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善恶经济学:从人性探寻当今经济问题的出路
1386500000014

第14章 介于动物与机器之间的——人类(2)

他从这个女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转身向他的兽群望去。

羚羊看到恩启都后,四散而逃,

田野中的野兽对他慌忙避让。

恩启都的身体发生了巨变,30

兽群四处奔跑,而他的双腿却一动不动。

恩启都的力量衰弱了,不能再如以往那样飞奔,31

但他现在具备了理性,深刻的理解力。32

恩启都最终丧失了他的动物本性,因为“他的兽群冷落他,尽管他在其中长大”。33他被带到城市,梳洗穿衣,吃起了面包,喝起了啤酒:

恩启都,吃面包,这是生命的精华,

喝麦芽酒,这是大陆的命运。34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最终“变成了一个人”35,恩启都进入了一个(特别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获得了一些未开化的大自然无法为他提供的东西。他远离了自然——他走进了城市的围墙。这样,他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这一转变是不可逆转的,恩启都无法再回到他之前的生活状态,因为“田野中的野兽对他慌忙避让”。36大自然不会再接受一个离开了自己怀抱的人。“自然,(人)长久前的栖居地,成为了外面的世界,远在城墙之外。它变得陌生,而且不再友善。”37

在这个从动物向人类转变的重要时刻,这部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史诗含蓄地暗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此,我们看到了早期文化所认为的文明的开端。这里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更准确地说,与野蛮人的区别。在此,史诗静静地刻画了人类诞生的一幕,即有意识的文明人苏醒的时刻。我们见证了人性从动物身上的解放,就像一座雕塑从石头里脱胎成形。恩启都以前生活在纯天然的原始自然中,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没有任何改变自然的想法。之后他从这种状态转移到了城市,这是一个自然之外的人工环境,是文明生活的原型。“他将继续生活在城市这个由人类创造的世界中;他将在那儿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安全、舒适;他将靠面包和啤酒生存,这些奇怪的食物由人类的双手费尽心思地为他准备。”38

人类极力争取尽可能地独立于自然之外,这主导了整个文明历史。39文明的发达程度越高,个人免受自然及其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而且能更好地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周围创造稳定或可控的环境。我们的菜谱不再依赖于庄稼收成、野兽打猎,或者时令蔬果。不管外面是严寒还是酷暑,我们都能设法在屋内保持恒定的温度。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我们看到人们首次尝试创造宜人而恒定的生活环境——最好的例子是乌鲁克城修建的城墙,这使得乌鲁克成为文明的摇篮。40这一恒定性也与人类活动、劳动有关。人们对自己专门从事的事情更加擅长,而且如果他们能够依靠其他人的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将变得繁荣富足。长久以来,单独的个人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做衣服和鞋子,不需要亲自打猎、种庄稼或准备食物,不需要寻找水源或打井。41这些功能由市场专业化的机构取代(显然,在亚当•斯密将市场描述为国家财富主要来源的很久以前,市场就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42)。因此,每个人从事他们认为对社会最有价值的事情,其他大量工作需要靠他人的专业服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