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皇家养生:中国历代皇室养生法揭秘
13922100000002

第2章 节饮食,薄滋味(1)

长寿帝王的节食养生之道

是故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黄帝内经》

美味不可多食

俗话说:“王天下者食天下”,天下美味莫不皆备于皇室。因此,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饮食失节,生活奢侈,死于“肥甘厚昧”和红灯绿酒之中。但也有一些开明、睿智的君主,尤其是一些经过艰苦磨炼的开国之君,大都能做到《黄帝内经》上所讲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且崇尚节俭,淡薄饮食(所谓“薄滋味”),不仅获得了个人的健康,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也以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盛世传奇。这是因为,对皇帝们来说,崇尚节俭,既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之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都很不发达,因而宫廷医学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自汉代以来,这方面的内容才渐渐多了起来。下面,先让我们从东汉以后“三国”时期的几个“皇帝”说起,主要看看他们当时的饮食起居,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享年63岁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靠织草席和贩卖草鞋度日,因而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淡薄饮食的好习惯。

他率兵占领四川之后,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由于刘备出身寒微,不仅自己生活俭朴无华,而且深知寒门之士和普通百姓的苦楚,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从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末年,水灾与旱灾交替,灾荒频仍,群雄纷争,饿殍遍野。在这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时刻,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有一年四川大旱,为节约粮食,刘备下令严禁私自酿酒。一次,官吏在老百姓家里查出了酿酒工具,刘备大怒,决意要治这家人的罪。由此可见刘备关心民间疾苦,与民同甘共苦之隋怀。

东吴的吴大帝孙权,享年71岁,在当时算个高寿老人。

孙权也是个胸怀开阔、关心民瘼的主子。据《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春,孙权颁诏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意是,要让民众利用战争空隙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正月,孙权又下诏道:“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其宽诸逋,勿复督课。”其意是说,常年战乱,民众服役不止,粮食收成不好,对他们要宽厚仁慈,不要强行收缴粮钱。

吴地处江南水乡,又有对外交易口岸,明珠、牙象、犀角、翡翠等奇珍异宝应有尽有,但孙权对此并不贪占。有一次,魏国派使者用马换取这些珍宝,群臣劝孙权不要换,孙权却说:“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享年66岁,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魏武帝曹操,更是“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曹操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创帝业、安天下的征战中,确有奸诈的表现,但此枭雄也有崇尚节约的一面。大半生的戎马生涯,使他过惯了艰苦的生活。他的后宫妻妾“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皆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古代崇尚厚葬,资财浪费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曹操提倡薄葬,并且身体力行。他在去世前曾颁令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并说:“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临终又立遗令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

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银珍宝。”

早年追随曹操,死后被其子孙追谥为晋宣帝的司马懿,活了73岁,也以节俭为重。他23岁为官,到73岁终结仕途,从政半个世纪,此人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注重自身的修养,养成了比较宽厚的心怀和优良的品行。他关心农民,重视农桑,力主屯垦。他在任军司马时,曾向曹操进言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在平定蜀国降将孟达的叛乱之后,他“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服焉。”“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

同时,司马懿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也比较关心民瘼,体恤民情。他反对当时一些诸侯大修宫室导致百姓饥毙的恶劣行径。他曾上书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在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裕的人,从小以卖草鞋为生,后来做了皇帝,称宋武帝,享年60岁。他一生生活俭朴,寡欲随和,颇得民心。

刘裕乃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据《宋书》记载,刘裕出生时,家道败落,难以为继,几乎被遗弃。幸亏同郡刘怀敬的母亲断了自己儿子的奶,把他喂养成人。贫困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打柴、捕鱼,后来竟以卖草鞋糊口。

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注重俭朴的作风和兴利为民的政治抱负。他当官带兵时,常把劳动的农具带在身边。带兵出征时,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些,既锻炼了他的体魄,又增进了对下情、对士兵的了解,拓宽了他的胸襟和视野。据《宋书》记载:“上(即刘裕)清简寡欲,严正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这表明,出身贫寒的刘裕当了皇帝后,为人做事有法度,既不贪财物,也不恋声色。

刘裕带兵打仗期间,曾有官吏给他献上非常华丽的琥珀,向他讨好,他立即命人将琥珀打碎,分给将士们治疗金创——当时人们常用此物治疗金创。

据说,刘裕睡床的钉子,一律用铁的,而不用当时达官显贵常用的银钉。称帝入宫后,居住的地方相当简陋,用的是土屏风、粗布灯、麻绳拂等。刘裕临终前,还把自己一件打满补丁的破袄交给他的长女,嘱咐她说:“后世如有骄奢不知节俭者,就让他们看看这件朕穿了多年的破袄!”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享年85岁,是清朝以前最高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这位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皇帝,勤于政事,熟悉弓马,生活俭朴,一直为史家所称道。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膳食无新鲜肥美之物,只有一些豆类和粗粮而已。他平时身穿粗布衣服,用的是木棉皂帐,一顶帽子戴三载,一床被子盖多年。受他的影响,他的皇子皇女及后妃宫女都衣着朴素,后宫职司贵妃以下,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现在看来,粗茶淡饭,木棉布衣,皆出于天然,对人体大有益处,应该提倡,但一天吃一顿饭并不科学。

当然,萧衍之所以长寿,还有不贪女色、平生不饮酒、晚年笃信佛教等诸多因素。这些,以后还要述及。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享年64岁,是一个以节俭著称的皇帝。

《资治通鉴·隋记四》记载道:“其(隋文帝)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这一记载说明,作为皇帝,虽然温饱无虞,但隋文帝平时的饮食、穿戴几乎同普通人没有两样。正因为隋文帝躬行节俭,爱惜民力,隋朝的民生才得到很大改善,人口才兴旺起来。

隋文帝对子女要求很严。太子杨勇喜欢佩带蜀地产的一种铠,杨坚见后颇为反感,告诫他说:“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汝为储君,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自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日之事,故赐汝以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葅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有一次,他发现皇几杨浚生活奢侈,大造宫室,便怒不可遏,下令将杨浚禁闭起来!大臣认为处罚太重,杨坚严肃地说:“皇子与百姓只有一个法律,如果不这样,岂不是再立一个皇子法了吗?”

隋文帝躬行节俭,也是出于对民众疾苦的了解和关心。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陕西关中大旱,饥民流窜,隋文帝派人下去察看民情,发现民众都是吃糠咽菜,身为皇上的杨坚对此痛哭流涕将其示众,深表内疚,并不再吃酒肉。八月,隋文帝率领饥民到洛阳就食,并责令各路诸侯不得驱赶饥民。

面对灾民吃糠咽菜、流离失所的局面,朝廷的吃喝用度更加节俭。有一次,隋文帝要配一副止泻药,需用一两胡椒粉,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还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他的马车挽具坏了,他派人去修补,不许换新的。就这样,经过杨坚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隋朝终于繁荣强盛起来。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7年,但它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朝代,是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朝代。

可惜可恨的是,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背叛乃父传统,施行暴政,劳民伤财,腐化堕落,声色狗马不止,且豪游天下,挥霍无度,将隋文帝创造的宏伟帝业毁于一旦!

宋太宗赵光义,曾下诏书寻访国内长寿之人,以探其养生之道。据《渑水燕谈录》记载:端拱初,太宗诏访天下高年。前青州录事参军麻希梦年九十余,居临淄,召至阙下,延见便殿,赐座,语极从容,询及人间利害,对之尤详,多蒙听纳。他日,访以养生之理,对日:“臣无他术,惟少寡情欲,节声色,薄滋味,故得至此。”这里的“薄滋味”,就是多吃粗茶淡饭,少吃肥甘厚味的食品,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肥甘厚味,足生大疔”的告诫。大疔,并非是疮病,而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严重的疾病。

唐太宗李世民:寿由节俭夭由奢

开创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从水与舟、君主与民众的关系,看待“俭”与“奢”的问题。隋朝的迅速灭亡,给了唐太宗极深的教训。尤其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使出身大贵族的李世民不得不认识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他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刻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哪得不丧亡。朕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一个封建君主,对民众的力量能有如此高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晚年,唐太宗总是用“勤俭”二字严格要求太子李治,要他处处爱惜民力,不要为所欲为。见太子吃饭,李世民就对他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见太子骑马,就告诫他:“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用尽它的力气,你就常常能骑它。”见太子乘船,就劝他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提倡节俭治国,刚刚继承皇位的李世民就以历史作镜,告诫大臣们说:“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因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

唐太宗常以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和昏君为镜子,要求大臣们时刻铭记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一位大臣上奏说:夏天炎热,暑气未退,宫中潮湿,想为皇帝营造一个可以纳凉的阁亭。唐太宗说:朕有气疾,岂宜潮湿?如果准许你的奏请,靡费一定很多。他还以西汉为例说: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大臣再三请求,唐太宗就是不许。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因此,贞观年间,大唐帝国“风俗朴素,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长安修建玉华宫,这时唐朝已近鼎盛,国力大增,可唐太宗仍要求大臣们“务令俭约,惟所居殿覆以瓦,余皆茅茨。”

就是说,新修的宫殿,除了人居的地方屋顶盖上瓦外,其余地方用茅草就行了。当然作为宫殿,最后不一定覆以茅草,但唐太宗这种务求节俭的精神则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