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13794400000027

第27章 英雄第八(3)

由于国耻家仇,项羽恨秦是必然的。但“成大事者不计私怨”,为了有利于图天下,即使不共戴天之仇也要忘掉。而项羽,不论是在战争中,或是破城后以至经过的地方,甚至对降军俘虏,一概加以屠杀。如项梁派项羽攻襄城,襄城将士坚守,数攻不下,项羽破城后,全部坑杀;项羽攻破咸阳,也照样屠城。项羽后来还纵火烧秦宫,“火三月不灭”,可见其所烧范围之大,所烧之多了。秦灭六国,将天下财宝文物集中咸阳,以天下人之力建阿房宫,全国文化的精华聚集在此,而项羽竟一把火烧之,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摧残!项羽不保护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使之服务于楚国,并继续发扬光大,可见其“英”才的成分少,只知蛮勇,凭暴力行事,不考虑到其政治后果。因此,项羽入咸阳后又犯了一系列的政治错误。一是不定都咸阳而东归。咸阳当时已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以号令天下,因此有人向项羽建议说:“关中山河险阻,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项羽见秦宫室都已烧毁,又舍不得离故乡而心思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有哪个看见呢?”有个人说:“有人说楚人像个性暴躁的猴子一样,戴王冠是不会长久的,他说得对啊!”项羽听到后把这人煮杀了。项羽不听劝,带着掠取到的珠宝和妇女东归,建都于彭城。而彭城缺乏建都条件,后刘邦趁项羽外出征伐,一举便把它攻破。二是分封诸王,孤立自己。项羽想自立为王,便先封诸侯为王。他对诸侯说:“天下初起义反秦时,都立原六国后以伐秦。而冲锋陷阵,3年间灭秦而定天下的,都是靠将相诸君与羽之力。义帝虽无功劳,也当分地封之。”诸将都赞成说:“好!”于是项羽乃分天下,分封18人为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前秦鉴于周国分封,使诸侯各自扩张势力而弱周室,造成尾大不掉,促使天下分裂,互相讨伐,故废分封而改为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项羽不继承秦建郡县制度而沿用周的分封制度,尔后诸侯王纷纷叛变使己孤立,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杀义帝。诸侯王各到其封国后,项羽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派人迁徙义帝到彬县,过江时将义帝杀害。义帝是项梁为号召楚人反秦而立,他确无功,迟早会被人除掉。但他是楚国人的象征,楚国人对他是有感情的。当时秦虽被推翻而天下尚未稳定,项羽不利用这象征以号令天下,反而杀之,是一大失策。后来刘邦为义帝发丧,以此为口实,声讨项羽之罪,动员楚人反对项羽。

项羽犯的一连串政治错误,皆因其仅凭暴力之故,仅凭暴力行事是难成气候的。领导者的粗暴对外来讲会招致各种反对力量,对内来讲则会众叛亲离。一个领导者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又怎能成得气候,建立功业呢?

善于识汉人之才的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他不仅“勇力绝伦,颇有战功”,而且“胡将中惟红歹是(皇太极)仅识字”。他统治的17年,为清兵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当然有许多原因,而皇太极大胆任用汉族人才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与明王朝对峙的时候,皇太极认真分析了后金所处的内外形势,清醒地认识到汉族知识分子对于满族入关夺取政权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他建立“大清国”后,便实行开科取士,举荐人才,特别注意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因为这些人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洞悉明廷的弊端,可以作为他击败明朝的得力助手。随之而来的便是礼待汉族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皇太极也时刻不忘治国用才之必要,并一再提醒部下:“惟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

对于满族贵族来说,认识到用人的重要,不等于敢于用人,更谈不上敢于用汉人。因为在一些满族贵族看来,只有他们是最尊贵的,而汉人只配给他们做奴仆,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更不能与其同议朝政。皇太极努力纠正这些偏激情绪。明崇祯八年,后金(清)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下荐贤诏,明确规定,不论满、汉,凡有才之士,皆可举荐。其诏曰:“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尔满、汉、蒙古各官,果有深知灼见之人,即当悉行荐举。所举之人,无论旧归新附,及已仕未仕,但有居心公正、克胜任使者,即呈送吏部;有通晓文艺、居心公正、足备任使者,即呈送礼部。该部贝勒奏闻,朕将量才录用。天下才全德备之人,实不易得。但能公忠任事者,其速行荐举。”可以看出,皇太极不论满、汉、蒙古之区别,不管旧归新附,也不论是否已经任职,只要发现足以任事者即大胆起用。同时,皇太极知道德才兼备之人难得,并不企求找到与任用完人,这也说明了他的清醒与务实。

皇太极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汉族知识分子身上。在位期间,他任用了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张存仁、马光远、石廷柱等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为了进一步笼络汉人,他还宣布了对汉族士人的几项优礼条件:一是现任明朝官员投降者,其子孙可世袭父职不变;二是汉人杀掉当地官员投降者,视功劳大小授官;三是单身来投者,国家尽力恩养,待遇优厚。这样,就有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投到皇太极的麾下。仅大凌河之役,皇太极就一次招降汉官100多人。

皇太极重视发挥汉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将汉人另编成汉军八旗,而且对其中的杰出人物委以重任,甚至参与机务。在皇太极重用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范文程。

范文程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明朝沈阳县学生员,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后即投奔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十分器重他,在连续夺取明朝城池的战役中注意听取他的意见,而范文程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知道范文程是难得的人才,因此在天聪三年(1629年)建立文馆之后,即将范文程拔入其中,参与帷幄,成为主要谋士之一。这一年冬天,皇太极亲统大军,直趋北京。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师回援,双方激战于北京城郊,相峙不下。范文程遂向皇太极进反间计,使猜忌而多疑的崇祯帝误信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已有密约,将袁逮捕下狱,不久处死。范文程的反间计,不仅为皇太极拔除了一个宿敌,并使后金兵从容退出关外。

从此,足智多谋的范文程日益受到皇太极的器重和宠信。清崇德元年(1636年),文馆改为内三院,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成为皇太极身边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在满族政权建设以及招降明朝官员方面,范文程表现了他的独特才干。而皇太极也因此更加器重范文程,并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每当官员议政,拿出方案,皇太极总要问:“范章京知否?”每当朝臣们议政不决,皇太极总是提醒他们:“何不与范章京议之?”凡是经范文程参与议决的事情,皇太极总是毫不犹豫地签署批准。范文程有病,皇太极则令对重大问题的处理“待范章京病已裁决”。清与各国交往的重要文书,几乎都由范文程起草。起初,皇太极还要审看一遍,后来,凡经范文程之手的文件,皇太极“乃不复详审,曰:‘汝当无谬也’。”

皇太极晚年,随着权力的集中,性格也愈加暴躁,许多亲王、大臣动辄得咎,或被削职,或被罢官,而对范文程则始终宠信不衰。每次召见,“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范文程已成为皇太极身边的重要决策人物。

人们可以从皇太极对范文程的信任与重用,看到他大胆使用汉人的勇气和魄力。正是有了范文程这样一批汉族知识分子,清政权的建设才逐步走上正轨,国力才日渐强盛,从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发展成为代明而立的强大王朝。可以说,在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汉族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十分显着的,而皇太极大胆使用汉人则是他们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由此而论,皇太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

知人善任的宋太祖

自古以来,一切在上位的人,凡能知人善任者,其事业基本有成。如果用人不分贤愚,不辨臧否,不知当用不当用,而随意用之,或恂私情而用之,势必导致事业衰败。

在历史上一提到知人善任,很少有人能想到宋太祖赵匡胤,其实他也是知人善任先贤行列中难得的佼佼者,甚至有些方面是任何帝王所不及的。最值得称颂的是,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看风使舵、阿谀逢承、谄媚取宠的人,在赵匡胤面前,只能受到鄙视,而得不到重用。

赵匡胤自陈桥驿返京后,当日便举行禅位大礼。百官就列于崇元殿,诸事齐华,只待周恭帝宣读禅位制书。周恭帝早晨还好好地当着皇帝,哪曾想到吃晚饭的时候就得让位了,事情如此匆忙,根本来不及预备禅位制书。可是没有禅位制书,怎么行禅位礼?再简单,也不能让周恭帝只说句“帝位让给赵匡胤了”就算了事,总得有个典礼的样子。典礼的中心内容是读禅文,无禅文怎能成礼?然而正当需要宣读禅文的时候,才意识到忙中出错,没有禅文。就在这紧张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在一旁从怀中掏出禅文从容进上。尴尬的局面顿时烟消云散。禅让大礼告成,一切举措尽皆如意。

在禅位礼中,陶谷可谓立了一个大功,如以雪中送炭来形容他的功劳,未免太轻了。禅文对赵匡胤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甚至使人听了感到肉麻。陶谷善于看风使舵,很善于说听者愿听的话。他预料到必行禅位礼,行禅位礼,必要有禅位文。他也估计到这突如其来的禅位礼,不会有谁先撰好禅位文,于是他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更觉得在急需而没有的情况下献出来,才更显得可贵。禅位礼像预想的那样过去,陶谷非常得意,他觉得他为赵匡胤在开创帝业上立了一桩奇功,他认为赵匡胤一定会给他满意的报答。群臣都以羡慕或忌妒的眼光看着陶谷,觉得陶谷在关键时刻给自己立好了向上爬的阶梯,无疑,日后会高升,遗憾这样的窍门自己为什么没想到。

赵匡胤知道陶谷有非凡的才华,更知道陶谷在禅位上的重大贡献,他由衷地感谢陶谷在那尴尬时刻帮了大忙。可是如何使用这个人呢?是根据他为自己帮了大忙而赏个高官呢,还是根据他的德才按需而用呢?赵匡胤在用人的关键时刻选择了后者。赵匡胤觉得陶谷多才少德,是一个投机取巧、谄媚取宠的人。他今天能对自己看风使舵,明天又不知对谁看风使舵,对这种人是不能重用的。所以赵匡胤对陶谷,既感谢他,又鄙视他。

在历史上,有的人因善于投巧而被重用,可赵匡胤用人要看真才实学,不看那些赏心悦目的投巧。有个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善于骑驴击球。当他来朝时,赵匡胤令他做表演,郭从义非常高兴,想乘此机会取悦于太祖以便获得高升。他换了衣服,跨在驴上,手持球棍,驰骋击球,用尽技巧。太祖看得很高兴,击毕,赐给座位休息。郭从义见太祖高兴,以为一定会得到提拔。可是没想到太祖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球技确实精彩绝伦,但是这种事,不是将相所应干的。”郭从义听了大失所望,非常惭愧。

用人好坏,是关系国家兴亡成败的大事,宋太祖在用人上,可称得起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