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自“人彘”事件发生后,就很少过问政事,吕后以太后身份实际秉权。惠帝死后,吕后先后立了两个称为少帝的傀儡皇帝,开始正式临朝称制。
(一)
据说汉惠帝大婚之后,身体每况愈下,精神萎靡,神智恍惚,没过几年,就于惠帝七年(前188年)秋,撒手归天,仅仅活了二十四岁。
文武百官听说皇帝驾崩,都纷纷来到灵堂哭祭。这时,年近花甲的吕后呼天喊地,但只是干嚎却哭不出眼泪。张良的儿子、年仅十五岁的张辟强任侍中,看透了吕后的心思,就把左丞相陈平拉到一边,悄悄地问:“太后只生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惠帝驾崩,太后却哭不出眼泪,你猜这是为什么?”
陈平素来晓得张良与吕后来往过密,不知张辟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担心他是找自己探查虚实,于是佯装不知,反问道:“我且尚未留意,依你看这是怎么回事?”
张辟强解释说:“惠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成年的儿子继承大统,太后怕你们这些元勋大臣另有图谋,很不放心,所以哭不出眼泪。你们不如主动推荐吕台、吕产(均为吕泽之子,吕后之侄)为将军,统领南北军,其他吕氏子侄也~并授官,让他们进宫议政,太后就放心了。而你们这些大臣也就可以避免杀身之患了。”
陈平觉得有理,联想到高祖死后,吕后三天不发丧,密谋血洗朝臣的往事,心头一紧,为保住官位和身家性命,于是依计而行,奏明太后。吕后果然心中暗喜,“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过了二十天,惠帝出灵,埋葬在长安东北,号为安陵。群臣恭上谥号,称为孝惠皇帝。
一晃又过了四年,少帝刘恭年龄渐长,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原来自己不是皇太后张嫣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母早已惨死,忍不住说:“皇太后(吕后)凭什么杀我生母,等我长大了,一定有她好看的。”这话很快就传到吕后那里,吕后吃惊不小,担心他成年后发生变乱,于是下决心趁早废去,免生后患。就这样,吕后派人把少帝刘恭囚禁到永巷的一个暗室之中,对外宣称皇帝患病,而且十分严重,拒绝任何人进见。
过了几天,吕后对大臣们说:“凡是据有天下的人,必须以欢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才能欣然侍奉君主,这样上下情感交融,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如今皇上有病,一直不能痊愈,看他语无伦次,精神错乱的样子,显然已经不能继续治理天下了,请众卿物色一位适当人选,接替重任。”
群臣跪伏在地,齐声说:“太皇太后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保护宗庙社稷,考虑得至为深远,臣等俯首听命。”
吕后仍然表示谦恭,让群臣集思广益。群臣奉命退出,议论一番,早有人依吕后的心思,提出立常山王刘义为新君。而多数重臣早从后宫的内线那儿得知了这次废立的计划,为持禄保位计,只有趋炎附势的份儿,因此没有人表示反对,于是奏明吕后。吕后大喜,宣布罢废刘恭,在宫廷监狱中将他秘密处死。
五月十一日,吕后诏命常山王刘义继任帝位,改名刘弘,仍称为少帝。
刘弘也是幼童,吕后继续临朝主政,因此不称元年。
吕后女主临朝以后,为了巩同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虽然在后宫耍尽了淫威,但在她执掌国政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刘邦生前制定的路线和政策,使西汉皇朝在稳定中继续前进,社会经济也维持了持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奠定了汉代承平发展的基础,成为西汉初年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丞相萧何病卒,吕后按照刘邦的生前遗嘱,遣使召齐国丞相曹参入京继任汉中央丞相。
曹参追随刘邦起兵之后,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冲锋陷阵,身受战创七十处,攻克二敌国,平定一百二十二个郡县,抓获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刘邦称帝后,赐曹参爵列侯,食邑平阳一万六百三十户。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徙韩信为楚王,而封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相国。惠帝六年,废除诸侯相国法,改任曹参为齐丞相。
曹参相齐期间,接受“善治黄老言”的大师盖公的建议,用黄老思想治理齐国,结果齐国大治。
所谓“黄老”是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学派,主要特点是以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主体,托名黄帝,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学术倾向上说,这个学派属于道家。那么,它又为什么要托名老子呢?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在学术文化的发展上曾出现过一个“百家争群臣跪伏在地,齐声说:“太皇太后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保护宗庙社稷,考虑得至为深远,臣等俯首听命。”
吕后仍然表示谦恭,让群臣集思广益。群臣奉命退出,议论一番,早有人依吕后的心思,提出立常山王刘义为新君。而多数重臣早从后宫的内线那儿得知了这次废立的计划,为持禄保位计,只有趋炎附势的份儿,因此没有人表示反对,于是奏明吕后。吕后大喜,宣布罢废刘恭,在宫廷监狱中将他秘密处死。
五月十一日,吕后诏命常山王刘义继任帝位,改名刘弘,仍称为少帝。
刘弘也是幼童,吕后继续临朝主政,因此不称元年。
吕后女主临朝以后,为了巩同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虽然在后宫耍尽了淫威,但在她执掌国政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刘邦生前制定的路线和政策,使西汉皇朝在稳定中继续前进,社会经济也维持了持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奠定了汉代承平发展的基础,成为西汉初年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丞相萧何病卒,吕后按照刘邦的生前遗嘱,遣使召齐国丞相曹参入京继任汉中央丞相。
曹参追随刘邦起兵之后,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中,冲锋陷阵,身受战创七十处,攻克二敌国,平定一百二十二个郡县,抓获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刘邦称帝后,赐曹参爵列侯,食邑平阳一万六百三十户。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徙韩信为楚王,而封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相国。惠帝六年,废除诸侯相国法,改任曹参为齐丞相。
曹参相齐期间,接受“善治黄老言”的大师盖公的建议,用黄老思想治理齐国,结果齐国大治。
所谓“黄老”是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学派,主要特点是以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主体,托名黄帝,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学术倾向上说,这个学派属于道家。那么,它又为什么要托名老子呢?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在学术文化的发展上曾出现过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在诸子分立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学派为了驳倒其他学派,往往托古以自重,其中托古之名主要是“黄帝”。黄帝本来是一个传说人物,战国中期以后,被诸子塑造成为一个远古时代的圣帝明王,成为华夏民族的鼻祖。由于黄帝名气很大,又无文字记载可以稽考,因此,诸子都纷纷托名黄帝来提高本学派的地位和学说的权威性。当时,像阴阳家、小说家、兵家、方技、数术等都著有托名黄帝的著作,可惜,除《黄帝内经》现存外,其余都已失传。在这些托名黄帝的学派中,依托黄帝发挥老庄思想的学派就称为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最早形成于战国后期的齐国。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黄老佚书来看,这个学派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强调“因道生法”。它在自然观上以道家的“道”为宇宙本体,在社会政治观上则积极调和儒法,用天道无为、顺乎自然的思想来解释法治的主张。
二是提倡道儒结合。即把道家的贵柔与儒家的惠民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要实现天下治理,必须推行惠民政策,对老百姓少加干预,换句话说,就是“无为”而治。
秦以法峻狱烦而亡,所以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大为流行,它重视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恃,这些思想主张比较适合秦末战乱之后的政治形势,适合恢复社会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一句话,适合刘邦君臣推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口味。
如前所述,齐国是黄老学派的发源地,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黄老之学自战国至楚汉之际,相传不绝,汉初,齐国有一个“善治黄老言’’的大师盖公。曹参听说后,亲自登门拜访,向他虚心请教治理齐国的方法,盖公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于是按照盖公的黄老理论治理齐国,结果“相齐九年,齐国安集。”据曹参自己讲,他治理齐国的秘诀就是“以齐狱市为寄,慎匆扰也。”意思是说,要兼受善恶,不能苛察,否则,奸人无所容窜,久且为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要干扰下属的活动,不要过细苛察,任百姓自作自息。
曹参相齐时,‘礼贤下士,也堪称楷模。齐国有两位著名的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很有名气,楚汉战争之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不封他为王,阴谋起兵反叛,强迫齐国的名士随从自己,否则,一律杀头。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被强迫跟随田荣反楚。田荣失败后,他们二人深以为耻辱,一起逃入深山之中隐居起来。
曹参任齐相以后,有人对曹参的宾客、著名辩士蒯通说:“先生在曹相国那里,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没有人能比上先生的。先生知道梁石君、东郭先生吗?他们的品德、气节世俗所不及,先生为什么不向曹相国推荐这两个人。”
蒯通说:“是。在我住的那条街上,有一个少妇,跟左邻右舍的老太婆处得都非常融洽。一天夜里,少妇家丢了一块肉,她婆婆认为是被她偷吃了,盛怒之下就把她逐出家门。这位少妇早晨离去时,经过左邻右舍,便把这事告诉了那些老太婆,并向她们辞谢。有位老太婆说:‘你慢些走,我现在就让你家里人去追你回来。’于是就拿着一束乱麻到少妇家去借火,说:‘昨天夜晚,两条狗叼着一块肉,互相争斗,都相互咬死了,请借火把它们烧熟吃肉。’少妇的家里人一听,立刻去追呼少妇回家。所以说,那位老太婆并不是谈说之士,拿一束乱麻去借火也不是还妇之道,但物有相感,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
蒯通于是求见曹参说:“妇人有死了丈夫三天就改嫁的,有幽居守寡不出门的,足下要是打算找妇人,找哪一位呢?”
曹参说:“找那位不改嫁的。”
蒯通接着说:“其实,选拔人才也和找妇人一个道理,东郭先生、梁石君都是齐国的俊士,隐居不仕,从来没有卑躬屈节去求官做。希望足下派人礼贤二位。”
曹参说:“一定照办。”于是把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敬为上宾。
当曹参听到萧何病逝的消息后,马上吩咐属下赶快准备行装,属下都很惊讶,面带疑惑,曹参说:“我就要到中央担任丞相了。”属下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可见他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好照办。不久,朝廷使节果然前来征召。
曹参接任汉中央丞相后,对所有的事,一无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在任时制定的法令规章。他对下属官吏不究细过,而且对一些犯有小过失的人,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初丞相权力很大,一切军政要务都要经过丞相批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丞相“掌佐天子,助理万机”。就是说,他承受天子的命令,辅助天子管理整个国家的事情。在选官上,丞相可以推荐别人直接做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曹参在选拔官吏时,往往从郡县或王国官中,遴选一些不善言词、性情厚重、像长辈一样的人,而对那些言语锋利,文字苛刻,追求名声的官员,一律罢退。他平时在相府中,日夜欢宴饮酒,不过问政事,一些官员见曹参萎靡不振,游手好闲,都十分忧虑,于是纷纷前来规劝,曹参就拉他们一起喝酒,把他们灌醉。有些人乘饮酒的间隙,抓住机会,刚想张口说话,曹参就摆摆手加以制止,让他们继续喝酒,一直把他们灌得东倒西歪,踉跄告辞,竟无法说一句和酒无关的话。因此,整个相府遂染成日饮歌呼的习气,像一潭死水,百无一事。
营参的行为渐渐传到惠帝的耳朵里,惠帝感到非常诧异,认为这是对年轻君主的一种轻藐,于是就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e)回家,问问曹参是不是这个意思,并叮嘱他,不要说出是自己叫他去问的。
曹姶回到家里,找了个机会,按着惠帝的意思对曹参说:“高皇帝刚刚去世,惠帝很年轻,你作为丞相,整天喝酒,不向皇上请示报告,如何考虑国家大事呢?是不是没把年轻的皇上放在眼里呢?”
没想到曹参竟大发雷霆,把儿子揍了二百藤条,说:“你懂得什么?敢来饶舌!快进宫当差,天下的事还容不得你说话。”
曹宙无缘无故挨了一顿打,心里非常窝囊,就一瘸一拐地进宫把父亲的话告诉了惠帝。惠帝听后,更加疑惑,就决心亲自问个明白。
第二天早朝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你为什么惩治曹窗?那件事是我教他去规劝你的。”
曹参一听,马上脱下官帽,道歉说:“请陛下自己考虑一下,要论英明圣武,陛下比得过先帝吗?”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呀!”
曹参又问:“在陛下看来,臣的才能贤德,能比得上萧丞相吗?”
惠帝答:“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接口说:“陛下所说甚是,先帝跟萧何共同平定天下,法令规章,十分完善,而今陛下袖手高坐,臣等尽忠守职,谨慎遵循,不是很好吗?”
惠帝已经领悟,就对曹参说:“你说得有理,请出去休息吧!”从此不再过问曹参。曹参拜谢而出,照常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