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看了看围得严严实实的人群,又仔细打量一下几个无赖,很显然,走是走不脱了,杀了他,还得给这种人抵命,不值得不说,多年的宏伟抱负也会化为乌有。想到这里,韩信咬了咬牙根,紧了紧衣袖,把长剑抱在怀里,爬下身子,手脚并用,像狗一样,一点一点地从无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爆发出一阵哄笑。
这事像长了翅膀,很快就传遍了淮阴的大街小巷。韩信也由此得了个绰号“胯夫”(意思是钻裤裆的)。
项梁在会稽起兵,率军路过淮阴。韩信以为出头的日子到了,满怀激情,仗剑投军。由于他在淮阴的名声不太好听,项梁只让他在营里当了一名小兵。项梁阵亡,项羽见韩信体格健壮,提拔为“郎中”(秦汉时管车、马、门户的小官),在门口当警卫。韩信出于感激,多次给项羽提出好的建议。项羽看不起韩信,根本就不采纳,韩信对项羽慢慢地也失去了信心。
韩信趁着夜深人静,悄悄逃出项羽军营,翻山越岭,千里迢迢跑到汉中,投奔汉王。
在汉中,韩信没有得到重用。汉王刘邦只派他当了个“连敖”(管理仓库的小官)。
韩信心里烦闷,就找了十几个家在淮阴的弟兄们喝酒。这些人,远离家乡,来到汉中,山高路远,前途茫茫,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几杯酒下肚,互相发牢骚。
这件事被人告发,给他们定了个蛊惑军心、图谋反叛之罪,绑赴刑场,按律处斩。
负责监刑的是将军夏侯婴。“咔嚓、咔嚓”,十三颗脑袋已经落到地上。下一个,就轮到韩信了。韩信想,这样窝窝囊囊地被杀,实在冤枉。他听说,夏侯婴为人既重义气,又爱惜人才,跟随汉王一起起义,与汉王的关系亲密,就大声喊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听见了,过来仔细一看,见韩信仪表堂堂,出言不俗,临危不惧,的确与别人不同。他又问了韩信几个军事问题,韩信无不对答如流。夏侯婴十分高兴,亲手给韩信解开绳子,又禀告汉王,赦免了韩信的罪。汉王看在夏侯婴的分上,还给韩信提了一级,做治粟都尉,负责分发军中的粮饷。
韩信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但在担任了这个职务后,有了和丞相萧何接近的机会。萧何见韩信办事干练,多次有意识地找他聊天,进行考查。韩信视萧何为知音,每次交谈,无不畅所欲言。萧何感到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几次向汉王举荐,让汉王重用。可刘邦总认为韩信名声不佳,到汉中后又没有立下什么大功,贸然提升,会使其他将士有意见,便一直拖了下来。
韩信十分苦恼。想着自己辗转千里,来到汉中,本想投奔明主,一展才华,哪知,在这里也这么受歧视。他心灰意冷,决定离开汉王,另谋前程。
黄昏时分,无人注意。韩信瞅个机会,找了一匹快马,跃出城门,扬鞭而去。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顾不上给汉王报告,也找来一匹快马,只身骑上就追。翻了一山又一山,追了一程又一程,直追到红日西沉,明月高升,萧何仍不止步。他披星戴月,继续跋涉,终于在一条河岸的渡口处追上了韩信。萧何好说歹说,硬是把韩信给拖了回来。
萧何说完事情经过,恳切地建议:“一般人容易找,像韩信这样盖世无双的奇才可是不好再寻。大王如果只想留守汉中,可以不用韩信,要是想去争雄天下,那可就离不了他,请大王仔细斟酌!”
刘邦受了感动,说:“寡人朝思暮想的,就是东出关中,与项羽争个高低,哪能老是闷在这个地方呢?看在丞相面子上,让韩信当个将军!”
萧何却不领情,说:“封韩信做将军是因为他有本领。这不能光看老臣的薄面,况且,凭着韩信的才干,就是叫他当了将军,恐怕也难以留住他!”
刘邦见萧何如此认真,鼓了鼓劲,说:“韩信既然有那么大的才能,寡人就封他做大将军!”
萧何一听,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这真是大王的英明,国家的造化!”
刘邦看萧何乐成那样,心里也十分高兴,准备叫侍者传韩信进来,把大将军的印信赏给他。萧何又赶忙制止,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
这一下,倒把刘邦给搞糊涂了,以为是萧何变了卦,正想责备,萧何却神情严肃地说:“大王平时有个缺点,就是待人傲慢,不讲礼节。现在要任命军中的大将了,这可不是件小事情。如果还像召唤小孩子一样,随随便便派个人把韩信叫进来,既难以使韩信满意,又显得大王不尊重人才。大王要封韩信为大将军,就应该举行隆重的授衔仪式才行。”
刘邦觉得这话在理,命人选了黄道吉日,自己提前三天沐浴斋戒。练兵场上搭建了一座高高的将坛,将坛周围旌旗招展,将坛上面,也布置得异常庄严。
拜将这天,阳光灿烂,校场上三军肃然。汉王刘邦衣冠整齐,步履矫健,在萧何等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早早就来到将坛上。
拜将仪式开始了。台下的将士们,一个个屏息静气,两眼圆睁。在这之前,他们就纷纷猜测,不知汉王要拜的大将军是哪一个。将士们望着坛上那颗代表军中最高权力的大印,都巴不得归属自己。
一阵激扬的军乐奏过,丞相萧何代表汉王宣布:“请韩信上台受封!”这一宣布把台下的将士们惊得目瞪口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做大将军的竟会是这个投到汉营不久、分管粮饷的“胯夫”韩信。
韩信昂然上台。先接金印,后接兵符,每一件都是由汉王刘邦亲自授予。末了,汉王又拿出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双手递到韩信手里,郑重宣布:“从现在起,军中大事全由大将军节制,敢有抗令不遵者,先斩后奏!”几个心中不服,准备寻隙滋事的人只好低下了头。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与韩信又作了一番长谈。
刘邦问:“丞相多次向寡人称赞你,现在寡人又把你封为大将军,不知大将军对今后的军旅之事有什么打算?”
韩信没作正面回答,反过来问:“大王要向东争夺天下,面对的主要敌人,是不是项羽呢?”刘邦点点头:“是的!”
韩信又问:“那么,大王先估量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毅几个方面,您能比得过项羽吗?”
刘邦摇摇头:“比不上啊!”
韩信觉得刘邦诚心诚意,非常高兴,说:“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又能知难而进,勇于开拓,作为君主,具有这种精神,实在很不容易。臣下向大王祝贺!”然后,他把话锋一转,说:“臣下也服侍过项羽,知道项羽的为人。他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韩信有论有据,层层剖析:“项羽的脾气的确很大,发了怒,吼起来谁都害怕,似乎非常英雄,其实不然。他不会任用贤能的将领,不懂得团结将士一起作战,可见他这个所谓英雄,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以谋大计。项羽平时待人恭敬,言语温和,见人生了病,他能难过得流出眼泪,甚至把自己的饭食拿出来让给病人,似乎非常仁义。但是,将士立了战功,应该受到封赏时,他却把已经刻好的印章拿在手里,掂过来,掂过去,棱角都快磨平了,印章还舍不得赠给人。这种仁爱,只不过是心胸狭隘的妇人之仁。现在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让各国的诸侯都服从他,他却主动放弃可成霸王之业的关中,把国都建在自家门口的彭城,可见他目光短浅,缺乏远见。更重要的是,项羽违背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把大王您贬到汉中,凭着自己的好恶,封了一大批诸侯王,可诸侯王心里都愤愤不平。项羽领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心尽失,百姓怨恨。人们勉强服从他,仅仅是迫于威势而已。因此,项羽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实际上,是千人共指的独夫。”
看到汉王听得那样认真,韩信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大王只要能反项羽之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对手不能征服呢?把攻下的城池封赏给有功之臣,有谁会不俯首听命于您呢?率领正义之师,顺从将士迫切东归之心,有什么样的敌军打不败呢?项羽利用章邯、董翳、司马欣来监督您,可这三人都是秦朝的降将。他们领着秦国子弟出征,几年来战死的人不计其数,后来却用欺骗手段胁迫部众投降。二十万降兵都被项羽活埋了,惟独剩下他们三个活着,而且被封为王。三秦父老对他们恨入骨髓。大王最先率军入关,仁义之师秋毫无犯,根除秦朝弊政,与民约法三章。三秦的百姓们都盼望您能留在关中当王。项羽却逆人心之所向而行,把您赶到这里,他这是自掘坟墓。大王若想举兵东伐,只须发一道檄文,三秦土地便可唾手而得。”
最后,韩信又慷慨陈言:“行军打仗,最要紧的是士气。大王帐下的将士,都是关东人,他们一天到晚,踮起脚跟,盼着能打回老家去。乘将士思乡心切、斗志正旺的时候打仗,可以无坚而不摧。时间拖长了,将士思家的情感淡漠了,再让他们打仗,战斗力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士气可用而不可误啊!请大王不要迟疑,速下决心,带领将士打出汉中,挺进井陉,以成就帝王之业。”
韩信那精辟的见解,透彻的分析,使刘邦赞叹不已。
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如同猛虎插上了翅膀。于是刘邦尽吐胸中恶气,决心东山再起,与西楚霸王争个高低,并终成霸业。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任人为能
中国古代的政治主张有王道与霸道之分。古语说:“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能深刻理解为政之道的君主,一般不去亲临大臣们的具体事务,而是作为文武大臣们的管理者和协调者。一旦君王插手具体事务,要么是负责该项工作的大臣没有做好,要么就会束缚大臣的手脚。领导应该把精力放在考察寻访贤明之才上。人物如此众多,完全有可能找到那种与所推行的主张相近、又能充分理解主管者意图并有实施的人才。现在的领导困惑的就是找不到能深刻理解自己思想,并能严格遵行实施的人,因此他不得不亲自主持许多具体事宜,结果是累得不行。主管之才不妨多花些精力在研究人才方面,一旦有大批人才团结在周围,并能有效地使用,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来。
众所周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死章邯,收复三秦;又作木罄渡军,平定魏地;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还用水淹的办法,杀了项羽的大将,而且夺取了齐地;最后在垓下,布下了埋伏,迫使项羽乌江自刎,为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刘邦统一天下后,对韩信多有疑心,伪装游云梦,在楚地将韩信捉住,送到洛阳,罢去了韩信的楚王封号,贬为淮阴侯。一次,汉高祖刘邦和韩信闲谈,谈论到将领们的本领,彼此各不相同,各有高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才能,能率领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不超过10万人。”刘邦问道:“你能带多少兵?”
韩信回答说:“臣带兵多多益善。”刘邦说:“既然是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还是被我捉住了呢?”
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带兵,但却长于指挥控制大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后来韩信因功高震主,终被吕后所杀。
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
刘劭在本书中指出,大臣以能出谋划策、说服帝王采纳正确意见为能;帝王则以能听取大臣们的意见、选择正确行动方针为能。君王是决策者,会听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有的错综复杂,这就显示了君王独特的决断能力的时候了。选对了,功业无限;选错了,祸国殃民。
唐代魏征固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昏君,那魏征的脑袋早就落地了。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陛下,听说您准备出巡,车马都已备好,为什么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想到你会批评我奢侈、张扬,就不去了。”君臣二人哈哈一笑,相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