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天才的基因:关于IQ、天赋与遗传基因
1380000000020

第20章 天才的背后是长达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3)

这对我们有两方面的教育意义:当探讨记忆技巧时,我们无法也无须回避人的生理特征。采用正确的记忆策略,进行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便能记住数量惊人的信息,从理论上讲,每个活着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莫扎特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刻苦练就的?

安德斯·艾瑞克森开始了他在天赋道路上的惊世远征。他很快就怀疑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破解一道几何难题或一个棋局。这里面似乎大有玄机,他猜想,拉大提琴、投篮、创作油画、阅读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扫描的照片等要靠临场发挥的技能,似乎也要依赖于人的固有知识和经验。虽然艾瑞克森此时还不能确定,但他已经发现了解开天赋和天才之谜的关键。

他是正确的。

伟大的成就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动人心魄,甚至会让当事人心惊胆战。当10岁的美岛绿将帕格尼尼的华彩乐章演奏得优美绝伦时,听众的大脑中会闪现出什么念头呢?人们吃惊之余,会下意识地与自己进行一番比较:如果让你在同样的大提琴上用同样的琴弓拨动同样的琴弦,发出的呕哑嘶哑之声,大概会将人们吓得竞相奔逃。

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看到戴维·贝克汉姆一脚吊射将球射进球门,或看到迈克尔·乔丹飞身灌篮,或看到老虎·伍兹将一个小球打出325码,落在离洞不到一尺的地方时,一种既兴奋又气馁的情愫便会油然而生:这些非同凡响的表演者,简直与我们不是同一类生物。

不妨称为鸿沟吧,我们感到在我们这样的凡人与超级成功者之间存在着遥不可及的差距。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寻求自我安慰:这类人有我没有的东西。他们生来就有,而我却没有。这些东西是老天给的。

这是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设想。《牛津英语字典》将天赋定义为:大脑的馈赠、天然的能力。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马太福音》中关于天赋的寓言。“天赋”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天才”的准确定义则最早出现在18世纪。

近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说法不绝于耳,不断地强化着“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观念:

基督教诗人弗里德里希·舒伯特在1785年说道:“诗人和音乐家是天生的。”

作曲家彼得·利西腾塔尔于1826年声称:“音乐天赋与生俱来,是大自然中难以解释的恩赐。”

让·雅克·卢梭声称:“年轻的艺术家,请不要问什么是天赋,如果你拥有,你便能感觉得到;如果你没有,你便永远不会明白。”

20世纪,人们对天赋来源的猜测已经由神授转变为基因给予。但是,天赋的根本概念仍大体保持不变。杰出的能力是命运女神对某个幸运儿垂青的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直不同意这个说法。在他1878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他将伟大描绘成一个坎坷的过程,伟大的艺术家就是不知疲倦地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