结群飞到它们过冬的地方。
白鹳分布在我国的东北、新疆一带。它们在此地繁殖,然后飞到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岛屿以及台湾岛越冬。目前在我国,白鹳的自然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在国际上也濒临灭绝。被定为世界濒危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鸟类。
1983年11月在江西鄱阳湖西岸的沼泽地发现4群白鹳,约有260多只,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白鹳群体。此地已被列为白鹳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