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13794400000020

第20章 利害第六(2)

尹继善祖居盛京(今辽宁沈阳市),其父尹泰被罢祭酒职后在老家居住。当时世宗尚在藩邸,奉康熙之命前往盛京,祭祀祖皇陵。恰逢天下大雨即在尹泰家居住,尹泰谈起自己的第五子继善在礼部任职,雍正就告诉尹泰让尹继善去找他。可时隔不久,雍正就登上了皇位,这件事也就作罢。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尹继善荣登进士,当被引进觐见雍正时,雍正得知他即尹泰之子,不禁大喜,称赞继善果然是大器之才,并让他入翰林院。

事隔一年,授他为广东按察使,在他上任后又升为副总河,半年后升为汉苏巡抚。

尹继善面部白皙少须,颐丰口大,目秀而慈,嗓音清扬。年纪刚过三十即任封疆大臣,真可谓春风得意,但他将得意藏在心底,深藏不露,待人接物和蔼而周全。他恪尽职守,谦逊处事,但这并不表明他处事唯唯诺诺,相反却具有鲜明果断的个性特征。尹继善任江南河道时,世宗曾下令掘开天然坝,尹继善却认为不可。正好浙江省总督李卫入京路过清江,李卫对此事督促更严,李卫说自己已奏明皇上只要水下掘坝是没有问题的。尹继善不仅没有盲从于李卫的指令,而且上书雍正奏李卫不问河之深浅,只问河水之大小,这不是懂河务的人,并一再表示河坝不可开。尹继善的幕僚见主公不仅与当朝权贵争,又与皇上争,不禁暗暗地为他捏一把汗,甚至有人在另谋出路。而世宗见尹继善的奏折,非常高兴地说:“尹继善如此有主见,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立即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至高宗即位后,乾隆对尹继善更加倚重。尹继善不负所托,一督云南,二督广东,三督川陕,四督江南,每一处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尹继善颇具民主意识,善于吸纳下属的意见。每一项决策出台之前,他总是要召集监司以下官员,让他们提出不同意见再由他解释,解释后再提意见,直至无可挑剔再施行,所以很少有行不通的事。

尹继善所处理的大案,有雍正年间江苏积欠四百余历案、乾隆年间卢鲁生伪稿及各种邪教等案,牵连成千上万的人,但尹继善悉心甄别,从不妄戮一人。尹继善又擅长奏对,世宗曾问他:“你知道督抚中有哪些人值得学习吗?他们是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尹继善却回答说:“我要学李卫之勇气,而不学他办事粗心;要学田文镜的勤勉,而不学他的苛刻;鄂尔泰优点不少,值得学的东西很多,但我不学他刚愎自用。”

从前面对尹继善外貌的描述,我们可知尹继善外貌像佛,但他并不喜欢佛法。对于后进中有才学的人他总是极力提拔,如太史袁简斋、相国刘石巷、状元秦涧泉都是他所举荐的。

尹继善四督江南,江南人曾以谚语“吉甫再来天有眼”来褒喻他。一个擅长辞令的人,不仅言辞丰富优美,而且道理讲得很透彻,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人信服,也使自己免于祸事,得到重用。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

鉴别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用人,只有用人之长,国家才能兴旺;只有让人才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才干用到实处,才不会浪费人才。元世祖就善于用人之长,他用郭守敬治水,留下了识人、用人的佳话。

蒙古世袒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中书左丞张文谦,商议兴修水利。这必然关系到任用水利人才的问题,张文谦推荐说,要用“习水利,巧思绝人”者。接着他谈到巡视河南、河北一带时,幸亏带了一位名叫郭守敬的年轻人,此人知识渊博,熟知地理,他对所到之处的地形、水系都作了详细勘察,提出的水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

元世祖说:“我听说郭荣有个孙子,才学出众,你将他带来,让我同他谈谈水利之事。”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出生在天文水利世家,他聪明好学,年轻时学问已超过祖父。张文谦领着29岁的郭守敬觐见元世祖,世祖让这位年轻人畅所欲言。郭守敬说他近年来考察过北方水系,同时研究过它们的历史,有六件事需要兴办:第一,从大都到通州开凿一条运河,使中都(今北京)直接与大运河相通。第二,把顺德附近的达泉分三条支渠引经城中,可浇灌一大片农田。第三,疏浚旧沣河河道,将沣河引入滹沱河进而并入大运河,可通船运。第四,从磁州东北引水入沣,流经滏阳、邯郸等地,既可灌溉,又可分洪。第五,引怀河、孟沁河余水和丹河余水汇合,可浇灌武陟县二千多顷土地。第六,将黄河水从孟州西南引出一渠,至温县南再流入大河,可浇灌二千多顷土地。以上这些,郭守敬都经过实地考察,是简便宜行、效益快捷的方案。世祖听后连连点头,高兴地说道:“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立即任命郭守敬为统管河渠事务的提举。第二年,又加封为副河渠使。后又加封多种头衔。郭守敬在任职期间,除了主持完成了上述六项工程之外,还修整了宁夏一带沿黄河的八十多条古渠,勘察了黄淮平原的地势与通航水路,最早以海平面为测定陆地高度的标尺,即最早运用了“海拔”这一科学概念。

郭守敬的科学创造活动延续了60多年,70岁时已到致仕的年龄,但是,由于他所处位置的重要,元成宗不批准他致仕,开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的先例,并由此形成定制,足见元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特殊政策。郭守敬86岁去世,为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厚的科学遗产,留下了科技人才发挥才干的一段佳话。

康熙帝善用河臣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重视用人者不乏其人,而善于用人者则为数不多。清朝的康熙皇帝则是一位善于用人的君主。在平定三藩之乱时,他不拘成例,起用汉人将领赵良栋;为统一台湾,他毅然任命郑芝龙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出征;在雅克萨反击战中,他又任用满洲将领萨布素。这些人都为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他随才任使,先后任用靳辅、于成龙、张鹏翮等治河专家,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使治河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清朝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朝初年(1644年),河患频繁。黄河在江苏淮阴附近与淮河、运河交汇,这一带经常泛滥。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1662年~1677年),黄河大的决口就有六十余次,不仅使河南、苏北广大地区深受水患之苦,而且严重影响漕运。当时有人这样说:“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康熙帝亲政之后,即把治河作为自己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他很清楚,治河不比一般的工程,需要有一位懂得治水又能实心任事的人来主持。清初曾五易河督而未得其人,因而治河毫无成效。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康熙帝决心使第六任河道总督真正担起治河重任。于是,靳辅便成了他的第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