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在全社会树立物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范围任何幅度的上涨都是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的主流观点,并把这种主流观点凝固成稳定的社会心理。这一方面可以成为上层货币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造成公众舆论压力,使决策者不敢滥发货币。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广大人民不相信名义工资,让主流经济学“合理通胀论”见鬼去。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垄断行业只能由国家来经营,经营者可以竞聘上岗,但垄断利润属于国家。目前房地产属于垄断行业,本来就不可以民营。这样一可以避免价格虚高,二可以避免豆腐渣工程。所有国有国营企业,其财务必须向全民公开,受全民监督,真正体现国有就是全民所有,实现民有民营民享。国有企业产品价格要实行听证制度,而不是暗箱操作。垄断行业民营化,将是官商勾结、投机横行、合法牟取垄断暴利的沃土。要杜绝投机就必须把垄断行业收归国有国营。这是反对两极分化的必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税收政策对于杜绝非垄断投机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房地产这样的垄断行业,税收政策只是为投机披上合法外衣,而且最终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消费者买单,反而由此更进一步提高房产价格。
很难想像,构成生产成本的诸多要素中,某个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就会推动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如果说某个要素成本能真的推动产品价格总体上涨,那只能是经济学家“成本推动型”“上涨”理论形成的通胀预期造成的,而不是成本本身推动造成的。
通货膨胀与经济宏观化
在小商品经济时期,不存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完全是经济联系社会化的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当造成。通货膨胀从反面证明经济发展已经宏观化,经济联系社会化意味经济的宏观化,宏观调控已成为市场本身的一个环节,想在微观领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通过纯粹的“市场”手段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仅通过人的“理性予期”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都只是拔着头发离开地球的幻想。
利率与汇率是末,而经济失衡是本;“经济过热”是现象,结构失衡是本质。刹车、降低增长率、提高利率,只是舍本求末之举。抑制通货膨胀只能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靠加息。如果不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而是靠增发货币来弥补加息带来的银行亏空,那也能是寅吃卯粮、抱薪救火,最终使通胀火上加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货币发行量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经济的宏观化。
外资进来如果是进行投资,不会造成通胀压力,但如果是进来投机就会造成通胀压力。所以必须对外资进行有效监管,而不能让它们放任自流。开放是有条件的;制定这些条件并保证得到实施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所以经济开放化也意味经济的宏观化。
通货膨胀造成人们普遍存在的经济不安全感是与幸福经济学原理相背离的。从幸福经济学原理与绿色GDP原理出发,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也包括要调控人们合理的良性的理性予期,既增强人民的经济安全感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集中体现了经济主体的主体性,因此经济发展的逻辑往往渗透了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学家的逻辑。
市场经济本身分为两个层面:宏观与微观;两个主体:政府与企业。随着经济活动的宏观化、人类化,人类活动中的所有领域都是市场经济领域,而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问题。把市场经济定位于微观经济,把私人产权定位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小商品经济在经济学上的反映,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不合拍。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宏观化,在经济发展本身已经宏观化的时代背景条件下,经济学分析参照系仍然停留在把市场看成微观层面,把宏观看成政府领域,必将在经济系统分析中出现错位、整体把握中出现经济学范式与经济模式的不对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的后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体制改革是资本运营向知识运营上升、知识运营对资本运营提升的资本运营与知识运营之间的双向运动。
把金融仅仅理解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中介或间接投融资活动,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属于配置经济学范式。在再生经济学范式中,所谓金融,就是资本运营,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直接投融资、特别是再生性直接投融资将逐步取代间接投融资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投融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决定投融资方式的转变,而且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范围。而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国际金融体制之间的不对称。而国际金融投机使这种不对称所蕴含的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
投资、投机与危机
投机:配置型的投入产出活动,是配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投资:再生型的投入产出活动,是再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在经济活动中,投机与投资应该哪个为主的问题,实质上是以配置经济学还是以再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活动就是资源配置活动,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而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赚最多的钱。而投机、特别是金融投机带来的配置的数量、速度与频度,是投资所无可比拟的,虽然投机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成正比,而且善于投机的也善于把风险转给别人,把机会留给自己——反正能通过价差利润赚到钱就行。但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只有能产生生产力的活动才是有效的经济活动;因此风险与机会成反比。前者以资产转移为目的,后者以资源再生为目的。因此,前者崇尚投机,后者注重投资。再生经济学要求银市股市房市应成为投资的场所而不是投机的场所,因此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在准许投资者进入与退出的同时,最大限度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
要把投机和促进流通区别开来。投机人为抬高或压低物价,使价格与价值背离,是一种破坏正常的价格机制,扰乱市场的行为,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对立的。在经济微观化时期,投机的危害性不明显;但到了经济宏观化时期,投机将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这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投机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投机,是市场经济早期市场无序化、平面化、微观化、不规范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宏观化、有序化、立体化、规范化时期必须被立法取谛,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些以市场经济完全自由竞争为名反对取谛投机的经济学家,都是金融投机以及其它投机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其代言人。而在背后支撑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市场原教旨主义。
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泡沫经济。形成泡沫经济的根源有三个:货款膨胀、虚幻经济与口袋经济。如果说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由货款膨胀引起,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由虚幻经济引起,那么中国有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则主要是口袋经济。
虚拟经济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就会演变成虚幻经济,而虚拟经济如果成为投机的平台就必然脱离实体经济;而口袋经济,则是实体经济中的虚幻经济,或实体经济外表掩盖下的虚幻经济。
危机的本质是不对称
金融危机(包括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不对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对称、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对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经济要素与经济系统不对称、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理性预期与经济现实不对称、企业信用与经济实力不对称、经济转轨过程中客观原因与决策失误造成结构失衡的不对称。投机的要害,是通过人为操纵控制,强化不对称——知识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扩大道德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尔后一方面从中获取暴利,另方面造成社会危机。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对称:由自由竞争演变成自由投机。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对称:
间接投融资发展成银行贷款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对称:由金融衍生品催化出泡沫经济。理性预期与经济现实不对称:金融衍生品使理性预期与经济现实脱节。企业信用与经济实力不对称:金融泡沫与信用泡沫互为因果,使企业信用脱离自身经济实力,泡沫破灭即企业信用破产;金融企业信用破产即酿成金融危机。转轨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对称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形成的弱势群体与权贵集团,是投机猖獗、扩大两极分化的社会基础与制度保证。
投机的催化作用,使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如土地可再生、再生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一现实和“土地不可再生”这一“经济共识”之间、“房价只升不降”这一经济“理性预期”与房地产供过于求这一残酷的现实之间的不对称,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从而造成危机——从房市危机通过金融衍生品杠杆橇动金融危机,并牵动整个经济危机。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是这样形成的。
投机的催化作用,使经济要素与经济系统不对称。主流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决定了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行为方式,认为虚拟经济可以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似乎这就是“新经济”、“GDP经济”。知识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也并非虚幻经济。通过金融创新而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品,只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能否畅通无阻、可持续赚钱,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其他因素的相互制衡。如果这个相互制衡的经济体有一个缺口被打破,将会造成整个经济体的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泡沫被挤掉就是必然的。所以虚拟经济不是万能的,金融衍生品的工具作用不能被神化;经济运行的因果、本末关系不能被倒置。
投机的催化作用,使经济转轨过程中客观原因与决策失误造成结构失衡。与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相伴随,是经济的立体化、系统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竿子插到底的小生产思维方式与运作方式,同系统化的经济运作模式是不对称的,最终破产是必然的。必须用经济系统论、经济控制论代替经济原子论。只要控制投机,经济危机就可以避免。
投机和垄断
正好像投资有自由竞争与垄断之分,投机也有自由竞争与垄断之别。如果说,平面的投机是二维平面配置的产物,垄断的投机则是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立体“落差”的结果。平面的投机是寻找市场机会、钻市场的空子、获取风险利润;立体的投机则是制造机会、操纵市场、兴风作浪、请君入瓮,无风险获取暴利。如果说,平面的投机是竞争的负产品,并不排斥竞争,那么垄断的投机则使竞争不再充分,竞争的游戏规则不再有效。垄断支撑投机,投机强化垄断,从而使有钱投机的人获得更高暴利,没钱投机的人只能买高价房居住或在房贷的诱惑下成为房奴,从而使穷者越穷,而富者越富。从房地产泡沫可以看出:垄断与投机结伴的垄断投机,是促成两极分化的罪魁祸首。因此垄断投机与完全的市场经济不兼容。
投资性垄断由人文资源(专利、专有、专用的知识产权)、自然资源、行政资源和企业资源(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的垄断形成。其中,知识产权的垄断是知识产权主体对自己人身权的垄断,本身就是自由竞争的前提也是自由竞争的产物,并不损害其它市场主体的利益与公平竞争的权利,因而可以同自由竞争并行不悖。其它垄断如果限制了自由竞争,也要被打破。
投资垄断和投机垄断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使价格背离价值,从中牟取暴利,从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而投资垄断往往是通过投机垄断或变相的投机垄断来进行。要把股票正常交易、用脚投票同投机区别开来。如果不能像挤脓包一样地把投机行为从股市和期货交易中挤出去,那么就没有规范的股市和期货市场。一方面想要建立规范的股票市场,另一方面又容许投机行为存在,这本身是一种悖论;这个悖论是造成中国股市好坏之争的根源。中国股票是否规范、要不要规范,不是以西方股市为模本,也不是主流经济学家说了算,而只能以规范经济学、规范的市场经济为标准。
权力垄断、官商勾结,既是投机的内在机制之一,又是投机的催化剂;权力垄断往往通过投机为官商勾结的不当得利洗钱,使之披上合法的外衣。
从本质上看,权力寻租、权力所有也是一种垄断,也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障碍。所以,反腐败,也是保护公平竞争的手段,也是政府干预的必要一环。世界上最自由的商业环境——香港,也必须反腐倡廉,说明香港的自由经济也离不开政府干预。不要政府干预做不到充分竞争,完全不要政府干预的、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可能、也从未存在过。
打破投机垄断与投资垄断,靠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廉政风暴、财政银行手段和其它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