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13794600000041

第41章 辟鬼魅之邪(3)

赣中泰和农村,中秋节之晚,有“烧塔”的娱乐活动。活动的主角是孩子们。在中秋节这天,孩子们就开始策划为晚上“烧塔”作准备工作,即到村子里的屋前屋后拾取残砖断瓦,然后在空地中用砖瓦片垒起一个圆锥形小塔楼。一般是以砖做圆形塔基,留好一个塔门,上再叠垒瓦片,向高逐渐收缩成圆锥形。这样“塔”便垒好了。中秋夜幕降临,皓月当空,孩子们便分成几群,加紧向村里各家各户“乞讨”稻草秆等燃料。每到一户人家,孩子们便高唱颂歌:“烧塔烧得红,养猪三百五;烧塔烧得白,养猪冒(无)尾巴……”绝大多数主人自然企望前者,于是慷慨地送给孩子们几捆稻秆或茅草。也会遇到几个十分吝啬小气的主人,他(她)们死活不肯捐献稻秆茅草,于是自然遭到孩子们的唾弃,甚至诅咒,咒其“猪发瘟,无尾巴,烂猪头”等。积少成多,一会儿稻秆茅草收集成堆。于是孩子王下令开始烧塔。他们将燃料从“塔门”中放进塔底,有节奏地燃烧着,其他孩子则齐声喊唱“烧塔歌”(见上)。悠扬清脆嘹亮的喊叫声此伏彼起,再有那火红的光,与明月相辉映。不久塔楼由里至外,由低向高逐渐被烧红,俨然成为“红塔”一个,孩子们才依依不舍离去。

“烧塔”虽为孩子们所娱乐,但透过喜庆的节日氛围,仍然可以分析一些合理的文化信息。

一是中秋节建“塔”是源于塔有镇鬼驱邪功能的风习。

二是烧塔的燃料收集于百家,聚汇百家之阳刚之气,增强避鬼驱邪的功力。

三是烧塔时火光连天,与皓月相辉映,而火光本身就带有驱鬼的功效。塔烧红后,停放村子空地中央,据说任何邪鬼恶妖不敢靠近“塔”,避而远之。

四是通过烧塔,寄托百姓企盼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喜庆有余的美好生活。其实也包含着人们崇信咒语(歌谣)的“魔力”的心理倾向。

9.动物避鬼

老虎,民间百姓认为是凶兽,是百兽之王。它具有役使伥鬼专吃恶鬼的本领。民间常以老虎的图像贴在房屋厅堂(中堂)中、大门上;或以棉花、棉布缝制成小虎等物,带在小孩身上;或用以制作成童衣、童帽、童鞋上的装饰品。相信这样可驱鬼逐妖、降魔伏鬼,带给人们安宁吉祥。

老虎具有专吃恶鬼的功能,最早肇端于《山海经》(王充《论衡·订鬼》引)中的记载。说的是上古之时有两个神人神荼和郁垒在度朔之山,“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焉”。“食虎”就是将恶鬼喂老虎。于是虎与神人、桃、金鸡、苇索一样成为鬼魅所惧之物。后来人们便画虎于门上,左右置二灯,似虎眼,以祛不祥。以后又演变成画虎像于墙壁上。到近代,已有在厅屋中堂上悬挂一幅以虎为主题的“中堂画”,兼具避鬼驱邪和点缀装扮居室的双重功能。时至今日,不仅老虎头像,而且老虎的牙齿、利爪都同样具有避鬼驱邪之“魔力”,人们无不争相寻觅而不惜重金。如汉族南方一带及东北鄂伦春族中,常有让小孩佩带老虎的利爪尖牙来辟邪驱鬼的。虎爪虎牙就是以老虎的脚爪虎牙加工制成的精贵工艺品。虎爪可以直接挂戴在孩子颈脖上,或直接缝制好,放在小孩子帽子的尾部,当成坠帽之物。虎牙是猛虎威力无比的集中体现物,因此,人们崇拜虎牙,将它加工成项链的坠子,佩戴颈上,以避鬼邪。

除了老虎等兽像,民间历来还有以金鸡这样的家禽来驱避一切鬼魅妖怪的。

民间风俗认为鬼惧怕鸡,更怕鸡鸣。鬼怕鸡是由于鸡睁开眼睛可看见鬼。所以琼崖民间小孩出门时要由母亲抱雄鸡先行,如途中雄鸡发鸣,则认为是遇到鬼,要赶紧绕别道。而鸡是知时之禽,能啼鸣。它的鸣叫唤出了太阳,驱走了黑暗,为人世间带来了光明。“鬼阴畏阳,鸡属阳,鸡鸣则日出,日出则鬼没”,是以鸡鸣更为鬼所忌惧。

其实,民间关于金鸡避鬼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据《玄中记》记载,上古之时,东南一带有桃都山,山上长着大桃树,名叫桃都,其树枝方圆相离三千多里宽。山上有一只天鸡,每当太阳刚出,金光四射,照在大树上时,天鸡就鸣叫,其他的鸡就跟着啼叫。桃树下站有二位神人,负责主管那些作祟危害人们的恶鬼,发现厉鬼就逮住杀掉。后来人们把金鸡与老虎、苇索、神人等视为鬼魅害怕之物,各家都要饲养金鸡,以避鬼邪。

不仅活鸡可避鬼,死鸡亦行。不过死鸡避鬼在民间演变成以鸡血、鸡头驱鬼的习俗。如赣中民间,婚嫁喜庆,丧事礼仪,建屋开基上梁,每年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中要宰鸡(雄鸡为主)见血,以驱鬼邪。

以鸡头避鬼之习,流传于南粤一带民间。认为人若遇见鬼时,将鸡头迅速斩下,奋力扔过屋顶,可将鬼驱退。

死鸡避鬼集中体现在以鸡为祭祀之牺牲品。这是由于“鸡”谐音“吉”,用鸡作祭祀牲品,更能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所以各地民间都将鸡视作祭鬼神的三大牺牲品,这三大牺牲品即鸡、肉、鱼三牲,其中以鸡为先。

10.污秽物避鬼

在中国民间一直有以污秽之物来避鬼驱邪的习俗。所说的污秽之物包括人屎、人尿、口痰等秽臭脏物。据说是因为鬼忌怕脏秽之物所致。

以人粪避鬼驱邪之俗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载一个“燕人浴矢”的故事。“矢”古代用作“屎”,“浴矢”就是用屎洗身之意。

据说燕国有个叫李季的人,爱远游各地,常不在家中,其妻耐不住寂寞,就与一个书生私通。两个买通佣人,瞒着李季频繁往来,有一次书生与李妻正亲热着,李季突然回来了。躲藏已来不及,两人都没了主意,在一旁侍候的女佣对书生说:“你就披头散发地光着身子跑出去,我们就说什么也没看见。”书生只好依计行事,披头散发一丝不挂地跑出去。

李季看一人光着身子从身边跑过去,便大喝一声:“什么人?”可佣人都说没看见什么人。李心中十分疑虑,说:“难道是我见鬼了?”大家都说他肯定是见鬼了。

李季很害怕,问家中人:“见了鬼可怎么办呢?”那个女佣人就说:“见了鬼要用五户人家的大粪泡了汤洗澡才可免除其害。”于是,李季赶紧派人到邻居家掏来大粪,硬着头皮在又臭又脏的粪汤里洗了一遍。

以人尿避鬼驱邪,主要是用于出门外出时。如琼崖岛民间认为,人外出如果迷路失途,辨不清方向时,就是为鬼所迷。此时要原地站住,以小便绕成一圈,口念:“敕!敕!敕!”或念“家神看火请引道子孙”,则可摆脱鬼缠,找回原路。

赣中民间认为,单身一人走夜路,为避免被鬼缠住,要不时地咳嗽几声,并吐唾沫,大声说“呸!呸!呸!”三声,这样缠鬼就不会扰身了。

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了鬼怕人痰的故事。

南阳人宋定伯,年轻时走夜路碰到一个鬼,宋定伯问道:“你是谁?”鬼说:“我是鬼。”鬼反问宋定伯:“你是谁?”宋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又问:“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要到宛市去。”鬼说:“我也到宛市去。”于是宋定伯与鬼结伴而行。

走了不久,鬼说:“这样走太累,不如轮流背着走,怎样?”宋定伯说:“很好。”鬼便先背着宋定伯走了数里数。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回道:“我是新死的鬼,所以身重啊!”宋定伯背着鬼时,鬼轻得像没有重量似的。于是轮流背着走。

宋定伯又问鬼:“我是个刚死不久的新鬼,不知鬼都怕些什么?”鬼说:“就是怕人吐痰沫。”于是一同行路,走到一条河边,宋定伯让鬼先过河,鬼过河一点响声都没有。宋定伯过河时趟得水哗哗作响。鬼问道:“过河怎么有响声?”宋定伯说:“我是新鬼,还没学会过河呢!”

快到宛市了,宋定伯便把鬼顶到肩上,用手牢牢抓紧着。鬼大声叫唤,声音尖锐刺耳。鬼挣扎着要下来,宋定伯不理睬他,紧抓着鬼一直走到宛市中。那鬼便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怕鬼再变化,就用痰沫唾鬼,以一千五百文的价格卖掉了这只羊。于是,当地人便到处传说:“宋定伯卖鬼,赚了一千五百文钱哩!”

11.太阳避鬼

太阳是光明的源泉,代表一种热力。而太阳又给予人们日间生产活动的方便,所以中国民间极为崇拜太阳,视之为人类的保护者。白天太阳助长人类,在阳光下活动。太阳是阳物之本,阳物之盛;而鬼是阴物,只能在阴间冥冥中活动,要到阳间作祟也只能选在无太阳的黑夜进行。所以鬼魂十分害怕太阳,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鬼都无处藏身。所以在太阳将出来时,鬼魅都逃匿得无踪无影了。人们相信阳光普照的地方必定无鬼。例如,旧时南方民间宅院,在正对厅门的屋顶上要安一个很大的太阳形,其用意不外乎让太阳的光芒照辉宅院,一切鬼魅自然不敢进犯宅院了。

12.火光避鬼

上古时期人们就有对火的崇拜,视之为火神。火不仅使上古的人们吃上了可口的熟食,而且依靠火取暖御寒,依靠火驱避野兽妖魔的侵袭。火烧着时发出灼灼热光,与太阳的热光很相似,虽然没有太阳的强烈,但人们认为在太阳落山黑暗降临时,以火光暂时取代阳光,既照明又避驱鬼魅。所以民间有很多以火来驱吓各种鬼魅的习俗。例如赣中一带,认为人走夜路时,如果迷路失途,则为“恶鬼”挡道。此时可点燃一支香烟,连抽三口,向四周喷出,就可把鬼吓跑的。如果身上没有火种,就可用手向脑后快速地挠梳头发,因为挠头发时会迸出火星(静电作用),同样可以驱走鬼。此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晚上,当地人要用小柚子,剖开一些,将沾有煤油的布条塞进柚子里,点燃布条,将柚子抛向空中,掉下后再抛。据说由此可以驱赶鬼邪,使其无法进村入宅。

清代时,北京民间在七月十五鬼节中还有“烧纸船,放河灯”的习惯。通过焚烧纸船、放河灯等来超度孤魂普救怨鬼,进而达到避厉鬼为祟的目的。“烧纸船,点河灯”是京城中元节祭厉鬼大型祀会的主要内容。这天人们在街巷里“搭苫高台设鬼王棚座。糊纸作法船,大的可至七八丈,以鬼王鬼判鬼官兵鬼役充乘船中,至夜间临水焚化,并点燃河灯”。此外,是夜还要举行斗灯会。

有的地方在除夕时要彻夜燃灯或烧火,以避鬼邪进宅骚扰家人。例如,“黑龙江一带,除夕之夜每家室内室外都要燃烛升灯,彻夜不熄。是晚小孩子们出门必须结伴。走路时不许左顾右盼。说是小孩两个肩头上各有一盏神灯。如果左右四顾,吹灭了这两盏神灯,就会撞见鬼神”。可见神灯虽然凡人看不见,但它却有避鬼邪的作用。

13.红物避鬼

在中国民间普遍认为红色之物具有避鬼禳妖祛邪的“魔力”,一切鬼魅十分畏惧红色之物不敢触碰之。所以历代积淀了许多以红色之物辟邪鬼的方法。从小孩的出生、抚养,到成人婚嫁;从年节喜庆到建房大造的仪礼,都离不开红色之物的“神奇效应”,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中独特的“红物现象”。

赣省民间小孩出生后,要穿上以红布做成的小肚兜;佩带红布缝制的三角形、方形和圆形小红包(里面包上少许米粒、茶叶、铜钱);小孩平安出生后,要以染红的熟鸡蛋送给贺喜的亲朋戚友,以喜冲邪晦。小孩首次出门(去外婆家,俗称“报外婆”),要在其额两眉毛中间处,用朱砂涂红点,俗称“化装破相”,以免邪鬼恶妖识出。

还有男婚女嫁中,新郎迎亲时要佩挂红绶带,新娘头盖红绸巾,一些生活用品要漆成红色,或贴上红纸剪成的“喜”字;新娘要随身带一定数量的染红熟鸡蛋。这些红色之物的使用初衷是当成一种避鬼邪的镇物,有了它们,可以辟邪纳吉。以后沿袭下来,就视之为吉利、吉祥之物了。与此相似的如年节喜庆中燃放的鞭炮,是红纸作包装材料;点红烛、红香;大门挂大红灯笼、贴大红对联;礼钱用红纸包、礼物贴小红纸块;礼鸡用金红毛雄鸡等等。

在赣中农村,建房视为大造之举,是人们一生中除结婚、丧葬(即红白喜事)中第三大要事,有一定的仪式。其仪式、习俗中含有鲜明的避鬼邪祈吉祥的动机。而使用最多的避鬼邪之物当属红色之物了,诸如红烛、香、爆竹、红毛雄鸡、鸡血、朱漆梁木、红布包、门窗漆红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