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秦之后,项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以便让百姓得到休息。如今汉王刘邦又兴兵东侵,进攻楚国,其野心之大,实非吞尽天下无以满足。再说汉王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他的性命多次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只是项王可怜他,才给他一条活路。但他逃脱以后,马上又背叛盟约,攻击项王,此人实在信不过。现在,你自以为和汉王的关系不错,拼命为他东征西讨,但是你早晚会被他暗算的。现在他所以没有暗算你,是因为项王还在。楚汉之争的胜负,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你帮助项王,那么项王就会称霸;如果你帮助汉王,一旦打败了项王,那么汉王要收拾的下一个对象,肯定就是你韩信。你跟项王早有旧交,为什么不跟项王议和,三分天下,成为一方之主呢?现在你放弃这样的大好时机,二心一意地为汉王卖命,难道这是高明的做法吗?”
可韩信不肯这样做。他谢绝说:“过去我在项王手下,不过是个侍卫的武官。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从,令我很失望,因此我才背楚投汉。相反,汉王却拜我为大将,交给我几万人马,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拿出自己的食物让我吃,对我的建议言听计从,因此,才使我有了今天的地位。汉王如此信任我,我怎么能忍心背叛他?就是死了,我忠于汉王的决心也不会动摇。请你千万替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武涉走后,蒯通也想劝韩信反汉自立。他自称是个相命先生,对韩信说:“我以前学过相命术。”
“先生是怎么给人相命呢?”韩信问。
蒯通说:“人的贵贱在于骨相,喜忧在面相,成功或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来对照,就可以判断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
韩信说:“先生说得不错,那就请您给我看看相吧!”
于是,蒯通请韩信身边的侍从退下,然后才说:“看您的面相最多也只能是封侯,而且还有危险;看您的背相,却是前途无量,贵不可言。”
韩信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蒯通于是回顾了推翻秦朝的经过,分析了楚汉之争的形势,指出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抗三年,已经两败俱伤。韩信助汉则汉胜,佐楚则楚胜,楚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韩信。韩信手握重兵,占据齐地,控制燕、赵,只要跟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就会大有作为。他开导韩信说:“天授给的福分你不要,反而会得罪;机会来了你抓不住,反而会遭殃。您还是认真考虑考虑吧!”
韩信坚持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听说有这样一句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哪能只图个人私利,违背做人的道德呢?”
蒯通仍不甘心,又举例说:“张耳和陈余本来是刎颈之交,可后来却变成仇敌,这说明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您南征北战,连破魏、赵、燕、齐,可谓‘功劳天下无双,勇略世上稀有。’您投靠楚,项王会心怀畏惧;归服汉,汉王也惊恐不安。您虽然处在臣子的地位,但权势却压倒了国君,名望在一切人之上,我真为您担心呀!”
韩信还是下不了决心,只答应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拜见韩信,劝他不要犹豫,尽快拿定主意,并说:“功业难成而易败,时机难得而易失,明智在于决断,犹豫是一种祸害。”韩信犹豫良久,始终不肯背叛汉王。他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汉王刘邦总不会再从自己手里将齐国夺去。所以,最后他还是谢绝了蒯通。
应当说,韩信的去留,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走向,即重新实现统一或三分天下的两种前途。从权谋策略上讲,韩信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没有采纳武涉、蒯通之议而坐山观虎斗,从而在封建专制的时代,铸就了个人的人生大悲剧。就历史进程而言,韩信毅然放弃三分鼎足的形势,坚决不肯背弃刘邦,客观上加快了西汉统一的步伐,无疑是进步之举。
韩信继续站在刘邦的阵线,在楚汉胜败的天平上,为刘邦取得最后胜利增添了一大砝码。
汉四年(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约定,以鸿汉(今郑州北,东至开封,南至淮阴一线)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汉以东归楚,双方罢兵,从此不再交战。
楚、汉鸿沟约界以后,项羽就于同年九月引兵东归,准备返回彭城。当时,刘邦也想带着老父、妻子返回关中,享受点天伦之乐,可张良、陈平却劝刘邦说,如果现在放走项羽,就等于养虎遗患;不如趁汉强楚弱的有利时机,消灭项羽。刘邦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立即发兵追击。
汉五年(前202年)十月,刘邦率兵追到阳夏(今河南太康)南驻扎下来,并派人跟韩信、彭越联系,命令他们按期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会合,共同围歼项羽。然后,刘邦就倾巢出击,到达固陵时,果然追上了楚军,可韩信、鼓越的军队还不见踪影。项羽见刘邦孤军深入,便乘机回击刘邦,汉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刘邦只好深挖战壕,修筑壁垒,坚守阵地,不敢出战。
几天过去了,刘邦非常着急,就问张良:“韩信、彭越不遵守诺言怎么办?”
张良回答说:“项羽眼看就要被打败了,但是韩信、彭越却没有得到封地,他们不听调遣,那是理所当然的。大王如果能跟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马上前来助战,这样,项羽必败无疑。”
刘邦无奈,答应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东海一带划归韩信;把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直到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一带划归彭越。果然,韩信、彭越得到封地后,迅速挥师南下,与汉王刘邦、淮南王英布等从北、西、南三个方向把项羽团团围住。
汉五年十二月,项羽退至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被汉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项羽只好传令全军,小心坚守,不可轻动。
一天夜晚,项羽走出帐外,见满天繁星,夜风习习,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忽然,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阵楚歌声。歌词大意是:我本江东庄稼汉,被虏从军驱阵前。
A年风雨征战急,几番热血染征衫。
几番热血染征衫。爹娘妻儿望我还。
遥望关山路不尽,白云何处是家园?
白云何处是家园,荒冢白骨照月寒。
铁骑踏破昨夜梦。有家无归心茫然。
项羽侧耳听了一遍又一遍,像是问身边的虞姬也像问自己:“莫非楚地都被汉军占了,怎么四面都响起了楚歌?”
站在一旁的虞姬,细嫩微红的脸上挂满愁容,听项羽这么说,觉得事情不妙,在夜色中偷偷擦去流到腮边的泪水,反而安慰项羽说:“今日大王虽败,并没有全军覆没,只要鼓舞士气,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请大王勿忧!”
这时,一个军吏前来禀报:“禀大王,将士们听了楚歌,都纷纷散去,连项伯、钟离昧、季布将军也骑马出走了。眼下只剩下亲兵八百骑,还在保卫着大王。”
项羽大吃一惊,吩咐说:“传达我的命令,做好突围的准备。”说完,就挽起虞姬回到帐中。项羽闷坐在那里,痴痴地望着虞姬,然后拿起酒壶,斟了一杯,双手捧给虞姬,又给自己斟满一杯,一饮而尽,慷慨悲歌,赋诗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反复唱了几遍,虞姬和着歌声翩翩起舞,项羽唱着唱着,脸上已布满泪水,虞姬舞着舞着已泣不成声,用一种绝望的语调边舞边唱: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最后终于扑到项羽怀里失声痛哭起来。
此时此刻的项羽,心如刀割,想到虞姬一个柔弱女子,纵有八百亲兵保护,可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又如何能冲出重围呢?而他又怎么能忍心让她毁灭在战火之中呢?多少年来,虞姬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在他受到挫折或心情不快时,都能从她那里获得安慰,她就像一汪清澈透明的泉水,总能化解自己内心的愁苦和火气。她生得如花似玉,眼如灿星,唇如涂丹,能歌善舞,娇媚温柔,怎么能丢下她而自己逃生呢?他感到非常内疚,对不起她,这比他军事上的失败压/,J更大。
这时,虞姬的哥哥虞子期和大将桓楚走进帐内,对项羽说:“大王,天快亮了,赶快突围吧!”
项羽从悲哀中解脱出来,果断地说:“你们快去准备,我随后就到。”
待二:人走后,项羽深情地对虞姬说:“我死不足惜,无论如何也要带你一起走,要么冲出重围,要么死在一起。”
虞姬抬头深情地望着项羽,胸口如万箭穿心般难受,她留恋人生,更留恋与项羽朝夕相处的恩恩爱爱,多想随他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围得水泄不通,好比铁桶一般,而项羽身边只有八百壮士,她要跟着,岂不是个累赘吗?那样一来,不但自己逃不出去,还可能连累项羽。为了项羽能死里逃生,将来东山再起,她只有…夕匕,才能给项羽增添生的希望。就这样,她下定了必死的决心,声音颤抖着说:“妾生是大王的人,死是大王的鬼,在此危难之际,妾不能助大王一臂之力,也绝不能拖累大王,保重!”
项羽听着虞姬催人肝胆的泣诉,肝肠寸断,这个在万马之中出生入死的硬汉,忍不住背过脸去,落下生别死离的泪滴。
虞姬趁项羽不备,猛然从他的腰问抽出佩剑,向自已的颈下一横,顿时,鲜红鲜红的热血流淌出来,她大叫一声“大王啊!’’就倒在一片血泊之巾。
项羽被这突发的一幕惊得目瞪口杲,想上前阻拦,可已来不及,愣了片刻,便伏尸痛哭起来。
拂晓时分,项羽掩埋了虞姬的尸体,骑上乌骓马,悲壮地率领着八百子弟兵,趁着夜色冲杀出去。等汉军回过神来,已经是黎明了,刘邦派骑将灌婴率军去追。
项羽一路上一马当先,左劈右砍,汉军死伤遍野,不敢靠前。当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时,早有一叶小舟箭一般划了过来,站在船头的乌江亭长高声喊道:“项王,快上船来,我渡你过江!”项羽回头望望追兵,心情非常复杂,想不到自己英雄一世,竟落得今天的下场,一时感到心力交瘁,无心再与刘邦斗下去了。亭长催促道:“项王,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人口数十百万,足以称王,快上船吧!”
项羽笑道:“天要灭我,为什么还要渡江。想当初,我率八千子弟渡江反秦,而今只我一人生还,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江东父老!”
亭长急切地说:“大王,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何必往绝处想,还是随我回江东吧!”
项羽凄惨地仰天长笑,转而对亭长说:“不必了,天下连年战斗不休,只因我与刘邦两虎相争,既然天要灭我,我又何必跟他斗下去。我死不足惜,只是这匹乌骓马随我征战多年,所向无敌,有时一日能行千里,杀了实在可惜,就请你把它带走吧。”
说完,就令十几骑壮士下马,持剑与汉军短兵相接。项羽这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见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倒下,怒从心头起,一口气又斩杀了数百名汉兵,但他身上也受了十余处创伤,终因寡不敌众,自刎于江边。
乌江亭长载着乌骓马已驶到江心,这马极通人性,回头见主人已经战死,仰头长啸几声,就一头跳入江中自毙。
至此,楚汉之争就算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