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13794500000032

第32章 解除“过热论”的紧箍咒(5)

并不是只有计划经济才需要反投机,规范的市场经济更需要反投机。政府宏观调控同充分的自由竞争之所以不矛盾,就是因为前者可以抑制垄断投机,保护充分的自由竞争。通过反垄断与保护公平,政府干预与自由竞争二者可以得到统一。所以政府干预经济与自由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对称的。从充分的自由竞争就是反垄断来讲,自由竞争就是公平竞争;从自由竞争就是公平竞争来讲,政府干预就是保护公平竞争,而保护公平竞争就是保护自由竞争。保护竞争的公平性就是政府干预的目的、功能与界线。

垄断价格的形成

垄断价格的形成,不是所谓价格对价值的背离,而是权力渗入价格,并成为价格形成的因素。必须利用政府更大的权力进行制衡以打破垄断。所以政府本身也是市场的环节。政府是充分竞争、公平竞争的保障。只有充分竞争,才有公平竞争;只有公平竞争,才有充分竞争。所以政府干预同充分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因此,价格只有合理不合理,没有背离价值。而合理不合理的标准,在于是否公平,是否在法制保障下的充分竞争。只要是公平的,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反映价值的。这就是市场经济——打破垄断、充分竞争形成的价格就是合理的、“理性”的、反映价值的价格。

股市只能投资不能投机

股市本身应是投资的场所而不是投机的场所;在不规范与投机相互作用的股市中,只能是负和博弈;其结果,就是失去投资者的信心,使股市逐步进入瘫痪状态。所以,在目前股市整体上处于投机+不规范的境界时,股市低迷应是常态,同物价、利率高低本质上无关。因为你可以一时骗得了所有人,也可以一直骗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股市投机是股市泡沫、股市成为圈钱机器的最根本原因。不能把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股市投机作为中国股市可以而且应该鼓励投机的合理依据。中国股市投机与泡沫,是诸如房地产等行业投机与泡沫的典范;由于前者的示范作用,投机的内在机理被整体移植到其他行业中,形成泡沫、造成中国经济过热的假象,并以此误导政府决策和人们心理预期,从而破坏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要避免金融危机,就要发展直接投融资,这要求除了要扶持创业工程以外,首先要规范现有股市的运作,防范投机:1、企业上市与否、原始股发行价高低必须举行公开听证会,由电视与网络视频现场直播;并把听证过程与结果在报纸财经版全文刊载;2、严禁内线交易;3、股票记名,限制交易次数;4、严禁公款炒股;5、扩大股市容量;6、设立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以及允许企业上柜交易。

股市只能投资不能投机,否则一切监管手段统统失灵。只要股市有投机存在,任何监管政策、手段出台只是自欺欺人。为了贬抑投机、鼓励投资,应该除了加强股市监管以外,还要扩大股市容量,开辟二板、三板——创业直接投融资市场,使直接投融资由大企业为主转向创业与中小企业为主,使直接投融资纳入创业工程。

加强股市监管与鼓励股市投机是一个悖论。投机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要被历史所淘汰。真正的股市监管,使股市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要杜绝投机;连溢价上市都要控制。价格由市场来调节不是由投机来调节。上市只是融资的渠道而不是圈钱的渠道。既然上市入场卷是垄断资源,其股票发行原始价格必须听证。

在股市监管问题上不是与国际接轨,而是与国际潮流合拍。与时俱进,不是与美国俱进,不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俱进,不是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领导下前进,而是与时代脚步俱进。

金融衍生品与投机

金融属于经济系统的高端;金融衍生品的远期合约、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信用约束、风险回避功能,说明市场越来越立体化、系统化、主体化、自觉化,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越来越让位于自觉调控。

金融衍生品是经济系统的整合器、经济系统功能的催化剂,而不是投机的工具。把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而片面长足畸形发展,必将形成金融泡沫,而走向金融衍生品功能的反面。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回避投资性风险,但不能回避投机性风险。由于它的融资杠杆作用,可以通过强化、扩大泡沫来扩大与强化投机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多样与多元化,同鼓励投机是两码事。不能把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与风险逥避功能归功于投机。投机是配置经济学中“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理论的产物,本身是强化风险、制造风险的催化剂,而不是逥避风险;这和本质上控制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功能上是对立的。投机行为和金融衍生品功能相互抵消,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金融衍生品是中性的,既可以拿来投资,也可以拿来投机。如果拿来投资,可以回避、分散风险,通过杠杆原理以小博大、融通资金。如果拿来投机,就只能扩大风险、并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产生经济危机。是投资还是投机,要看它的根扎在投资还是投机上面。认为土地不可再生是稀缺资源、房地产等不动产可以无限增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延伸延长,本身就是一种投机。因为随着人类二次创业时代的到来,生态产业链使土地再生成为可能。“土地不可再生”已成为昔日黄花,房地产产品必将供过于求后趋于平衡;房地产绝不可能靠土地不可再生的神话来坐而赚钱,必须靠同其他产业、产品一样的质量竞争才能赢利。以竞争产业来定位房地产业,其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就是投资,否则就是投机。投机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

要使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其稳定型经济的作用,避免其成为投机的工具,必须使其建立在再生型经济基础上。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成为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化的环节,而不是放任自流。否则金融创新工具一旦失控,将成为泡沫经济的催化剂。

投机的没落与监管

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非常明显的看出金融投机对经济体系的危害。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熏陶下的西方世界,对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只能从道义上谴责,而在法律对其无可奈何甚至还有不少人抱着羡慕的眼光、赞赏的态度,看着他通过金融市场兴风作浪而大赚美元。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绝不容许他这样的人大行其道。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钻世界金融体系的空子来赚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而不是市场正当竞争的胜利者。虽然把宏观经济微观化的新自由主义总喜欢给市场中损人利己的行为披上一层又一层的遮羞布,但如果连索罗斯这样的人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都意识到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时,新自由主义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应该将投机纳入商业欺诈的范畴进行监管。投机与正常交易的区别,在于炒作——人为抬高物价、违背市场平等竞争的规律,从而触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投机理论依据批判

对称问题是范式问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不要对称的问题是范式问题。配置经济学:经济虚拟化有利于促进交易与配置,有利于数字GDP增长,不需要实体经济与之对称。再生经济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称问题是根本问题;虚拟经济演变成投机经济就会与实体经济脱钩,而转变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也是金融危机的实质。配置经济学通过扇情橇动全国大量股民把时间精力金钱花在炒股上,再生经济学引导人们把时间精力金钱放在自己创业上。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圈钱”,使“资产”膨胀,就是借助于投机的催化作用。而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投机合理论,则是股市泡沫、房市泡沫的吹鼓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经济投机行为的理论基础。主流经济学家的要害也就在于以新自由主义与市场原教旨主义为理论基础,鼓吹投机合理论、股市正常论、房市看涨论。

配置经济学的“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的博弈学原理,是投机行为的理论依据之一。配置经济学的行为方式是博弈,再生经济学的行为方式是对策。在再生经济学看来,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目的,是提高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人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深刻,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就越大,自由度也就越高,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说,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做生意,办企业像赌博,那还要经济学干什么。经济学必须研究如何正确估价风险与收益,怎样有效回避风险;经济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学素养,使他们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根据“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的“原理”盲目大搞负和博弈的投机活动。

所谓的“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经济学原理,也是投机行为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一原理,投机是零和博弈。今天从市场上赚到的“不义之财”,明天会还给市场;投机者总体上只是从中赚得一种冒险的刺激与娱乐,而对社会总体上不但无害而且还会促进市场车轮的运转。但我们一旦发现,市场经济价格本来反映价值;价格反映价值是常态,价格背离价值是非常态,那么就会发现人为造成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投机就和赌博一样,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而且投机者也不是什么零和博弈,而是负和博弈;他们通过兴风作浪、空手套白狼,从社会套走的真金白银,不可能从其他途径以其他方式回报社会。如果说他们的所得同社会的所失相抵,那对于他们来讲是正和,对于社会来讲是负和。如果说,这样的零和博弈可以增加GDP的总量,那么这样的GDP总量增加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

投机实践依据溯源

当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社会化到了必须由社会直接占有资本、实现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统一,金融体制必须是直接投融资为主、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实业创业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再生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增长方式由资本运营上升到知识运营的时候,整个国际金融体制仍然停留在间接投融资为主、股市直接投融资为主、虚拟资本直接投融资为主、配置型直接投融资为主、增长方式停留在以资本运营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状态时,投机泡沫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必然产生。这是增长方式中客体因素与主体因素、客观趋向与机制设计、经济微观活动与宏观调控的不对称造成的危机;危机将迫使人类转换机制、加强调控以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而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主体因素,改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转变发展观与经济学范式,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金融组织必须制定新规则、建立新体制、设计新机制、设立新机构,实观经济运行中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以消除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