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13794400000073

第73章 附录(2)

【译文】

真诚在人的内心深处,也一定会表现在外面。通过他的声音,来判断他的本性气息。气最早生于实体,实体发出声音。声音有刚柔、清浊、美丑之别。心气虚妄不实的人,他的声音漂移不定;心平气和的人,他的声音顺畅有节奏;心气鄙陋乖戾的人,他的声音嘶哑难听;心气宽广柔顺的人,他的声音温柔平和。诚信之气适中而平易,仁义之气纯正而舒缓,智慧之气精要而完备,勇武之气雄壮而有力。听听他的声音,就能断定他的气息。考察他所作的事,就能看出他的出发点。通过他原来做的事,来设想一下他的将来。通过他的外在表现,来看他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在。通过他的细微举止,来预测他的大处。这叫做视中。

【评述】

视中,就是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表现出来的。其中,声音和气息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听一个人说话,感受一个人的气息,就能对一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心态。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夏,一天下午他正在赶路,忽然看见迎面飞奔来一辆豪华的马车,驾车的人是王宫的使者,子夏高声问:“发生什么事了?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

使者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说:“大王午睡起来,要我去召勇士公孙。”

子夏听说卫王要请勇士,觉的自己劝勉卫灵公的机会来了,他说:“如果不是公孙,但是其勇武和公孙一样的人行吗?”

使者定眼仔细看了看子夏,见他长得身材高大,全身上下透出一股英武之气,觉得他应不在公孙之下,便说:“也可以。”

子夏听了,就跳上使者的马车,对使者说:“请拉我回王宫吧。”

使者带着子夏去见卫灵公。卫灵公见公孙没有来,反而来了个陌生人,就生气地问使者道:“我命令你去召勇士,为什么召来一个文人啊”

使者说:“回大王,我去请公孙,路上遇见此人,他说自己与公孙一样地勇武,所以就把他带来了。”

卫灵公说:“原来是这样,那就先请先生坐下,再去召公孙来!”

一会儿,公孙来了,他听说子夏来了,以为子夏要抢他的位子,便一脸杀气,持长剑气势汹汹地直奔子夏。子夏面不改色,端坐不动,对公孙说:“收起你的剑,我要和你谈谈勇武。”

卫灵公也说:“公孙,收起剑来,我也要听你们二人谈论谁更勇武。”

子夏对公孙说:“如果我们两个一起跟随大王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而赵简子披头散发,手持长矛,见此情景,我急速走到赵简子面前,对他说:‘诸侯相见,不穿朝服不合乎礼节。您若不换上朝服,子夏就割下自己的头颅让血溅你一身。’赵简子听罢,便会回去换上朝服会见我们大王。在这件事上,你敢这么做吗?”

公孙面露惧色,回答道:“我不敢。”

子夏接着说:“你输给我一次了。我又和你跟随大王向东去齐国,会见齐国的国君,齐王座椅上有两层褥垫,而只给我们大王一个褥垫,我会大步向前,对齐国国君说:‘按照礼节,诸侯见面,不可居高临下地交谈。’说罢,我上前从齐国君主身下抽出一个褥垫,使他与大王平起平坐。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

公孙沉默片刻,脸色变红,说道:“我不敢这么做,没有你勇敢。”

子夏此刻就像自己身临沙场,双眼炯炯放光,一脸英武之气。他继续说道:“你已两次不如我勇敢了。假如我和你一起随大王走到野兽出没的旷野,有两头大野猪猛冲过来追赶大王,我拔出长矛与野猪搏斗,刺杀野猪后回到大王身边。你敢像我一样做吗?”

公孙此刻已经满脸是汗,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子夏,半晌才说:“我的确没有你勇敢。”这时,公孙显得不知所措,完全被恐惧震慑住了。可见他不过是一个以暴欺弱的乡野村夫罢了。

子夏说:“你已三次不如我勇敢了。所谓高贵的君子,上不惧怕拥有众多兵马的大国君主,下不欺侮平民百姓,对别人保持礼貌和尊重,庄重而高傲使敌人不敢侵犯,对内经得起威胁迫害而使君主不受危害。这是君子的长处,也是君子最可宝贵的品质。那种以自己的长处掩盖自己的短处,以强欺弱,欺凌无辜百姓、横行于乡民的人,是君子最深恶痛绝而民众要共同讨伐的。这种人怎么有颜面在君王面前讨论勇武?”

公孙听到这里,脸色由红变黄,羞愧得无地自容。

卫灵公见子夏如此大义凛然,刚勇而智慧,相形之下,公孙则表现出粗野无知、欺软怕硬而不通仁义的本性。他对子夏说:“寡人虽然不聪敏,但我愿意选择先生的勇武精神。《诗经》上说:‘不侮辱弱小,不畏惧强暴。’正是先生所说的意思啊。”

文王观人法之四:观色

【原典】

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怒气内蓄,虽欲隐之,阳怒必见。欲气、惧气,忧悲之气,皆隐之,阳气必见。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可隐也。喜色犹然,以出怒色,荐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诚智必有难局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慎之色,诚忠必有可新之色,诚洁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质浩然固以安,伪蔓然乱以烦,虽欲改之中色,弗听。此之谓观色。

【译文】

人有五气,即兴奋之气、愤怒之气、贪欲之气、恐惧之气、忧虑之气。喜气积蓄内心,即使想隐藏它,真实的喜悦一定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愤怒积压在内心,即使想隐藏也不能够隐藏的了,真实的愤怒一定会发泄出来。贪欲之气、畏惧之气、忧虑之气很多人都想隐藏起来,但真实的贪欲、恐惧、忧虑也一定会表现出来。五气真实的存于内心,表现在外面,人的情感是不可隐藏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安静地流露出来,而愤怒之情则强烈地表现出来,贪欲之情贪婪地苟安,畏惧之情被吓得卑下,忧悲之情令人若有所失的沉静。真正的智慧,一定有难于尽知的表情;真正的仁爱,一定有值得尊敬的表情;真正的勇敢,一定有难以威慑的表情;真正的忠诚,一定有值得亲近的表情;真正的干净,一定有难以污染的表情;真正的安静,一定有值得信任的表情。真实的,浩然纯正,坚固而安稳;虚假的,枝枝蔓蔓,杂乱而烦琐。即使想改变,内心的感情也不听从。这就叫观色。

【评述】

观色,就是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常常能从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出来。很多时候,人们试图遮掩这种表情,却怎么也遮掩不了。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可以从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出来。

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他曾经也自作聪明,表情里流露出自满之情。那时候孔子当了颜回的老师没有几年,颜回就把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学说掌握得差不多。孔子在人前人后又不断地夸他几句,颜回就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有时在同学们中间露上一手,显显他这个大弟子的能耐。

一天,孔子闭门不出,子贡进屋送茶,见孔子面含忧思,独自叹息。子贡不敢询问,就出来告诉了颜回。

颜回让子贡帮他拿把琴来,放在院子的树下,颜回一边弹琴,一边高歌。

过了一会儿,子贡走过来说:“师兄,老师让你进去。”

颜回进了屋,孔子问他:“你为何独自弹琴欢歌呢?”

颜回反问道:“老师为何独自忧伤感叹呢?”

孔子说:“先说说你独乐的理由吧。”

颜回道:“我过去听老师说,乐天知命故不忧,所以我乐!”

孔子叹了口气,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并没有完全领会我的竟思。‘乐天知命故不忧’是我过去说的话,现在我要变一下。你只知乐天知命无忧,而不知乐天知命有大忧呀。”

颜回听了孔子的话,十分茫然。

孔子停了停,和蔼可亲地说:“现在我告诉你吧。你们跟着我学习诗书礼乐,并不是单纯为了完善自身。我编写诗书,改正礼乐,是为了治理国家,留给后人,好让他们效法。如今鲁国的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看来我的主张今生今世是不能实现了。今生今世尚且不能实现,怎么还有可能留传给后人效法呢?”

说到这里,孔子叹了口气,低下头说:“如今我才知道,诗书礼乐仁义道德这一套,对当今乱世是毫无用处的了!”

颜回静立一旁,见孔子不再言语,自己又无话可说,只好悄悄地退了出去。回家后,他对孔子的话反复琢磨,更加用心思考,竟茶饭不思,闭门七天,以致骨瘦如柴,终于悟出了孔子思想的真谛。

文王观人法之五:观隐

【原典】

民生则有阴有阳,人多隐其情、饰其伪,以攻其名。有隐于仁贤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忠孝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德,小让而争大,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尊其得以改其名,如此,隐于仁贤者也。前总唱功,虑诚弗及,佯为不言,诚不足,色示有余。自顺而不让,措辞而不遂,此隐于智理者也。动人以言,竭而弗终,问则不对,佯为不穷,口貌而有余,假道而自顺,因之口初穷则托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口言以廉,矫厉以为勇,内恐外夸,亟称其说,以诈临人,如此,隐于廉勇者也。自事其亲而好以告人,饰其见物,不诚于内,发名以事亲,自以名私其身,如此,隐于忠孝者也。比周以相誉,智贤可征而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说而身弗近身,进而实不至,惧不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隐于交友者也。此谓之观隐。

【译文】

人生来就有真实的一面和虚假的一面。人常常隐藏自己真实的感情掩饰自己虚伪的表情,为的是能有个好名声。有把虚假隐藏在仁贤中的人,有把虚假隐藏在智理中的人,有把虚假隐藏在说拉弹唱中的人,有把虚假隐藏在清廉和勇敢中的人,有把虚假隐藏在忠孝中的人,有把虚假隐藏在交友中的人。像这样,不能不加审察。

有点小施舍而希望别人感恩戴德,有点小谦让就争取得到大的回报。言语谨慎来表示质朴,假装友爱来表示忠诚,注重某方面美德来求取好名声。像这样的人就是把虚假隐藏于仁贤的人。

一开始总是倡导办事,智虑实际上没有达到,却假装不完全表达。内心实际上不足,而表面上显出有余。让别人顺从自己而不让人措辞又不能达意。这是掩饰智理的人。

用言语打动别人,意思想表达清楚却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所问非所答,假装有说不完的话。外表上也看似有余,借故其他而顺随自己的意思。老是刚开始说的那些话,没什么说的了就假装深奥。像这样,就是掩饰自己口拙的人。

常说大话以显示自己廉正,故意装作粗暴来显示自己勇敢。内心恐惧而口出狂言,反复称道自己的观点,以狡诈待人。像这样,就是掩饰胆怯不廉正的人。

自己侍奉父母,又喜欢把它告别人。有意掩饰那些显眼的事情,内心并不诚实。自己说自己多孝顺来侍奉父母,从而以孝顺的名声来谋求私利。像这样,就是把虚假藏在忠孝中的人。

结党并且彼此吹捧,知道有贤士而和他结交。志向不同而结交他,结交在于抬高自己。结交贤士随高兴却并不靠近他,身虽靠近贤士而内心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始终担心别人不知他能交结贤士,在众人面前能做到与贤士表面上亲密。像这样,就是隐饰于交友的人。

这就叫观隐。

【评述】

观隐,就是观察一个人隐藏虚假的地方。一个人掩盖自己的隐私是正常的,合情理的。但隐私不能变成虚伪、虚假。通过观隐来观察一个人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也不是不能观察的。

马克·吐温是美国着名幽默讽刺小说作家,本名是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他父亲去世较早,十二岁起,他就开始独立谋生了。他当过印刷厂学徒、报童、排字工人,后来又到船上当了水手。他十分珍惜这段生活经历,牢记自己是劳动者出身。

十七岁起,他开始到很远的地方去游历,靠打工生活。这丰富了他的阅历,也使他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社会。回来后,他便以自己的经历开始了写作。其作品有的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的讽刺和揭露丑恶的现象。他在作品上署名时,用了“马克·吐温”这样一个笔名。“马克·吐温”是航海业中测水员常喊的一句话,意思是“两”(十二英尺),表示“船只可以顺利通过”,他用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他做水手的经历,同时也寄托了他对顺利平安生活的向往。

有一次,他写了一部揭露社会黑幕的小说《镀金时代》,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位记者就“镀金议员”的真实性询于作者马克·吐温。他在酒席上仍然抑制不住对丑恶势力的极大愤慨,再度表明态度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这番话被登在报纸上,国会议员气得暴跳如雷,纷纷要求他登报道歉,并威胁说要诉诸法律。马克·吐温答应赔礼道歉,几天后,《纽约时报》登了他的道歉声明:

“日前小民在酒席上的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觉得此言确实是不妥当的,故特登报声明,修改如下,希望谅解。即:‘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这段“道歉启事”,只在原话上加上一个“不”字,前边说“有些是”,唯其未指出是谁,因此人人自危;后改成“有些不是”,议员们都认为自己不是狗……于是,那些吵吵闹闹的议员们不再过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