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是有生命之物的力量源泉,是强盛的动力所在。不管是人血,还是鸡、猪、狗、牛、羊等飞禽走兽之血,都是阳物之最、之盛。所以血这种至阳之物对阴冥间的鬼魅来说,则是惧忌极深,又恨又怕。由血而引申出以林林总总的红色之物驱避鬼魅祈求吉祥的习俗。
14.其他实物避鬼
在中国民间,用以避鬼驱邪的实物多而杂,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详述。民间常用的避鬼魅实物还有如:扫帚、桑枝、椰树、茶叶、渔网、铜钱、八卦图、易经、菊花、雄黄、鞭炮等。
扫帚能避鬼,大概是由于扫帚经常接触污秽之物,沾染了邪秽之气。而鬼据说极忌秽气、晦气,自然不敢接近扫帚,更忌讳扫帚的舞打了。
扫帚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用品,就地取材,使用方便。像这种“物廉价美”的避鬼魅实物还有桑枝、椰树、茶叶和渔网等。
旧时琼崖岛人举行驱邪逐鬼的仪式时,必用桑枝;患病人家,要系桑枝蒂叶数枝于门口,以驱疫鬼。此外当地人还奉椰树为神树,认为椰神甚善,保护人类。所以一村四周都种植椰树。认为椰枝强悍有驱邪魔的威力;椰叶可制成神灯的灯遮。
桑枝、椰树是就地取材、单独使用的,不需要任何加工装饰和辅助之物。而以茶叶和渔网避鬼邪,则需要其他实物的辅助,才能发挥出“功效”。
赣中民间为小孩制作的小红包中,就包有茶叶、米粒。小红包佩挂小孩身上可避免恶鬼的劫掠,利于孩子的顺利成长。而小孩初出门时,为避鬼怪撞见,要头戴旧渔网块,额涂朱砂点,俗称“化装破相”,以免恶鬼识出。
铜钱是古代通用的货币之一,它流通经过万人之手,汇聚了众人的阳刚之气,所以铜钱也成为一种常用的避鬼魅之物。
赣北民间,在床上蚊帐四角和开口处,各悬挂大铜钱一枚,认为可以驱避蛇妖鬼邪的侵入。又如赣中一带,姑娘出嫁时,在所穿的外衣角上要套包4个铜钱,以避鬼邪。
如果说扫帚、桑枝、椰树、茶叶、渔网和铜钱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太极图、易经则是受一定的文化影响所致的。
南粤一带民间,认为在门口挂一面画有八卦图的小旗,可以挡避恶鬼侵犯。“台湾一带,嫁娶时花轿后边要挂上绘制了太极八卦图的新米筛,以辟邪招福”。此外,民间还有在房屋梁上绘制八卦图的,在中堂墙壁上挂八卦图。这些都是受道教的广泛影响,民间才相信太极八卦图有驱邪鬼除灾祸的能力。
不仅太极八卦图具有避鬼邪的法力,而且《易经》等经书亦具有避鬼邪的神力。
民间认为像《易经》等经书,能指引祸福,因此《易经》被当成辟邪之物,认为手持《易经》,妖鬼自然退避。《清稗类钞》中就记载,常州一带民间无论男女老小,认字或不认字的,出门时都要带一本《易经》书,有的人家还在门口悬挂一本经书,以驱鬼避妖。
此外,民间还有将炒熟的油菜籽若干倒入塘中用以镇除水鬼;以燃放鞭炮的轰鸣声驱冲凶神恶煞等。据说鬼魅最怕尖锐刺耳的劈叭声响。赣中民间出殡时,要放三支铳,声音震天动地,以驱吓挡道恶鬼,并为亡者归“冥界”壮行。
二、千形百态的镇鬼神灵
中国民间除了依靠使用符咒、实物避鬼魅驱邪外,还往往祈求神灵的庇护,借助神的力量以镇鬼压邪。这些神都是鬼魅妖怪们十分惧怕的。而要祈求到神的帮助,必须祭神、娱神,以取悦于神。所以民间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祭祀神灵,开展大规模的喜庆活动以娱神。
民间祈请神灵的方法多样。有将神灵请回家中,挂贴门户上的是为门神,如最早的神荼郁垒神,武士门神秦琼、尉迟敬德和驱邪大神钟馗;有将神灵之偶像供奉家中堂前,经常祭祀伺奉的,如关公、观音菩萨;有直接到寺庙道观中上香火供奉祭祀的等。民间祈请的神灵多种多样,千形万态。大凡只要是善神、正神,能捉鬼镇妖保护人类的都行。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详述。兹举其中民间常祈奉及声名显赫的大神简介于后。
1.黄帝
黄帝——最伟大的祖先神之一。中国人自古就有对祖先神的崇拜习俗。
黄帝为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其之所以能成为镇鬼捉妖之神为后世人们所崇拜,与以下几种民间神话传说密不可分的。
据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驱赶着魑魅魍魉十分猖獗,黄帝驱动的是虎豹熊罴,并制造号角,用号角吹出龙吟般的声音,驱散了鬼魅妖怪,打败了蚩尤。从此龙成为含有震撼鬼魅法力的神物。
又据传说,黄帝在东海曾经捕捉一怪兽,名为白泽,黄帝从他口中详知天下鬼神之事。白泽称鬼物计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黄帝于是命人依照白泽所讲的逐一描画成图,是为《白泽图》,并以此昭告天下之人,通过图谱使人们知鬼识鬼,直呼鬼名,使鬼自退。这样,黄帝就成为能识出天下鬼魅们“相貌”之神,鬼魅们自然对黄帝畏惧三分,避而远之。此外,在《山海经》中还记载黄帝为人间创造发明了贴挂神像(神荼郁垒像)、立桃人、悬苇索、画老虎于门户上等驱鬼魅的方法(参见王充《论衡·订鬼》),所以黄帝一直成为民间推崇的驱鬼捉妖之神。
2.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最受中国人崇拜和敬重的神。原称观世音,乃梵名意译。唐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观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渐进入中国民间,唐宋时倍受人们的敬仰。观音菩萨在民间百姓心目中,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教神灵形象。民间传说人们遭灾遇难时,只要默念观音名号,就会获得菩萨的保佑。所以观音成为人们驱邪鬼禳灾祸的“大救神”,民间历来对之尊信伺奉香火不断。更有甚者,往往将观音偶像抱回家中,摆在堂前,成为驱鬼邪避磨难的“镇宅之宝”。
观音菩萨之所以深得人们的热爱,是因为观世音“不追求自己功德圆满归入涅盘,而是一心拯救世人苦难,只要听见世人对她的呼唤,她就援助世人脱离苦海灾魔。因此她也不特意去宣传或要求别人必须皈依在自己门下,真正对世人一视同仁,没有门户之见。这样博爱的胸怀,自然要受到人们真心实意的欢迎”。因此,观世音菩萨随着佛教东渐进入中国后,就倍受中国人的热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观世音就是菩萨,菩萨就是观世音,她成为人们驱邪魔禳灾祸、载着人们脱离苦海的“大船”。为此人们绘制了各种形象的观音菩萨以示敬意,诸如白衣观音、长带观音、披发观音、送子观音、渔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其中许多图画中都包含有种种动人的神迹传说。
3.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中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拥有赫赫权势的“天上皇帝”,简称玉皇或玉帝。
上古之人有对上帝的崇拜。殷商时代,人们就普遍信仰上帝,称为帝;西周以后,除继续使用帝的旧称外,更多地使用“天”的神称,称为皇天、苍天、昊天等。上帝(天)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人间的国王也由上帝直接派遣,称为天子。此时的上帝代表了上古人们综合日月风雨云雷等天上诸神的影响力,具有高度集权的神性特征。以后经过儒家学派的改造,上帝(天)成为历代统治者祭祀的主要对象。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上帝基本上保持原始信仰的原貌,其神称是“昊天上帝”。
道教兴起后,为壮大自己的神系统,便把上帝纳入道教神系中,一开始只作为元始天尊的属神,称“玉帝”、“玉皇道君”。到了唐代,道教被尊奉为国教,玉皇或玉帝作为“诸天之主”的神性地位正式确立,以与传统上帝相当的名义流传于世。唐代文人墨客们便在诗文中称上帝为玉帝、玉皇。此外,道教还编造了玉皇神秘的传世来历,取了姓氏(张),确立了诞辰(正月初九),并为其刻画了形象,设专庙供奉。从此玉帝形象便在民间扎根,成为统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宇宙大帝,阴冥界的鬼魅都要俯首听命于他,玉帝镇鬼役妖的威力便不言而喻了。民间百姓对玉帝的祭祀一直十分殷勤,香火不断。“玉帝赐福”、“老天保佑”等口头禅俯拾皆是。
4.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简称老君,是道教中的尊神“三清”之一。“三清”即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即老君。太上老君虽为道教中的最高神之一,但在民间的知名度低于玉帝,在《西游记》中,玉帝是天上最高统治者,而老君仅为一个普通神仙。
与玉帝不同的是,太上老君不是虚构的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人物,是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和隐士。据《史记》记载,老君名叫李耳,字聃,又称作老子、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他曾在周朝为官,后因周室衰微,弃官而去。在函谷关关令尹喜处着书五千余言,后世称之为《道德经》。后成为一名隐士不知所终。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哲学着作,包括《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主张自然无为,清虚自守。这个“道”为后代道教徒所利用,对“道”进行神化,以“道”为最高信仰。东汉时老子已被神化,民间有人像祭祀佛祖一样祭祀老子,汉桓帝还亲祭老子,立黄老浮屠之祠。到唐代,老子被唐帝室认了祖宗,于是道教各派尊奉老子为教祖,道教因此称为“老教”。而老子也称为太上老君,并流传于民间,久之则成为通行名称,而老子却鲜为人知了。这样,太上老君堂而皇之成为道教庙宇中供奉的又一尊大神。道士们为民间捉鬼驱妖、施展符咒法术绝招时,都要写上或念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术语,借以增强其驱除鬼魅的法力。
5.关公
关公是中国人最熟悉崇敬的英雄神。原名叫关羽,乃三国时蜀国的一员武将,死后曾封谥号关壮缪。从唐宋开始被神化,成为道教中的大神之一,尊称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叫关公。享有“伏魔大帝”、“伏魔真君”的称号。
民间特别崇拜关公神灵,成为万能之神。出门要祈请关公保平安顺风,生病时求他治病祛病;有妖鬼为祟时更要祈请他镇鬼压邪。人们除了亲往庙宇中祭祀供奉关公外,还将制成的关公泥塑像搬回家中堂前,设立神龛,随时虔诚祀拜。民间尊称他为“武圣”。
关公在历代统治者那里则成为忠义之神,并顶礼膜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据说在宋代,关公被赵宋帝认为始祖,先后被封为“武安王”、“崇宁至道真君”;元朝统治者尊称关公为关帝;明代国家隆祭典,关庙林立。万历年间敕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则在封敕的字数上大做文章,顺治皇帝对关公的封敕为“忠义神武灵 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字。应当指出的是,历代统治者热衷于此,是借神化关公的同时,神化他们自己的统治。
关公由一位普通的武将衍化为道教中的大神、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忠义之神、民间祈请的降魔除妖之神,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对关公的神化,根本原因在于关羽的忠刚义烈、正直勇武的品格,不仅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用以树立一块效忠封建朝廷不犯上作乱的样板,维护其封建统治,同时也符合普通民众百姓的社会心理。民众特别是生活在苦难时代而又没有能力庇护自己的民众,需要一位聪明正直、威武万能之神,来主持人间与冥界的公道正义,成为其保护之神。
不仅民间崇拜祀奉关公,佛道二家也对关公颇感兴趣。佛家说关公曾经受过戒律,把关公奉为佛家寺庙的守法神。道士们更是当仁不让,编造各种有关关公的神迹传说,将关公纳为道教中的大神。
6.张天师
张天师即张道陵,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人,曾任江州令。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客居四川,学道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张道陵天师,教民信奉黄老之道,并常以符水咒法治病,有病者喝了符水后即刻痊愈。因疗效灵验显着,从学者颇多。参加学习的每人出米五斗为“学费”,故时称五斗米道。以后其子张衡,孙张鲁都继续奉行其道。《三国志·张鲁传》中记载,张鲁“据汉中独立,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苦立愈,奉者甚众”。因天师之名,后世称之为天师道。
张道陵的后裔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为其封号。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张天师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是镇鬼伏魔、治病禳疫的大神。特别是张天师的祛病之符仍然流传于今日广大民间乡村中。有关张天师伏魔捉鬼的民间传说也多有流传。《水浒传》第一回就有朝廷请张天师祈禳瘟疫、天师显露神异能力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