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1386500000015

第15章 介于动物与机器之间的——人类(3)

该史诗抓住了劳动分工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跨越之一。乌鲁克城本身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史诗中,它反映了人类朝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即新的社会城市管理方向。由于城墙的存在,城里的人可以专心致力于其他事务,而无须担心自身的安全。他们可以继续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化分工。靠城墙保护的城市也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持久性。城市中的人类生活增添了新的方面,而且突然之间,从事超越个人寿命的活动变得更加自然。“城墙象征并创造了城市作为机构的持久性,它使得城市可以永远存在,从而给城市中的居民以无限的安全感,促使他们以更远大的目光去投资,超越了个人生命的界限。乌鲁克的繁荣和富裕就是由其城墙的确定性所支撑的。坦白地说,乡下人对此惊讶不已,而且还可能因此嫉妒城里人。”43

从经济的角度看,加固城市的建造带来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而且存在着“手艺与贸易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买卖发财致富——当然也可能倾家荡产。对于那些没有土地的人、没有继承权的子女、被驱逐的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投机者和冒险者,贸易的存在为他们的生计提供了可能”。44

但凡事都有代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繁荣的过程也是如此,尽管专业化已经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们独立于自然的掌控,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依赖社会和文明。一个特定社会的复杂程度越高,这个社会中的成员作为个体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就越低。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我们需要依赖的成员数量就越多。45只要存在社会,情况便是如此。

恩启都设法在自然中独立生存了下来,不依赖任何其他人的帮助,自由地生活。因为恩启都

……不认识人,也不熟悉国家。

他和瞪羚一起吃草,

与群兽在泉眼边饮水,

与百兽在一起,他满心欢快。46

恩启都就像野兽,他没有自己的国度,也不隶属于任何土地。通过自己的活动,他证明自己可以满足自身的所有需要。他没有文明,属于未开化的生物。再次,我们看到了让步条件原则——恩启都自给自足(就像许多野兽那样),而反过来(或者更准确地说,正因为这一点),他的需要最小化了。与人类相比,野兽的需要微乎其微。而另外,即使在21世纪的繁荣昌盛与发达科技条件下,人们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可以说,恩启都在其自然状态中是幸福的,因为他所有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然而相比之下,对于人类来说,情况似乎是一个人拥有得越多,条件越好、越富裕,他的需要就越多(包括未曾满足的需要)。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来说,这件商品应该满足了他的一个需要——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上,随着“我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我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这里可以引用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的话,他深知人类的这种贪得无厌:“经历过生活的人最想要的,不是从已经拥有的事物中获得满足,而是想要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47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自然向城市的转变)与内在变化紧密相关——从野蛮人向文明人的转变。与其他事物一样,乌鲁克城的城墙是一个符号,象征着远离自然,象征着对自然规则的反叛。人类虽然不能控制这些律法,但能在最大限度上发现它们,并使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不仅外部世界有一道围墙,人的内心也有,两者的实用目的相似:正在形成中的自我意识也起到了保护墙的作用,它将一个人的内心与其他心灵区分开来。防卫是自我的重要性格特征,吉尔伽美什同样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隔离,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内心世界。”48而另外,这种隔离导致了迄今未被认知的人类发展新形式,以及与整个城市社会的关系。“人类精力的扩张、人类的自我膨胀……以及城市结构中许多方面的分化,都是单一转变的全部,即文明的兴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