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天才的基因: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
1380000000021

第21章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4)

艺术家们非常乐意让人们相信顿悟的存在,即所谓灵感是来自上天的美妙之光。实际上,优秀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凭借想象力不断地创作着优秀的、一般的,甚至糟糕的作品。但他们的判断力在打磨之后,聚集为针尖上的一点,抛弃着、选择着、拼凑着……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者都是伟大的工作者,既在孜孜不倦地创作,也在不知疲惫地抛弃、审视、修改和整理。

尼采拿贝多芬的草稿本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草稿本揭示出贝多芬在试验和完善旋律片段时经历了一个怎样缓慢和痛苦的过程,这就像一个化学家不停地将不同的混合物倒进各种各样的烧杯里一样。

贝多芬有时会在一篇乐章定稿前草拟六七份不同的底稿。他有一次这样对朋友说道:“我会修改很多次,推倒重来,如是再三,直到我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我才能对自己的作品有个全面深入的把握。”

唉!普通大众既不理解尼采的大音希声,也不明白贝多芬的坦诚相告。相反,更简单也更吸引人的天赋观点却盛行起来。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媒体,以草率的态度、压倒一切的气势将这种观念迅速强化。这一观念之所以有市场,是由于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难以解释的神童和“杂家”现象:小莫扎特和美岛绿拥有的惊人才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2.有关起蓝图作用的基因的神话:对天赋来源的简单粗暴的解释,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被驳斥。

3.缺乏有力的替代概念: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能够破除一切成见的有力证据,作家们因而也没有修辞学上的替代说法。

“与生俱来”似乎是留给超常能力唯一可接受的解释。论及天赋时,没有哪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家能够拒绝这种信手拈来的畅快。

但是,安德斯·艾瑞克森忍住了。

自从他1980年完成记忆实验后,旧的天赋教条似乎已经讲不通了。虽然他不是基因学家,并且此时还无法破解基因神话,但是他打破习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激进的关于天才的概念:天才不是某些事物的起因,而是某些事物的结果。它不会开创某个进程,却是某个过程的最终结果。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意味着,在许多依赖于身体和创造力的领域里,与基因决定论告诉我们的相比,人类更容易创出佳绩。

在接下来的30年里,艾瑞克森和他的同事们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激活绝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的专业研究领域,他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来研究那些重大成就,包括:记忆、认知、实践、坚持等。他们研究了护士、打字员、体操运动员、小提琴家、棋手、篮球运动员,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等。

他们也考察了历史上许多生动有趣的关于天才和天赋的神话,为了获得透彻的认识,他们颠覆了陈词滥调。天赋传奇中最重要的一个,当然就是神话般的天才男孩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3岁时他便被人称为即兴演奏大师,5岁时被人称为杰出的作曲家。人们不知道他那令人叫绝的音乐天赋从何而来,连他的父亲都将他在萨尔茨堡的出生看做上帝的一个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