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18

第18章 缓脉

一、体象歌

【原文】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飐①,初春杨柳。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缓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注释】

①飐:音展,风吹物使之颤动之意。

【白话解】

缓脉的来去搏动,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往来和缓而均匀,就像在微风轻轻地吹拂下摇曳不停的初春杨柳一般。

【解析】

缓有和缓、怠缓、迟缓等不同含义,因此缓脉亦有正常与异常之分。正常的缓脉,是脉来从容和缓,不快不慢,不浮不沉,节律均匀,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而异常的缓脉,是脉势怠缓,稍快于迟的一种脉象,脉来怠缓且松懈无力。

二、主病兼脉歌

【原文】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症。

浮缓风伤,沉缓寒湿。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①。

缓涩脾薄②,缓弱气虚。

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土弱湿侵③。

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缓脉与其他兼脉并现时及表现于寸、关、尺三部的意义。

【注释】

①湿痹:痹证类型之一,以肢体关节重着疼痛为主症,病因风寒湿三气中以湿邪偏盛所致者。

②脾薄:脾虚之意。

③土弱湿侵:脾虚为湿邪所困。

【白话解】

脉象和缓一般是有胃气的表现,不主于病。只有在与其他病脉相兼出现时,才可作为诊断疾病的根据。例如,脉浮而缓,是风邪所伤;脉沉而缓,是寒湿内侵;脉大而缓,主风虚之证;脉细而缓,是湿痹之征;脉缓而涩主脾虚,脉缓而弱主气虚;左寸脉涩而缓,主少阴心血不足;右寸脉浮而缓,是风邪袭人之象;左关脉浮而缓,主肝风内动;右关脉沉而缓,脾虚为湿邪所困;左尺脉缓而涩,是精宫不足;右尺缓而细,主真阳衰极。

【解析】

李中梓曰:“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所以,正常的缓脉,不主于病。缓脉主病,必须与其他脉象并见,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对于缓脉与其他兼脉的主病,着名医家姜春华总结说:“归纳前人所说,有以下诸端:①和缓从容者为胃脉,为正常无病之脉;②怠缓不舒,有似困缚之象者,主湿邪黏滞,兼浮则为风湿在表,兼沉则属寒湿在里;③浮缓少神者,为气血不足;④浮而宽缓不弱,为卫虚;⑤迟缓沉细,为营弱虚寒。”(《对脉学上若干意见的探讨》)可见缓脉见于病中,并兼见他脉时,则有临床意义。其中,浮缓、沉缓或迟缓、沉细缓为临床所常见。浮缓多见于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因风性散漫,袭人致腠理开泄,故脉见浮缓。沉缓或迟缓多见于湿证或寒湿内停之证,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故脉来徐缓;而寒性收引,阳气受遏,致脉气稽迟而缓慢。若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也可见到沉细缓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