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
13792900000015

第15章 濡脉

一、体象歌

【原文】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①之乃见,按之即空。

【提要】

本段主要概述濡脉的脉体形象特征。

【注释】

①举:浮取,见浮脉注释。

【白话解】

濡脉的形象是细而且柔软,但细软之象仅见于浮候,轻取于脉可以得之,稍微重按,便觉空虚触摸不到了。

【解析】

濡脉属于浮类和虚类脉,其特点是“浮而细软”,如同棉絮漂于水面,必须轻手细审,中、沉二候则触摸不到。李中梓说:“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见也。”

二、主病歌

【原文】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

左寸见濡,健忘惊悸①;右寸见濡,腠②虚自汗③。

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

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④。

【提要】

本段主要概括濡脉的主病及寸、关、尺三部脉濡意义。

【注释】

①惊悸:见虚脉注释。

②腠:腠理,此指皮肤的纹理。

③自汗:白天不因劳作、厚衣、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

④乖:乖戾,不顺,不吉之候。

【白话解】

濡脉的主病为阴虚以及肾精不足骨髓化源枯竭。

左寸出现濡脉,则健忘心慌心悸不能自主;右寸出现濡脉,则皮毛腠理空虚而常自汗出。左关如见到濡脉,是肝血虚,不能营养筋脉;右关如见到濡脉,属脾气虚湿邪停滞浸渍。左尺见濡脉,是精血枯竭耗损之象;右尺见濡脉,是命门之火衰败,生命将危之征。

【解析】

濡脉主阳气阴血不足诸多虚证,多见于崩中漏下、虚劳失精、慢性久泄、自汗喘息等病证。《伤寒论·平脉法》曰:“诸濡亡血。”《诊家枢要》曰:“濡为气血不足之候。”具体来说,心血不足的健忘心慌、心悸不能自主,表现为左寸脉濡;肺气不足的皮毛腠理疏松的自汗、咳喘、短气,表现为右寸脉濡;如肝血虚血不营筋,表现为左关脉濡;脾气虚运化失司的泄泻、倦怠、乏力,表现为右关脉濡;肾精不足,血化无源,精血亏损,表现为左尺脉濡;命门火衰的病证以右尺脉濡为甚。

濡脉还主湿证。如湿邪困遏中焦,脾之阳气不振,水湿之气内停,也可出现濡脉。